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彦良先生访谈

2020-11-03赵彦良,许晓俊

中国篆刻 2020年8期
关键词:硬笔书法钢笔兵团

受 访 人:赵彦良(以下简称赵)

采 访 人:许晓俊(以下简称《中钢》)

采访时间:2020年7月15日

采访地点:上海

《中钢》:“您当年师从王京盙先生学书法篆刻时,有哪些重要的内容和方法可以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分享?”

赵:1963年秋,我在上海市育民中学读高二,在学生会负责青年园地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黑板报工作,因而得到副校长朱蔚尔先生垂爱,修书推荐我拜西泠名家王京盙先生为师学习书法篆刻。京盙先生是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之一的王福厂太先生的弟子。有此好机缘,更增添了我学习书法篆刻的兴趣和决心。从此,课余、节假日,我便经常登门求教。从笔法到刀法,从结体到章法,从名帖到名家,从文史到鉴赏,京盙先生每每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每次拜访都会让我领受教益。恩师治学严谨,对学生的要求也颇为严格,临帖必须要像。起初,有些难写的字我写了多遍未能把握,他就教我一法,用玻璃压在帖上,蘸上浓墨书写。这就像是“描红”和“影格”,比较容易把握要领。当然,玻璃是一点都不吸水的,所以,墨要浓,且要蘸得少些,不然,墨液会溢出点画的边线。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易把握点画形态和结构特点,再就是节省纸张;缺点是玻璃太滑,不易练出笔力。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物资十分匮乏,同时,为了节省学习费用,我就用此法来学写字。恩师极其重视笔力,评点学生的习作时常说的两个词是劲挺和铁画银钩,教诲我们:真想写好字,必须不怕苦,要持之以恒地练,除非是写小字,写字时一定要悬肘,这样才能运笔自如而又力注笔端。为了增强笔力和胆量,我想练习写榜书,又恐费纸费墨,请教恩师,他教我一法。于是,我找来一块以前用来铺地的一尺多见方的地平砖,花了半天功夫将两面都磨平滑了,晒干后蘸清水来练榜书,一正一反一天可写几十字,写后搬到屋外去晒,次日可再写。砖磨得平整,书写起来既有一定的涩感又不伤毛笔,省纸省墨又提高了站姿悬臂书写大字的能力。随着书写能力的逐步提高,学习书法的热情也更加高涨。

《中钢》:“20岁到了新疆后,一路成长中书法始终伴随着你,她是如何影响您的?”

赵:“1966年6月,将及弱冠,我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加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伟大的集体中。我所属的单位是建筑工程第三师二十三团十二连,这是一个新组建的单位。驻地在偏远的南疆泽普县城西几十公里的戈壁滩上,任务是修筑叶尔羌河东岸大渠。戈壁滩是蒙古语,意思是不长草的地方,放眼望去直至天际,满眼是石头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地表。工间休息时,我就将沙子抹平当纸,以手指作笔来琢磨字的结构。那时边陲小城是没有卖宣纸、毛边纸的,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团部更是连白报纸也没有卖的,进疆时带来的宣纸很有限,平日都舍不得用。给连队出墙报就成了我极其喜欢的业余生活,每次出墙报我都作为一次书法实践来完成。不出墙报时,读帖和书空几乎就成为日课。泽普县缺乏会写毛笔字的人,我又被借到地方上去写大标语和毛主席语录。除了字经几十厘米以上的大标语用宋体、黑体等印刷体,毛主席语录我都用楷书和隶书来写,因为这样能与学习书法相结合而且又能提高书写效率。后来,我随着单位转辗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叶城、且末、民丰、和硕等地工作,先后任宣教干事、文书、管理员和中学教师等职。这些任职都或多或少地与我坚持学习书法相关联。1978年,全国第一本书法篆刻专业刊物《书法》杂志在上海创刊,当我得到刊物时爱不释手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随之萌生了投稿请行家批评的念头。令人意外的是第一次投稿就被采用,以叶剑英元帅的诗句“苦战能过关”创作的篆刻拙作被刊登在1980年第一期《书法》杂志上。此事对久处荒漠中的我是一个极大的激励。从此以后,我将更多的精力用来研习书法篆刻。1983年,《书法》杂志举办全国篆刻征稿评比,评出一等奖10名,优秀奖90名。我以陈毅元帅《冬夜杂咏》诗为题材的组印有幸获得优秀奖。1987年,篆刻组印入选西泠印社举办的全国篆刻作品评展。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复,兵团报纸也要复刊,复刊后的报纸更名为《新疆军垦》,兵团领导决定公开征集报头。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以楷、行、隶三种书体写了五种样子投稿,又一次出乎意料地被采用了。那时报纸是铅字排版的(不像现在电脑排版快捷方便),而且有些字是字库里没有的,需人工刻出铅字模。灰色的铅字坯很小,无法用毛笔写了再刻,还必须刻反字,因此,要找能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十分困难。或许是因为篆刻获奖和书写报头的关系,我便进入了领导的视野,于1984年被调入兵团报社(现已改名为《兵团日报》)任编辑,与其他编辑不同之处是还担任刻铅字的工作。在调入报社后,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学习了新闻采编业务,在报社工作10年后因视力衰退又调入兵团文联工作。直至2006年12月退休。回头来看,学习书法篆刻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我学会了专注,增加了生活的乐趣,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中钢》: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您在书法圈中有了较高威望,谈谈您书法创作、社会活动与工作情况。

赵:和兵团其他部门一样,兵团报社的编制也是挺紧的。所以,所有的编辑又都是记者,实行采编合一,既要改稿、画版,又要采访、写稿,还常常要去印刷厂值夜班。值夜班挺辛苦的,通常要零点以后等清样出来签完字才能下班。有时候眼看要下班了,上面发来一篇重要的通稿,头版(要闻版)就得重新安排版面,重新捡字、排版、校对、看清样,凌晨两三点才能下班。为了使工作与习艺能兼顾,我改稿都用毛笔书写,看着一行行鲜红的蝇头小字,忙碌的工作中增添了一份乐趣。在报社工作的10年当中,我应邀担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师,为新疆的函授学员讲书法课;被新疆艺术学院聘为客座副教授,为学生上书法篆刻课;赴广西南宁参加边疆五省区书法联展活动,与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广西的同道交流学习;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参加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印学研讨会,在会上宣读论文《刀法系统刍议》;应邀担任《当代印社志》《当代篆刻家大辞典》等典籍编委,“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书法大奖赛”和“八卦杯全国书画大赛”评委,在努力向传世经典学习的同时,持续进行创作实践,其中,书法入选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国际临书大展,中国第四届艺术节展览,狮城书法篆刻会成立纪念国际书法交流大展等国内外展览,获中国镍都杯国际书画大奖赛最高荣誉奖,书法作品被淮安周总理纪念馆、宁川美术馆、宁波天一阁等单位收藏,篆刻获乘风杯龙年全国篆刻大赛银奖,黄鹤杯书法篆刻大赛佳作奖,入选西泠印社全国篆刻评展,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90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博览会,韩国篆刻研究会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篆刻展,黄崖关长城篆刻碑林;硬笔书法入编《特等奖字帖》《钢笔书法精品选》《历届全国硬笔书法大赛特等奖字帖》《全国钢笔临摹传统碑帖大展作品集》,应邀参加第56回全日本硬笔书法展览,应邀担任新疆九年义务教育《写字》教材副主编,编写教材12册。

《中钢》:担任文联主席期间,您为书坛做了哪些有意义的大事?

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10月,1975年4月因故解体,1982年12月于新形势下恢复建制。在解体的七年间,与其他部门、行业一样,兵团文艺人才也流失很多,这对中华传统文化在边疆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兵团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兵团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我当选为兵团文联主席后,与同事一起努力从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两方面构筑出人才、出精品的基础。经过数年努力,兵团十四个师、两所大学和公安系统都成立了文联,书法协会自然是文联中不可或缺的协会。大学成立文联在全国可能尚无先例,但兵团文联从实际出发,将高等学府变成文艺人才培养基地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石河子大学文联组织非艺术专业学生创作的书画作品在北京大学展览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当然,这些都是份内之事,也谈不上什么大事。

首届兰花杯中国钢笔书法精英擂台赛参赛作品

有节

《中钢》:篆刻上主攻哪一路?请谈谈加入西泠印社的一些故事。

赵:对于篆刻艺术,我追求的是工稳一路。受恩师教诲:从浙派入手,后上溯秦汉,然而天性愚钝,又受条件限制,功夫不够,所以很少有自己满意的作品。1992年,我加入了西泠印社,是由吕国璋、吕迈两位前辈老师推荐入社的。

《中钢》:您是哪一年担任新疆书协主席的?为边疆的书法事业做了哪些贡献?

赵:新疆书协1986年成立时我当选为副主席,我是1996年第二次代表大会时当选为主席的,2001年又连任了一届,至2006年退休前后共10年。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边陲之地,世居民族有13个,当时总人口近两千万,汉族人口约占37%,能学习书法艺术的人口基数显然是很小的;新疆的经济也是比较落后的,当时,文联给协会的经费只够订份书法报、打打工作电话。面对现实状况协会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发展壮大?当时的想法是必须克服困难,多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促进新疆书法艺术的发展,为了解决经费困难,主席团成员就带头为社会各界服务,由此获得支持,每年举办一次临书临印展览,并逐渐提高要求(从临得像到临出精神并要写出临习体会),十年的坚持使会员的手上功夫和理论修养不断有所提高,深入到地州县开展培训、巡展和服务活动,宣扬了书法艺术,壮大了书法队伍,扩大了协会影响,也对地州书协的成立起了促进作用;在这十年当中,协会还建立了书法培训基地,成立了大漠印社;为了开阔会员的视野,提高理论修养和技法水平,协会努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请内地的名家到新疆讲课和交流,组织新疆书家到书法先进省交流学习。当然,这些都是依靠会员们尤其是理事会主席团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于我而言只是尽了一份责任,算不得个人的贡献。

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

《中钢》:作为中书协三届理事和专委会副主任,您创作了哪些记忆深刻的书法作品,参与了哪些大型活动?

赵:这段时间,我业余写了一些作品,多次参加了中国书协举办的届展,中日友好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及楹联展、手卷展等专项展,参加了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20世纪书法大展”之“当代中国书法名家作品展”和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中国当代绘画书法作品展”,尽管写的时候挺认真,但事后看看都不大满意,因而记忆不深刻。记忆较为深刻的是为兵团第一座新城石河子市政府招待所小园诗碑所写的张仲翰《老兵歌》隶书长卷。张仲翰是兵团人尊敬的老领导,戈壁滩上建起来的石河子是他亲自规划的,而《老兵歌古风三十二首》对兵团的历史使命和伟大贡献,兵团人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做了诗化的描述。每当回忆起四十余年的军垦生涯,就会想起这件倾注了情感的长卷。任理事的这段时间参与的大活动有全国首届兰亭奖教育奖的评选工作;全国第四届正书展的评选工作;“和平与进步·中日当代书法家作品大展”的交流活动;中国对外友协等单位举办的国际书法大会的交流活动;应新加坡书协之邀,任新疆书协代表团副团长赴新加坡交流,并担任新加坡第20届挥春书法大赛评委。

《中钢》:请谈谈您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及与“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情缘。

赵:我参与硬笔书法活动有一定的偶然性。1985年由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中国钢笔书法》编辑部、《中国青年报》社等九个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在同事们的一再怂恿下,我在快截稿时投了稿,不曾想获得了特等奖,由此,便与硬笔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陆续有作品入编《特等奖字帖》《当代中国硬笔书法21家》《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精英》等专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对我颇为厚爱,我获特等奖时是唯一没有到北京领奖的作者,时任主编的胡嘉廷先生专程飞到新疆为我送来获奖证书和奖品;后来这些年杂志社又陆续在名家新作、双优书家、经典回顾等栏目刊登介绍我的文字和作品,还多次邀请我担任“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的抬爱使我在硬笔书法圈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对协会没有做出贡献,也从未出席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和后来的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的代表大会,但先后被选为理事、常务理事和副主席。对此,我深感惭愧又心存感激。

首届兰花杯中国钢笔书法精英擂台赛参赛作品

乐此不疲

不争载福

《中钢》:80年代硬笔书法兴起之初,您就积极参与,您获过哪些高奖?写过哪些有影响力的字帖?

赵:实事求是地说,我在硬笔书法上没有下过多少功夫,是偶然玩了一下被卷进硬笔书法热潮中的。因为多种因素,我很少参加硬笔书法大赛,除1985年获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外,1988年获全国第四届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由于获奖带来的影响,应邀写过几本钢笔书法的小册子,有的虽然被出版社冠以字帖二字,但自知承担不起神圣的字帖二字。

硬笔书 纪昀西域风土诗五首

硬笔书 白居易《池上竹下作》句

硬笔书 纪昀西域物产诗五首

毛笔书 日新其德

毛笔书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不倦

闲雅

仁者寿

写意

朝夕于斯

承舟

心画

志于道

强其骨

毛笔书 茶禅一味

毛笔书 杜甫《望岳》

猜你喜欢

硬笔书法钢笔兵团
慈善硬笔书法
兵团记忆
硬笔书法欣赏
慈善硬笔书法
兵团的明天更辉煌
安秀扬硬笔书法
兵团文化开发利用的“三位一体”路径探析
钢笔没有耳朵
兵团今年引进内地高校毕业生2600余人
SUPPOSE SOMEONE GAVE YOU A PEN假如给你一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