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同福里的故事》创作浅谈
2020-11-03鲁桔诵鲁迅美术学院
□鲁桔诵 鲁迅美术学院
作为一个东北人,笔者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对上海这座古老的城市有着深深的眷恋,尤其是隐匿在繁华深处的古老弄堂。笔者对人们在弄堂中的那种安详、踏实的生活状态非常羡慕。现在的上海弄堂更具新时代的特征,而笔者常常对弄堂里逐渐失去的传统店铺和文化产生一种执着的情怀,于是创作了一组弄堂里的普通百姓在抗日过程中发生的动人故事——《同福里的故事》。同时,这套连环画也成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
图1
一、故事的构思
在查阅了大量史实和了解了各种历史故事之后,笔者将故事锁定在淞沪会战后的上海租界。笔者描绘的是普通上海市民弄堂里的生活,展现了战争年代人们与父母、爱人及邻里之间的情感。他们就像我们熟知的普通人,是会计、裁缝、家庭妇女,是在为生计而经营计算的普通老百姓,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去和日本人对抗,从平凡到不平凡的过程,也是侵略和战争的真实形象。
二、构图的选择
在构图的选择上,笔者倾向于按照故事连续的发展节奏来构图。首先,笔者用一个大的场景交代故事的背景,用飞机轰炸的场景来表现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其次,笔者用一个仰视的构图,从主人公的视角表现了当时的那种紧张混乱的情形,大的角度和不安定的构图因素预示着故事的发生和走向。再次,笔者用特写和近景交代了主人公的情况和心理活动,用一个躺着凝视的场景刻画了主人公纠结的心理活动;又次,笔者用大的特写描绘了无辜的百姓遭受着侵略者无情的摧残,衬托出侵略者的残忍和百姓的无助;复次,笔者用直角的构图刻画出枪口,突出画面的紧张因素。最后,笔者紧扣主题,用阴霾和江水塑造了古老的上海滩,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气氛,虽然故事结束了,但新的一天即将来临。为了对老上海滩当时的历史环境进行准确的再现,笔者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查阅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旨在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当时的环境。在构图问题上,导师李晨老师给予了笔者非常大的帮助。经过李晨老师专业又耐心的指导,笔者对构图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致对每一幅画的构图都有了十足的把握。对构图胸有成竹,进一步塑造就显得自信多了。
三、绘画语言的把握
艺术注重视觉冲击力,即要想方设法抓住人的眼球。在效果的处理上,笔者倾向于用单纯、简洁的语言来塑造画面。笔者认为,越是洗练的语言越能说明问题。虽然色彩更能丰富表达画面,但鉴于《同福里的故事》这组画属于历史题材,又具有老上海情节,所以,笔者认为运用单一的色调去塑造旧时的故事,效果应该会更好,这样既能渲染出一种怀旧的气氛,又更加切合主题,更容易与观者产生共鸣。
在绘画技巧方面,笔者削弱了常规水彩画的技法,用单一色彩反复叠加的方法渲染出一种古老的气氛,画面质朴简洁。但不是说简单就要忽略细节,笔者对细节还有一些执念,认为一些细微的东西更能烘托出主人公所在时代的氛围,能更好地体现画面的平衡。例如,对棉被在阳光照射下的起伏和褶皱的刻画,被单的格子和褶皱的细致描绘,渲染了一种温馨的气氛,这些与主人公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紧张不安的主题。还有对上海滩的一些古老的标志性建筑和电车这些细节的刻画,对表现时代感也有着重要意义。这些细节的描绘不仅考验绘画者的耐心和技巧,同样考验绘画者的绘画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创作的过程中,笔者对技法的理解逐渐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故事的塑造有了新的感悟。
从采集资料到构思再到最后完成《同福里的故事》这组连环画,共历时四个多月,回顾这120 多天的创作过程,以及其间不断产生的问题,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笔者对连环画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最后一幅画完成时,笔者如释重负却又意犹未尽,仿佛已经成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同福里的故事》是以平民百姓的角度看待战争的,对家人的爱、对祖国的爱,是笔者的创作中心。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笔者能够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技巧,对连环画事业做出新的贡献,对艺术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