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 与DWI 技术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0-11-03沈成刚
沈成刚
肺癌为临床常见癌症,具有患病率高、致死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目前,临床将手术治疗作为本病主要治疗方式,但多数患者因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或缺乏特异性症状,以至于在确诊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1]。同时,一些肺部良性病变症状与部分肺癌患者症状相似,从而加大临床诊疗难度。手术组织检查被视为诊断肺癌“金标准”,但检查方式风险性、创伤性较高,患者依从性较差[2]。螺旋CT、DWI 技术是肺部良恶性病变的常用影像学方式,其中螺旋CT 是以传统CT为基础,因具有无创、快捷、方便等特点,在肺部诊断疾病中反复应用。DWI 技术属新型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当前仅有的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手段。为进一步提高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检出率,本文回顾分析了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经手术组织检查确诊的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螺旋CT 与DWI 技术的鉴别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64 例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均接受手术组织检查并确诊。其中男35 例,女29 例;年龄最小40 岁,最大88 岁,平均年龄(68.56±6.25)岁;疾病类型:良性病变34 例(肺部炎症12 例、肺部脓肿11 例、良性结节11 例),恶性病变30 例(腺癌8 例、鳞癌9 例、小细胞癌7 例,大细胞癌6 例)。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均接受手术组织检查确诊,均符合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标准;②均满足螺旋CT、DWI 技术检查适应证;③意识正常,能够正常与医生、检查者交流、沟通;④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⑤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①伴良性疾病、恶性病变者;②检查前接受放疗、化疗或免疫疗法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④既往无相关基础疾病确诊史者。
1.2 方法
1.2.1 螺旋CT 检查 螺旋CT16(美国GEOptina),扫描前,指导受检人员进行呼吸训练。开展容积扫描。设置扫描参数,管电流、管电压、层厚、螺距、机架转速分别设置为800 mA、120 kV、0.625 mm、0.18、0.27 s/圈。图像以标准算法重建,高分辨力CT 重建图像作于病灶区,层间距、层厚均为1 mm,高压注射器装满碘海醇(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37),并以5 ml/s注入70~100 ml,随后以5 ml/s注入生理盐水,嘱咐受检人员屏气,螺旋CT 检查时间控制在10~12 s。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GEADW4.6CT)处理。
1.2.2 DWI 技术检查 超导型MR 成像仪(德国Siemens 公司,Verio 3.0T)。8 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首先开展MRI 常规扫描T1WI、T2WI 横断面及T2WI冠状面,找出病变位置。设置层厚、TE、TR、矩形、FOV 的回波平面成像EPI 序列和扩散敏感系数,分别是:6 mm、0 s/mm2;26.4 ms、300 ms/mm2;4000 ms、600 s/mm2;256×128、900 s/mm2;40 cm×40 cm、1200 s/mm2,其反转角为45°,扫描时间控制在60~120 s。将DWI 技术扫描图像传至GEAW4.4 工作站,在工作站使用ADC 图像处理,评价DWI 信号强度及特征,并测量ADC 值,取ADC 平均值。所有患者的影片均由本院放射科工作经验丰富的2 名医师对图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于存在争议的影片,由放射科主任介入,依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将螺旋CT、DWI 技术检查结果与“金标准”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的准确度、敏感性及特异性,以及对比DWI 技术检测的肺部良恶性病变的ADC 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螺旋CT、DWI 技术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结果 螺旋CT 检测肺部恶性病变38 例,良性病变26 例;DWI 技术检测肺部恶性病变28 例、良性病变36 例。见表1。
2.2 螺旋CT、DWI 技术检测肺部良恶性病变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比较 螺旋CT 与DWI 技术检测肺部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 技术检测肺部良恶性病变的准确度、特异度高于螺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螺旋CT、DWI 技术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结果(n)
表2 螺旋CT、DWI 技术检测肺部良恶性病变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比较(%)
2.3 DWI 技术检查肺部良恶性病变病灶ADC 值比较 30 例肺部恶性病变患者的ADC 值为(1.17±0.23)×10-5mm2/s,34 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ADC 值为(1.79±0.32)×10-5mm2/s。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的ADC 值高于肺部恶性病变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792,P=0.000<0.05)。
3 讨论
因肺癌危害巨大,临床额外重视肺癌诊断工作,既往在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开展常规X 线、CT 可进行初步诊断,但因成像条件、分辨率较差,可能就会错误判断部分类似肺癌的肺炎,影响后期疗效[3]。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螺旋CT、DWI 技术逐渐应用于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4]。螺旋CT 具有无创、高效、精确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机体各系统及各部位疾病诊断中。在肺部疾病检查中,受检者一次屏息下完成螺旋CT 扫描,且不会将可疑病灶漏掉。另外,同传统CT 相比,螺旋CT 单位时间内扫描时间较高,从而避免运动伪影影响诊断结果,加强CT 运用,进而显著提高肺部良恶性疾病鉴别准确率。学者杨波[5]指出,在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经螺旋CT 检查综合分析病灶的特殊征象与形态,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进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但学者张延军等[6]指出,在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螺旋CT 的诊断价值远低于DWI 技术。
DWI 技术是MRI 的一个功能成像,基本前提是布朗运动,通过全面分析病理状态下细胞内外水分子和细胞外间隙的扩散变化情况,此过程主要依赖ADC 值对病情进行诊断。经临床研究发现,细胞密度与肿瘤细胞实质中水分子弥散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且在恶性病变中,肿瘤细胞繁殖较为活跃,明显提高细胞密度,致使细胞外间隙变得狭窄,限制水分子弥散运动,故恶性病变患者的ADC 值低于良性病变患者的ADC值。学者赵卫华[7]也指出,DWI 有助于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并表明诊断参数ADC 的应用价值高。本次研究表明,DWI 技术检测肺部良恶性病变的准确度、特异度高于螺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的ADC 值高于肺部恶性病变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DC 值的大小可判断良恶性病变。与赵卫华[7]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DWI 技术的准确度、特异度高,可作为首选早期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