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康复护理对手术后胸外科重症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2020-11-03朱英顾秀文
朱英,顾秀文
(1.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日照 276800;2.日照市中心医院,山东日照 276800)
当前我国胸外科重症患者的情况不容乐观,患者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受损等。对于胸外科疾病的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在手术完成后,该怎样改良患者的呼吸功能是目前临床上的难点。医学研究发现,给予手术后的胸外科重症患者一定程度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1]。该文选取 2019 年 1 月—2020 年 1 月该院收治的88 例胸外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8 例胸外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将所有患者分为参考组和一般组,每组44 例。实验组男女比例为24∶20,年龄50~61岁,平均年龄(54.9±1.9)岁;普通组男女比例为25∶19,年龄51~62 岁之间,平均年龄(55.3±1.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都同意将个人诊疗资料用作公开课题研究,科室以下发审核批复准予开展研究。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进行护理以及后期治疗;研究阶段没有出现死亡的患者;没有中途转院治疗患者;患者以及家属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一般组实施常规护理: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其心率以及呼吸频率的变化情况,按照医嘱给患者用药,同时强化对其进行排痰护理以及环境护理等。
参考组采取个性化康复护理措施,从不同方面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1)疼痛护理。患者的手术切口通常都非常疼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功能。医护人员应加强同患者的联系,让患者保持愉快的情绪,不断释放心理压力。对于一些疼痛症状非常严重的患者,可以适当运用药物,缓解患者的疼痛。(2)体位护理。术后,患者没有清醒时应保持去枕平卧位,护理人员应把其头部偏向一边,另外把床头抬高30°,避免患者出现误吸。等到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保持半卧位,更好地缓解患者肺部充血以及水肿的症状,让患者膈肌降低,推动其实施有效的气体交换,最终递增其肺活量。(3)健康宣教以及心理护理。等到患者清醒后,医护人员详细向患者具体告知术后所需注意的问题,告知其术后实施气道管理以及呼吸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另外医护人员应监督患者遵医嘱用药,嘱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以及合理的生活习惯。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及联系,对其实施必要的心理辅导,对患者进行充分地安慰以及鼓励,让患者保持更加积极愉悦的心态。(4)呼吸道护理。患者术后,医护人员应引导患者正确地咳嗽以及咳痰,避免患者出现肺不张情况。在患者咳痰时,护理人员必须轻拍患者背部,协助患者进行排痰。按时对患者的呼吸道实施雾化湿润,方便痰液排出。在对患者的呼吸道实施雾化湿润时,要把吸入气体的温度控制在35℃左右。对于难以自主排痰的患者,护理人员必须运用吸痰器帮助患者吸痰。(5)呼吸功能锻炼。从术后第2 天开始,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叮嘱患者在吸气时,必须最大程度向外扩张腹部,在呼气时也需最大程度向内收缩腹部,另外确保胸部不动。从术后第4天开始,合理指导患者实施唇式呼吸训练,医护人员帮助患者保持半坐卧位,患者用鼻子缓慢地吸气,另外把口唇缩成“吹口哨”状,在吸气后勿急于把气体呼出,在屏气片刻后再进行呼气操作。安排患者每天进行3~5次的腹式呼吸训练以及唇式呼吸训练。(6)胸腔闭式引流护理。需维持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管的通畅,每隔30 min挤压1次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出现堵塞。叮嘱患者在翻身时,需注重保护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发生受压以及脱出等情况。注重观察患者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如果出现意外,必须及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1 s 用力呼气容积(FEV1)、1 s 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的比值和6 min 步行的距离。FEV1 以及FEV1/FVC 的比值愈大,6 min 步行的距离愈远,表明患者的呼吸功能愈好。采取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此问卷涵盖了操作技能以及服务态度等不同方面的评价指标,不同指标的分值都为0~25 分,满分为100 分。患者的评分愈高,表明其对护理愈满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经过护理干预,参考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2.2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FEV1 和FEV1/FVC 和6min步行的距离对比
经过护理干预,参考组的FEV1和FEV1/FVC 比值优于一般组,其6 min步行距离长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FEV1和FEV1/FVC和6min步行的距离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FEV1和FEV1/FVC和6min步行的距离对比()
组别参考组(n=44)一般组(n=44)t值P值FEV1 67.36±8.56 56.84±7.87 3.792<0.05 FEV1/FVC比值0.68±0.12 0.58±0.07 4.854<0.05 6min步行距离(m)345.69±35.53 303.85±30.68 5.983<0.05
3 讨 论
随着病情的发展,胸外科的重症患者往往会出现呼吸功能受损,同时患者受到手术创伤的影响,使得其呼吸功能显著降低,非常容易在术后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医学研究可知,医护人员在患者手术完成后对其进行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的进程[2]。个性化康复护理是目前临床实践中运用较为普遍的护理方式。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胸外科手术的创伤面积相对偏大,整体麻醉时间偏长,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偏多,因此患者会频繁发生咳痰费力,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病情严重的话,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传统的护理手段,尽管也具有相当的护理效果,但普遍缺乏针对性[3]。而个性化康复护理能够为患者制定出科学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措施,其对患者呼吸功能的提升效果非常显著。从具体的措施来看,首先,医护人员应该从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制定出符合其需求的护理方法,同时将患者的护理重点进行标注[4],在正常的护理工作中,必须要将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落实。其次是呼吸道护理,医护人员应该让患者保持合理的躺卧姿势,保证患者可以呼吸顺畅,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科学地呼吸以及咳痰方式,利用叩背以及体位引流等方法不断推动患者的咳痰。最后就是呼吸道功能护理,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应该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入手,让患者保持坐卧,尝试下床活动,进行相关的身体舒展运动,让患者身体逐步开始恢复,确保患者正常的身体循环[5]。
该文的实验对比可知,参考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一般组,FEV1 和FEV1/FVC 的比值优于一般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一般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对手术后的胸外科重症患者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同时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6]。该结果同唐玉艳的研究结果一致[7]。
综上所述,对手术后的胸外科重症患者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可有效改良其呼吸功能,提升其对护理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