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的实践检视
2020-11-03黄厅厅
摘要: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有利于推动构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关系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家庭农场逐步发展成为振兴乡村产业的着力点、增加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构建美丽乡村的关键点。通过收集2013-1018年铜仁市1811个市级家庭农场的指标数据,采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对家庭农场的生态效益进行实践检视。得出:(1)获得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的认定,对于提升家庭农场生态效益、促进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增强农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着特别显著的正向影响。(2)政府扶持力度、农场经营年限、自有资金、家庭劳动力、生产经营规模构成提升家庭农场生态效益的重要力量。(3)适当控制高龄农场主的投入、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农场主专业知识文化水平、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能够有效提升家庭农场生态效益的影响。鉴于此,为推动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创新双层经营体制、示范推广典型案例、培育多元融合业态。
关 键 词:家庭农场;生态效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工作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历史的必然和发展的需求。《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二十个字”总要求的内在关键,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这充分彰显了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有利于推动构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关系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着眼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益,收集2013-1018年铜仁市1811个市级家庭农场的指标数據,采用有序Logit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一、文献综述
自2004年开始,我国连续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这彰显了党中央的审时度势和高瞻远瞩。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写进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来,受到了理论界、政策界、学术界就相关主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见表1)。纵观文献史的有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既有的文献主要聚焦在家庭农场的定义概念、特征性质、影响因素、经营模式、培育政策等方面展开了丰富研究。对比国内外关于家庭农场的定义,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侧重。俄罗斯是指基于土地私有制由农民个人和家庭成员组成,并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享有法人权利的独立经营主体[1]。美国主要是指一年中生产和销售农产品至少1000 美元的农场[2]。荷兰是指家庭经营的“企业”,并且大多数是非常专业化的“企业”[3]。法国是指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实行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4]。日本是指家庭经营体的概念与家庭农场比较接近,指以农户为中心进行家庭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5]。在国内,上海松江指包括户籍、年龄、身体素质、敬业精神、经济基础、农业知识和农机操作技能等多个层面准入标准;吉林延边指自然而然发育的经济组织,许多现实存在的较大规模经营农户;湖北武汉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适度规模、标准化农业生产、销售品牌农产品;安徽郎溪指以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为纽带,合作推广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等。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家庭农场具有劳动监督成本低、风险激励高、规模效益好、生产效率高等生产优势和比较制度优势[6, 7]。但与此同时,农业分工的有限性、农业生产要素的单一性、农业单产效率与其规模之间存在负向关系等因素也制约家庭农场发展[8-11]。因此,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把准家庭农场顶层设计“导向标”;融合力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合体”;激励示范,推广典型案例特色发展“样板库”[12]。基于前述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家庭农场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有效性,各种代表性观点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奠定了科学的研究方向与思路框架。
二、变量数据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2013-2018年铜仁市1811个市级家庭农场为研究样本。相关数据主要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调研、农户访谈、部门统计、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综合采取与整理。经统计,在铜仁市的1811个市级家庭农场中,以时间来观察,2013至2017年铜仁市市级家庭农场总体认定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数量从34个增长到1027个,占比从1.88%提升到56.71%,2017年认定数量达到目前最高峰,占比为56.71%,然而2018年认定数量出现下降,认定数量下降为144个,其占比减少为7.95%;以分布来观察,铜仁市的碧江区、万山区、江口县、玉屏县、石阡县、思南县、印江县、德江县、沿河县、松桃县共10个区县均分布有市级家庭农场,其中,松桃县占比达到最高,达到17.28%,思南县占比居第二,达到12.26%,玉屏县占比为第三,达到11.65%;从总体来观察,铜仁市市级家庭农场的认定数量在快速增长中逐步趋向稳定,认定数量和分布区域向农业示范区县适度倾斜,在考虑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见表2)。
(二)变量设定与说明
1.因变量
主要围绕生态效益(EVE)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着眼于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结合数据的收集难度与可获得性,用农户满意度来表示,变量定义为:EVE非常低= 1,EVE低= 2,EVE一般= 3,EVE高= 4,EVE非常高= 5。
2.自变量
主要围绕农场个体特征、农场经营条件、外部支持情况和农场示范作用四个类别构建评价支撑体系。
农场个体特征主要由农场主性别(Sex)、农场主年龄(Age/岁)、农场主文化程度(Edu)共3个变量构成,变量分别定义为:Sex女= 0,Sex男= 1;
农场经营条件主要由家庭劳动力(Lab/人)、农场经营时间(Opa/年)、距乡镇距离(Dis/公里)、生产经营规模(Scale/亩)、自有资金充足程度(Cap)共5个变量组建,变量分别定义为:
外部支持情况主要由政府扶持力度(Gov)、金融机构支持力度(Fin)共2个变量构建,变量分别定义为:Gov扶持力度小=1,Gov扶持力度一般= 2,Gov扶持力度大= 3;Fin支持力度小=1,Gov支持力度一般= 2,Gov支持力度大= 3。
农场示范作用主要采用市级示范性农场认定情况(Lev)来表示,变量定义为:Lev不是市级示范性农场= 0;Lev是市级示范性农场=1。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基于调研数据,对铜仁市家庭农场生态效益及其解释变量初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3)。数据整体显示,农户对于家庭农场的满意度主要集中在低和一般之间。家庭农场主以男性居多,年龄集中在40岁左右,文化水平以小学和初中占大多数。家庭农场主要劳动力平均投入3至4人,距乡镇距离平均10公里左右,经营规模平均接近200亩,自身投入资金不够充足。
三、研究方法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研究方法很多,但在当下聚焦家庭农场生态效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并不多见,鉴于前述研究的被解释变量生态效益(EVE)属于离散变量,结合借鉴学者们的前期相关研究,宜采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构建的模型表达式如下:
上式中, EVEi为因变量表示生态效益;χ表示回归方程常数,i、j分别表示第i个样本和第j个变量, 表示回归方程系数, 表示解释变量, 表示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分析
基于前述分析,建立有序Logit回归模型,运用SPSS20.0等统计分析软件对1811个家庭农场的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检视家庭农场生态效益(EVE)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表4的有序Logit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Lab、Opa、Scale、Gov、Lev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Cap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符号为正。其中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Lev(β= 21.521)、Gov(β= 8.314)、Opa(β= 2.506)、Cap(β= 1.502)、Scale(β= 0.343)、Lab(β= 0.163)。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获得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的认定会大力提升生态效益,政府扶持力度越大、农场经营时间越长、自有资金越充裕、家庭劳动力越充沛、生产经营规模越大,越能有效促进生态效益的影响,提高农户满意度。解释变量Age、Dis分别通过了1%、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但符号为负。由此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场主年龄越大和距乡镇距离越远,并不会促进生态效益的提高。此外,Sex、Edu、Fin虽为正向,但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农场主性别、农场主文化程度、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对生态效益的影响不够显著,并不构成核心变量。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采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对2013—2018年铜仁市1811个市级家庭农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获得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的认定,对于提升家庭农场生态效益、促进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增强农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正向影响特别显著,示范带动作用非常突出。
2.政府扶持力度、农场经营年限、自有资金、家庭劳动力、生产经营规模构成提升家庭农场生态效益的重要力量,影响显著,作用突出。政府扶持针对力度越大、农场经营时间越长、自有资金投入越充沛、家庭劳动力投入越大、农场生产经营规模相对越大,家庭农场的生态效益越好。
3.适当控制高龄农场主的投入,加强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农场主专业知识文化水平,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能够有效提升家庭农场生态效益的影响,提高农户满意度。
(二)政策启示
1.创新双层经营体制
从顶层设计完善家庭农场经营体制机制的制度建构,推动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健全完善家庭农场利益联结机制配套措施,延伸产业链、拓展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及时为家庭农场资金问题纾困,探索引导家庭农场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多种合作方式,协力破解家庭农场融资难瓶颈,做好保障服务。
2.示范推广典型案例
示范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农场,宣传推介家庭农场发展鲜活经验,推广一批家庭农场创新创业及带动就业典型案例。注重激发农场主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和引导广大农户依靠自身智慧增强致富、改变命运。弘扬农业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对农场主、新型农民、乡土人才、新乡贤等开展专题式、项目化技术技能培训,引导其长知识、增信心、提精神、懂技术、善管理、降成本,实现农场主身份转变。
3.培育多元融合业态
合理配置农业产业要素,推动产业深度交叉融合,促进种养加运销一体化,延伸产业链,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稻渔共生、林下种养,挖掘观光游览式、生态休闲式、农业体验式、农业采摘式等业态,探索创意农业、功能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增强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效益。
参考文献
[1] 方康云. 俄罗斯的家庭农场[J]. 世界农业, 2001(12):23-25.
[2] USDA. Agriculture Fact Book [M]. Hallberg, 1998, 6.
[3] 肖卫东, 杜志雄. 家庭农场发展的荷兰样本——经营特征与制度实践[J]. 中国农村经济, 2015(02):83-96.
[4] 朱学新. 法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农村经济, 2013(11):122-126.
[5] 高强, 高桥五郎. 日本农地制度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 调研世界, 2012(5):60-64.
[6] 伍开群. 家庭农场的理论分析[J]. 经济纵横, 2013(6):65-69.
[7] 房桂枝, 包乌兰托娅, 江文斌. 家庭农场文献综述[J]. 世界农业, 2014(10):13-17.
[8] Shi H, Yang X. A New Theory of Industrialization[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5(20):171-189.
[9] SCHULTZ T W. Th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 New Haudio-video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53-55.
[10] SEN A K. Peasants and dualism with or without surplus labour[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6, 74(5):425-450.
[11] 劉灵辉, 刘燕. 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实现过程中的博弈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09):150-157.
[12] 黄厅厅, 姜流. 培育家庭农场助力脱贫攻坚[N]. 贵州日报, 2019, 10,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