关于我国农业博物馆发展的几个问题
2020-11-03刘忠岫
刘忠岫
摘要: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农业博物馆是国家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定位上,要打造国情农情教育的基地、人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殿堂、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融的载体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窗口。在顶层设计上,要坚持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培养人才和行业协同。在陈列展览上,要提高自主策展能力,倾听时代呼声,让观众“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在服务创新上,要突出观众导向,滋养虚拟空间,延伸服务功能。在可持续发展上,要开发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引导民营及非政府组织介入,嫁接农业会展经济,培育品牌影响力。
关 键 词:农业博物馆;定位;顶层设计;陈列展览;服务创新;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中华民族浩瀚历史烟云中始终贯穿着发展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很好解决了十四亿人口大国吃饭问题这件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基础,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在进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高度重视新时代农业博物馆建设与功能,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科学布局,创新发展,让百废待兴、革新求变、披荆斩棘、沧海桑田的农业发展历史照亮现实,让打赢胜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波澜壮阔的鲜活画卷启迪未来,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关于农业博物馆发展定位问题
农业博物馆作为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农业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的非营利组织,是国家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集体记忆的共鸣空间。在新形势下农业博物馆要担负起刻录“三农”历史、见证“三农”现实、昭示“三农”未来的社会责任和光荣使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唱响姓农属性,倡导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走群众路线,为传承发展中华农业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发展方向看,要努力做到“四个面向”。一要面向青少年,打造国情农情教育的基地。重点面向广大中小学生,传播中华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从小培养青少年树立“三农”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二要面向社会公众,打造人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殿堂。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里居民作为农业博物馆观众的主体,不仅关心“农业从哪里来”,同时越来越关心自己日常生活与农业之间的科学关联。所以,要在重点展示传播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这一特性的基础上,增加农产品营养构成、食用方法、效果功效和适用人群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全方位关注生产、生态、生活、生命问题,挖掘好农业博物馆资源“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属性和文化特质。三要面向城市,打造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融的载体。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人类因为农业发展而生生不息,社会因城市发展而美好多姿。城市里的农业博物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靓丽风景和天然粘合剂,要将其建成为城里人身边的“乡愁”。四要面向世界,打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窗口。尤其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地处北京,专业积淀深厚,地缘优势独特,在彰显“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国际北京”首都定位、向世界讲好中国“三农”故事方面潜力巨大、责任重大。
二、关于农业博物馆顶层设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数量稳步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在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国务院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这为我国民营博物馆的壮大提供了政策支持,我国博物馆业迎来高速发展期。截至2019年3月,全国经各地文物部门年检注册的博物馆达到5164家,比2016年度增加了181家。但是,农业博物馆发展较为缓慢,目前除了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一级博物馆,具有完整的展陈体系、研究体系和服务体系外,全国只在北京、江苏、浙江、广东、辽宁、陕西等地有几十家,而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难以反映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与近年来“三农”发展持续向好的总体态势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不相称的。
为此,应该把农业博物馆发展布局问题提上重要议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博物馆体系。一要统筹规划。从农业自身发展资源优势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研究编制全国农业博物馆发展规划,盘点现有博物馆资源基础,提出国家与地方、综合与专业相互衔接的框架结构,做强国家级农业博物馆,发展各具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改善博物馆的品类布局。借鉴法国生态博物馆、日本田園空间博物馆、美国德克萨斯轧棉机博物馆的做法,分析我国地方农业博物馆及南通博物馆城、杭州博物馆群、杭州茶叶博物馆、陕西苹果博物馆等的实践,加快推动我国农业博物馆体系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二要政策扶持。农业是弱质产业,博物馆是公益性机构,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博物馆的支持力度。既要推动落实国家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广谱性政策措施,也要根据农业博物馆自身特点研究出台在投资、运营、用地等方面的专门政策。挖掘好发展好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丰富和创新农业博物馆的范围与内涵。要创新发展机制,重视调动和保护民营力量在发展农业博物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研究鼓励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教育机构领办创办产业与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博物馆,探索把专题博物馆建在产业链上,建在乡村田头。三要培养人才。在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支耐得住寂寞、肯潜心专研的农业博物馆专业化团队,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四要行业协同。发挥好中国农业博物馆的龙头作用,研究建立全国农业博物馆行业协会,将其打造成业界分享交流的开放高地、各级各类农业博物馆簇拥前行的“烽火台”。
三、关于农业博物馆陈列展览问题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奉献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近年来,农业博物馆的展陈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等一系列展陈活动在业界及社会都引起了积极反响。但是,从全国农业博物馆整个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制约农业展陈整体上档次上水平的因素不少,主要是:农业博物馆藏品资源匮乏,藏品种类单一,对全国农业文物藏品分布情况底数不清,征集力度不够,各博物馆间缺乏共享协同机制;博物馆学术研究能力不强,缺乏对藏品所处时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经济状况的系统全面研究,导致向观众解读时只能就藏品讲藏品,没有全景式剖析与挖掘,缺乏知识性和故事性,缺乏吸引力;农业展陈策划设计力量薄弱,在选题上被动接受任务多,在设计上业务外包多,在形式上简单模仿多,存在明显的模式化、装饰化现象。
针对这一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一要从选题入手,重点是打牢学术研究基础,提高自主策展能力。对近年来重要农业展陈进行客观评估,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探索提高农业展陈的规律,把握农业展陈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增加展陈预见性和计划性,提高主动策展办展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博物馆定位加强学术研究,在深入专门研究农业藏品及事件的基础上,拓展研究领域和范围,善于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大逻辑下看农业藏品看重要事件,以便在设计展陈内容时能够由大及小,在解读过程中能够由小及大。以此为基础,通盘考虑展陈的选题、目的、内容和风格,不断提高自主策展办展能力和水平。二要从内容入手,重点是倾听时代呼声,让观众“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观众参观农业博物馆,不仅是为了了解历史,也必然带着对现实的追问和对未来的憧憬。一项优秀的农业展陈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华农业优秀文化只有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才能够熠熠生辉。要善于用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在农业上的伟大发明与创造说话,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伟大成就说话,用新时代“三农”发展的生动实践说话。展陈说明及解读不仅是对器物藏品的专业描述,更应有助于观众对展品的观看和理解,成为观众与展品的纽带,成为观众与办展方交流的媒介。要注重从观众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提示问题的解答方向,多从观众视角用“他(她)”语言,尽量减少办展方自言自语式的“我”语言。三要从形式入手,把知识性、舒适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在展陈策划与实施上要贯穿整体情境营造的理念,既要重视展品、内容、空间结构、平面布局等“看得见”的硬件设施,也要重视展陈主题、价值定位、情感取向等“看不见”的軟件支持。
四、关于农业博物馆服务创新问题
《博物馆条例》明确规定,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为农业博物馆做好社会服务指明了方向。这些年来,农业博物馆在面向社会服务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服务方式和主题展、专业展。但是,随着大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突出表现为:供需缺乏精准对接,馆方“我要展”和观众“我要看”之间有时存在错位,农耕文明展“以不变应万变”的情况比较普遍;特色不够突出,“就藏品展藏品”,不同的展览同样的展陈模式,观众难以获得基本藏品以外的增值服务;信息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农业博物馆在互联网+时代与时俱进不够,移动服务、贴心服务能力不足。
在新形势下,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社会和观众的需要作为农业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农业博物馆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不断提高服务水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一要突出观众导向。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研究梳理观众及潜在观众的基本情况、群体特征及参观偏好,建立健全观众意见建议的信息双向交流反馈机制,对现状进行全面梳理与评估,从原来的更多从农业角度策划展览调整为更加注重从观众的视角筹展布展,通过“农业博物馆日”、专题讲堂、志愿者等方式让观众成为农业博物馆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360度提高农业展馆的“亲和力”和粘性。二要滋养虚拟空间。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积极推进农业博物馆服务在线化,使实体博物馆与网上博物馆相得益彰。三要延伸服务功能。关注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安全意识及旅游休闲多方面需求,营造观赏、学习、休闲、社交、高雅的参观环境,探索通过展陈、讲座、体验等各种方式,构建博物馆展陈活动供给与观众多样化需求之间衔接的有效载体,以优美环境、优质展陈和优良服务奉献观众。
五、关于农业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国际上看,博物馆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大众化、产业化、在线化趋势。也就是说,博物馆发展的动力不仅仅是政府的公益性投入,还应该包括基于馆藏及服务的产业化运营和市场化运作。这一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为农业博物馆发展注入新动力。一要开发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农业博物馆面对整个博物馆业运营进入文创时代的发展态势,应更加注重通过更为广泛的渠道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尝试通过文化产品获取收益的有效实现方式。二要引导民营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目前,我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民营博物馆的发展,但整体而言,在我国博物馆体系中,国有博物馆依然占主导地位,占比达到70%-80%,而上规模有影响的农业博物馆均为国有。三要尝试嫁接农业会展经济。挖掘好利用好农业的特殊性,寻找农业展陈与农产品推介营销等活动的集合点,通过精品展陈推动精品营销强化精致服务,把展陈活动与农业产业对接,把会展经济建在线上。四要培育品牌影响力。整体策划农业博物馆展陈、讲座、互动等活动,建立面向社会与观众的整体知识传播体系、文创产品营销体系和增值服务体系,实现服务本质,提升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