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军校大学物理课堂
2020-11-02杜启明
杜启明
摘要 “课程思政”是国家大力倡导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军队院校作为为部队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思政教育非常重要。本文拟以军校大学物理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做出有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 思政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军校 大学物理
为了实现“高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党中央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旨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军校作为为部队培养人才的摇篮,其课程设置范围比较广,既有科学文化课程,也有思想政治类课程,还有军事类课程。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需要扩展。本文拟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拟以军校大学物理课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作出有意义的探讨。
一、扩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途径的必要性
1.爱国主义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是文明从未中断过的国家,有着无比辉煌的历史,也有着被欺凌的苦难岁月。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爱国主义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当有外敌入侵的时候,有永垂青史的抗敌将领,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爱国诗人和坚决主张抵御外敌的爱国志士,有面临强敌视死如归的无名英雄,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平民英雄。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无数爱国者前赴后继解国难分国忧;爱国主义不但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优良品德,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全国人民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强大动力,是维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民族文化的支柱与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直致力于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重要举措。
2.爱国主义是维护国家主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应对方案之一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下,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主张用冷战时期瓦解前苏联的手段来对付中国,不断加紧对中国的文化渗透,甚至借助网络等形式用西方的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影响中国青少年,妄图通过“和平演变”促使中国不断向西方靠拢,从而使中西方文化激荡更加激烈,甚至暗地重金支持暴力。随着中国快速崛起,敌对势力也加紧给中国的发展设置障碍。从鼓吹“中国威胁论”到妄图给中国强加国际责任,从南海问题到钓鱼岛争端以及香港问题,无处不说明一些国家不希望看到中国强大,它们想要看到的是一个停滞的、落后的、封闭的和动荡的中国。国家实力有军事能力为主的“硬实力”和以文化力、凝聚力为核心的“软实力”。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求我们妥善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国际关系,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培养广大国民的国家安全观和爱国情怀,引导大家理性爱国,抓住机遇坚持走独立发展、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有勇有谋地深化政治經济体制改革来促进咱们的祖国又快又好的发展。
3.爱国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既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盛世,也有濒临亡国的险恶局势,中华民族始终都能克服重重困难而绵延不绝。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中华民族备受欺凌,欧美帝国主义都想侵略、瓜分中国,但中华民族克服重重困难、重新站立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有着超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民族凝聚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涵,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佳体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伟大中国梦,需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量,万众一心,克服重重困难,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地努力奋斗,坚持不懈地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因此,提高民族凝聚力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必然要求。
4. 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
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对青年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时,主要都是运用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正面的理论灌输的传统的方法,虽然现今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借助了网络媒介,教育方法在不断创新,但是以填鸭式教学的主要方法的教育模式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爱国主义的教育模式长期呈现出单一化。
二、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军校大学物理课堂
1.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增加思政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物理是全国高等院校理工类专业的科学文化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很多专业课程在开设前的必修基础课,还有很多高校的文科类专业的选修课之一。大学物理也是军队院校的科学文化基础课程之一。在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及综合性高校,大学物理一般都是在第二和第三个学期开设,而且是全校开设。大学物理课程开设的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接触的学生多。根据高校课程设计,大学物理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系统地接触科学、提升知识结构的首选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知识性和人文属性。大部分大学物理教材都介绍近代物理学起源于西方,常有学生会提出“中国在物理学生有没有贡献?”。该课程应尽快建立一套将思政思想融入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标准,注重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能传递价值引领。在大学物理课程中,渗透物理学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元素并将其融入物理学史,深入挖掘爱国科学家的爱国故事,深入挖掘物理学对国防军事领域的指导作用等等,将这些正能量内容以一种非常自然的形式引入大学物理教材,大学物理课程的内容就不会显得单调、枯燥,还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正确的科学的记述。在这里略举几例,汉代流行的纬书中提出了“地恒动而不止,而人不知,譬人在巨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不觉也”的观点即大地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不动的观点,比哥白尼、伽利略早了大约1500年。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心篇》中“月行十三度,十度二万里,三度六千里,月一昼夜行二万六千里,与晨凫飞相类似也。天行三百六十度积凡七十三万里也。其行甚疾,无以为验,当与陶钧之运,弩矢之流。相类似乎”。把日、月、天、飞鸟、麒麟、弩矢的速率都看作类似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墨经》中 “力,刑之所以奋也”“力,重之谓,下举,重奋也”的记述比西方几乎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的直觉认识要准确地多,比西方正确的认识差不多早了两千年。战国时代,李冰父子在修筑都江堰工程中,有积薪烧之,即利用热胀冷缩的经验来开山辟岭的记载。汉代的王充在《论衡寒温篇》中“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磁现象的认识及应用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天然磁石制成的司南,战国时代的《鬼谷子谋篇》“郑采玉者以司南指路。”《墨经》有关光学的记载在光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几何光学著作。 战国时失佼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我国的“宇宙”包括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与无限性。在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包含有太多的科学原理、科学思想,不能一一列举。笔者认为这些不能一股脑的全部都搬进大学物理教材中和大学物理课堂上,而应该结合相应的知识体系,挑选最适合当节知识点的史实,可以不用占据太多的版面,但足以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学物理的知识体系,通过点点滴滴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分享给青年学生,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课堂教学中精选思政元素
大学物理课程的知识面涉及力、热、电磁、光、近代物理等领域的内容。涉及范围广,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很多教育者都觉得赶进度都来不及,没有办法进行课程思政。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例如,在讲到参考系的变换时,我会向学员提问,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击中运动的目标”,学员都知道要考虑提前量。让学员充分体会到我们所学的物理学与我们的训练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了原理,可以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时,物理学中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跟我们平时的安全训练手册、安全生产手册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严格按照我们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才能搞好学习,搞好训练,搞好生产。在讲到“火箭飞行”时,增添了中国“神州”系列飞船征服太空的事例,通过宣传“载人航天”精神来介绍伟大的中国航天事业,伟大的中国梦,让学员充分体会到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在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增加了两弹元勋们的故事,让学员始終铭记爱国科学家们的重要贡献和不朽人格。这些爱国主义元素,学员都比较感兴趣,比物理课程本身感兴趣。但这只是大学物理课程的辅助,不应当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要把握好课堂上物理课的知识点和爱国主义元素的时间分配上的度。当学员们昏昏欲睡之时,可以花一两分钟的时间来介绍与物理学相关的爱国主义元素,可以提起学员的兴趣,精力重新集中。这样既可以提高物理学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广大学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点点滴滴中培养青年学员的爱国精神。
总结
大学物理不仅是一门培养理工类大学生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也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中国梦的责任。课程建设在以大学物理知识为的基本框架,以中国古代科学史,近现代中国物理学发展史以及爱国物理学家的爱国情怀等为补充,不断提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一条在大学物理课堂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思政”的新途径、探索拓宽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12-09
[2]中共教育部党组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教党〔2017〕62 号,20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