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红薯土里生“金”
——访江苏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起
2020-11-03姜瑾华
马 波 姜瑾华/本刊记者
乡村振兴,离不开特色主导产业的挖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引领和人才下乡、能人返乡的带动。人才下乡让农村“活”起来,能人返乡让家乡“富”起来。前不久,在江苏省“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现场推进会上,江苏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起,作为青商代表现场签约首批村企合作典型项目,将加快村企互动,紧密农户合作,把红薯产业园打造成惠及四方的帮富示范基地。
袁起,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江庄镇高村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带着满腔热忱回到家乡,承包土地成立了江庄镇劳信种植业合作社,推广起“规模化种植、组织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的农业生产发展新模式。他坚持种植甘薯13年,带动周边薯农发展特色甘薯种植5000余亩。先后被授予“徐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徐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三带’名人”“全国农村杰出实用人才”等荣誉称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致富的源泉。一颗普通的小红薯在经过诸多科技要素注入后,它就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变得特色满满、与众不同,成为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乡亲们都说我‘怪’,创业伊始,大家都种白色、黄色的红薯,我却选择种植紫色红薯,刚种出来未经任何改良的紫薯产量不高、口感不好,真的没有人认可。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我秉承绿色生产、标准化培育的紫薯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开始供不应求。目前已开发出手指薯、蜜薯等多个市场热销的品种,批发价格一路飙升。”袁起告诉我们,“我国大多数地区红薯主要用于加工粉丝等产品,此类产品市场成熟度较高。鲜食型、原生态保健类的紫薯产品市场相对稀缺,其实这是一种差异化市场竞争策略,通过错位和精细化发展,在品种改良、种植管理方式以及优质化、品牌化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培育出自已的特色,从而闯出一片新天地。”
从品种培育到生产方式革新,多年来,袁起以科技为先导,深入挖掘技术潜力,打造特色与提升品质,持续进行大量研究。2007年开始,袁起团队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建立联系,在甘薯专家的指导下,把甘薯新品种、种植新技术、新模式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2008年开始,着手探索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繁育体系,包括脱毒组培苗生产以及原原种、原种、生产用种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建成徐州市鲜食甘薯种薯种苗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微型薯繁殖技术研究和工厂化育苗,使得繁殖系数显著提高,为鲜食甘薯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薯苗。也是在这一年,建立了大垄双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实现起垄、中耕除草、打蔓、收获等主要用工环节机械化,利用智能化温控贮藏库,实现减少破损率、延长保鲜期的安全贮藏目的,提高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率。从2010年开始,袁起建立物理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甘薯绿色防治体系,减少农药使用量,有效提高甘薯绿色生产水平。如用黑光灯杀灭菜用甘薯地下害虫等,提升甘薯品质。
“别人还说我一个‘怪’,薯农种植红薯一般都是关注薯块的产量,而我却种植地下几乎不结薯,专门吃茎和叶的菜用甘薯。”2010年,在徐州农科院曹清河博士、山东省农科院王庆美博士指导下,袁起培育出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强,被誉为“蔬菜皇后”的菜用甘薯,开发菜用甘薯观赏功能。合作社已经筛选出包括蒲薯53、台农71、尚志12在内的多个高效茎尖菜用型甘薯品种。亩纯经济效益3万元左右,年销售收入600万元。
“做产品的生产者,还要做产品的设计者与品牌的宣传者”,在一个高效产业链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相辅相成,服务与满足不同的需求,达到延链增值目的
鲜食甘薯缺乏加工没有竞争力,价格上不去。当前不少薯农没有先进实用的贮藏保鲜加工技术,收获后往往廉价集中销售,市场上多为网袋包装或大车散装,外观质量差、档次低。袁起带领团队依据鲜食甘薯薯形、色泽、口感和加工品质等指标,筛选出鲜食甘薯专用品种进行分类、分级,运用自动化清洗、风干和分级生产线加工处理,提高商品性能,增加薯农经济效益。另外,他着重在精深加工方面进行提档升级。“人们对营养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甘薯的营养与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由过去的粗粮转变为营养保健食品,市场不断扩展。优质鲜食甘薯, 物美价廉、烹制简单、香甜可口,销售时还可选择搭配皮色不同、肉色各异的品种,装入精制包装箱内,即成一种独具特色的馈赠礼品。在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地区,超市鲜薯销售价与鸡肉持平,而包装精致的甘薯速冻产品价格更是不菲。受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影响,国外优质鲜食商品薯的保鲜产品,市场需求量很大。”2019年,袁起建成甘薯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注重以鲜食甘薯为主要原料,开发出紫薯蓉、甘薯杂粮饼、倒蒸地瓜干等3大类、8个细分品种系列休闲食品和快销产品,以营养均衡为目标,锁定不同层次消费群体。
建成鲜食甘薯社会化服务综合体。袁起团队根据目前甘薯生产的现实问题,进行栽培模式、栽培方式、病虫害控制、绿色仓储、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创新,形成一套综合解决方案,成立社会化服务综合体为广大薯农服务,提升区域甘薯产业发展水平。
袁起指导农户栽植菜用甘薯
优质的农产品要走出车间获得高收益。“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将贾汪特色农产品推出去,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2014年,袁起开设农产品实体样板店,实现生鲜果蔬从“田间地头”到“客户手中”的服务新模式,以天津农学院国家保鲜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开展果蔬生鲜保鲜仓储式团购业务,以徐州工程学院食品学院为技术支撑,开发了徐州市首款新鲜果切业务。后来在江庄镇组建果姿生鲜电商平台,综合运用微信、微商、淘宝、手机APP 等网络运营平台,用“专题”式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将贾汪区乃至徐州市农产品推向校园、楼宇白领和特殊消费群体,把全国特色农产品引入徐州,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大流通。
“创新、诚信、坚守”这六个字是袁起人生的信条,是保障事业成功的秘决,今后将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等优势,建设“江苏甘薯产业示范园”,打造名副其实的特色甘薯产业镇
“创新是关键。不论是乡亲们对我刚开始返乡创业的不理解,还是对后来种植紫薯,发展菜用甘薯的质疑,讲我是‘怪人’,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我的一种肯定。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在行业中不落伍,不被淘汰,才能更好地带领农民致富。”袁起始终紧扣甘薯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环节,依据市场消费者需求,开展创新工作。如创新“一年两季”鲜食甘薯栽培模式,研发一年两季生产技术,集成全程机械化生产,以此让农民实现年亩均增收1800元等。
“诚信是根本。诚信是和任何人打交道的金字招牌。坚守是基础。只有用心坚守,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到达成功的彼岸。当初发展菜用甘薯的时候,在不解和嘲讽中,我坚持了多年,终于迎来菜用甘薯产业的春天。”2020年年初,贾汪区政府与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签订《徐州甘薯产业园共建协议》,共建万亩甘薯产业园。依托徐州市农科院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顶尖专家团队力量,致力于徐薯系甘薯新品种示范推广,打响“中国甘薯NO.1”品牌及“徐州甘薯”地理标志产品,“‘徐薯薯业’未来将迎来大发展。经过这些事情,我深深地感受到做任何事情贵在坚持,只有坚持了,才能有成功的可能。”
一直坚守,不断的创新,只为实现一个梦。袁起坚持甘薯种植多年,推广甘薯新品种15个、新技术6项、新材料2个;他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淮海科技奖一等奖1项。先后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3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国际发明专利2件,并在2016年获得徐州发明专利金奖,徐薯创业项目“菜用甘薯产业化发展”在团省委和省科协的大赛中分获二、三等奖及江苏省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三等奖。
对于未来发展,袁起信心满满,他将充分发挥国家甘薯产业体系的技术优势,在江庄镇建设集甘薯引种繁育、高效栽培、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江苏甘薯产业示范园”。抢抓省、市乃至国家培育“徐州甘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机遇,培育壮大“徐薯薯业”鲜食甘薯产业规模,优化地方农业产业结构,提升贾汪区高亢地区甘薯特色产业水平,促进广大丘陵区域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以“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物联网”的模式,建成1万亩区域甘薯产业集群,建成以“甘薯文化展示、高效生产示范、特色品种展示、销售体验和甘薯原生创新”五大板块为核心的示范中心,建设甘薯脱毒种苗快繁和甘薯精深加工基地、原产地初加工基地和山薯高效种植基地。逐步提高产业链效益,带动周边农户、职业农民脱贫致富,助推江庄镇早日建成名副其实的特色甘薯产业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