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流灌肠在新生儿腹胀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03杨爱玲王晓婷冯雅敏王廷秀

关键词:腹围肛管灌肠

杨爱玲, 王晓婷, 冯雅敏, 王廷秀, 张 蕾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小儿外科, 甘肃 兰州, 730030)

腹胀是儿科患者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多因素引起的临床症状,尤以新生儿和婴幼儿多见[1]。新生儿腹胀发病率较高,如无法及时解除,将会影响呼吸功能而加重病情或引起功能性肠梗阻,严重者会因反流而窒息死亡。除外科疾病引起的腹胀要进行手术治疗外,临床上还常采用禁食、胃肠减压、开塞露纳肛等方法缓解,但常规护理方法效果不佳[2]。本课题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回流灌肠的启发,将回流灌肠应用到所有新生儿腹胀中,观察其对腹胀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0月小儿外科收治的151例新生儿腹胀患儿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新生儿腹胀的诊断[3]:日龄28 d内的患儿,腹部膨隆,轻者有哭闹、偶有呕吐,但精神状态良好,肠鸣音正常,重者有精神差、频繁呕吐、腹壁发亮或发红、腹壁有张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中止、剔除标准:先天性肠闭锁、肛门闭锁、已发生肠穿孔、腹膜炎而必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分为3组,Ⅰ组48例为一般灌肠组,Ⅱ组52例为一般灌肠+人工扩肛组,Ⅲ组51例为回流灌肠组。Ⅰ组男29例,女19例;日龄(13.36±5.79)d;体质量(3.00±0.68)kg;入院腹围(43.86±3.44)cm。Ⅱ组男31例,女21例;日龄(12.22±5.18)d;体质量(2.82±0.70)kg;入院腹围(44.36±3.23)cm。Ⅲ组男28例,女23例;日龄(12.50±4.31)d;体质量(2.87±0.69)kg;入院腹围(44.27±3.09)cm。3组患儿在性别、日龄、体质量、入院时的腹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Ⅰ组实施常规护理及温生理盐水一般灌肠,根据患儿病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即给予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外,给予温生理盐水一般灌肠,每日2次,每次10~30 mL。Ⅱ组在Ⅰ组的基础上给予人工扩肛,每日2次,每次20 min;操作者戴手套先行肛诊,根据肛门直肠松紧选择合适型号的扩肛棒,涂抹石蜡油润滑后顺直肠生理弯曲轻柔插入,深度7~9 cm,固定并保留20 min后拔出。Ⅲ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回流灌肠,每日2次;回流灌肠的方法:将粗细适中的肛管经肛门插入,插入深度经腹部X线片判断达积气、积液部位附近为宜(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插入位置通过痉挛段到扩张段),将温生理盐水通过肛管注入肠腔,每次10~30 mL,适当移动肛管的位置使洗肠液自然流出或吸出,如此反复灌洗,直到灌洗出的液体无粪渣清亮为止。

1.3 观察指标

1.3.1 测量腹围: 入院时、干预72 h后测量腹围,观察并记录腹围的减少值。腹围减少值=入院时的腹围-干预72 h后的腹围。

1.3.2 腹胀疗效记录: 干预72 h后观察并记录腹胀的疗效。将患儿的情况分为3种:完全缓解、缓解和无缓解[4]。①完全缓解:腹胀完全消失,平卧腹平或腹凹陷、软,患儿可正常进食,正常排便,呼吸正常;②缓解:腹稍平,腹围较入院时减少4~6 cm,腹壁静脉触及不到,呼吸<40次/min,复查X线腹部平片示肠胀气明显减少;③无缓解:症状无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患儿治疗后腹围及腹围减少值的比较

3组患儿治疗72 h后腹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小于Ⅱ组,Ⅱ组小于Ⅰ组;3组患者腹围减少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大于Ⅱ组,Ⅱ组大于Ⅰ组。见表1。

表1 3组患儿治疗后腹围及腹围减少值的比较cm

2.2 3组患儿腹胀疗效的比较

Ⅲ组的总有效率较Ⅰ组、Ⅱ组高,Ⅱ组的总有效率较Ⅰ组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儿腹胀疗效比较[n(%)]

3 讨论

据文献报道,新生儿腹胀的发生率高达46%,男女比为1.7:1[3]。发生腹胀后患儿病情发展一般较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部隆起高于胸部,部分可见肠型,X线立位透视见肠腔内积气、积液[1]。腹胀发作时膈肌运动受限,胸腹腔血液循环受阻,常使病情加重。因此,积极干预对及时缓解症状、早期明确诊断、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临床上,除先天性肠闭锁、已发生肠穿孔、腹膜炎等外科疾病引起的腹胀需立即行手术治疗外,其他在新生儿期不管何种病因引起的腹胀,均应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症治疗和护理措施,使患儿的腹胀症状尽快得到缓解,减轻患儿的不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了寻找更好的减轻新生儿腹胀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将回流灌肠应用到所有新生儿腹胀的患儿中,治疗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Ⅲ组治疗72 h后的腹围减少值较Ⅰ组、Ⅱ组大,Ⅲ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Ⅰ组、Ⅱ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回流灌肠对新生儿腹胀的治疗效果较人工扩肛和一般灌肠好。

回流灌肠就是将肛管从肛门插入,插入深度经腹部X线片判断达积气、积液部位附近为宜(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插入位置通过痉挛段到扩张段),通过反复灌洗,帮助患儿排出粪便和气体,减轻腹胀,缓解肠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肠壁炎症吸收,改善肠内微生态环境及患儿的营养状况,达到治疗的目的[5]。回流灌肠组有2例患儿腹胀无缓解,经检查诊断为全结肠型巨结肠,需要及早手术。回流灌肠时动作要轻柔,使用的肛管必须质地柔软,新生儿每次灌洗的液体量不可过多,在插管过程中如遇阻力,使用边注水边插管的方法,不可强行插入,避免造成肠穿孔等严重后果。采用人工扩肛机械性扩大排便出口有利于肠道集气和粪便排出,减少毒素的吸收,有利于减轻腹胀。人工扩肛时要注意扩肛器插入肛门后固定并保留20 min,切不可将扩肛器反复进出肛门或插入时用力过大,避免造成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一般灌肠、人工扩肛都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新生儿腹胀,但回流灌肠的方法效果最好。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腹胀的患儿先采用回流灌肠的方法缓解腹胀,待腹胀缓解后每日可定时人工扩肛,机械地扩大排便出口,使患儿的粪便排出,此种方法也有助于养成患儿定时排便的习惯,也可指导家属在家进行扩肛,扩肛的时间根据病情遵医嘱进行。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观察采用回流灌肠的方法对缓解新生儿腹胀的效果,结果表明回流灌肠能明显缓解新生儿腹胀,效果较一般灌肠和人工扩肛好。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用回流灌肠和人工扩肛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缓解患儿腹胀的作用。回流灌肠的方法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腹围肛管灌肠
孕中、晚期不同特征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的差异性
超声测量胎儿腹围预测出生体重的探讨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值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效果
包头地区不同性别痛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肛瘘手术发现肛管非典型黑色素痣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