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子书

2020-11-02赵松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28期
关键词:猎鹰儿子

赵松

“爸,这些书堆得都要倒了,你没发现吗?”儿子大摇大摆地晃了进来,往我的床上一躺,随手拿起一本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就是进化论?一百多年前的了,都写了些什么啊,你看完了吗?”

“我一直都很奇怪,爸,你为什么总是很喜欢看跟我们这个时代没什么关系的书呢?我觉得就是因为这个,你才会去写那些别人都看不懂的东西。”

“爸,你就不考虑考虑谁会看你的书吗?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你不能无视哪怕是最普通的一个可能会读你书的人,要是你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你怎么可能写出他们喜欢的书呢?”【批注1:儿子对父亲的写作态度提出了严重的质疑,他认为应该要了解和考虑读者的心理,而不是坚持作家自我的态度,对待儿子的质疑,父亲是“沉默无言”的。父子俩对阅读和写作的观点分歧,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这本书太压抑了!”他把我送他的那本厚厚的《奥尼尔自传》丢到了一边,“他后来活得太惨了,我都不想看了,真够他受的,怎么会那样?我还是喜欢能让我振奋一点的,不然的话我也会变得没劲的……”

“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吗,爸?”他指了下那本《极简宇宙史》,“因为它简单明了,不绕弯子,它用最平常的话告诉我那些宇宙的知识,看着很舒服,一点都不累,可以随时翻开,随便从哪一页看下去,也可以随时停下来,一点不影响什么。我就喜欢它的简单。”

……

从十三岁到十六岁,儿子经常会这样跟我说话。每次走进我的房间,他都带着审视的目光,仿佛头回进来似的,打量着周围的书架,还有床上的那些书。他拿起这本,翻了两下,又换成另一本,再放下。他的问题永远不是关于这些书的内容本身的,而是关于它们为什么会被我喜欢,因为他实在看不出它们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我已记不得他第一次质疑我的书是哪一天发生的事了,只记得当时他来到我的那个工厂园区的工作室里,坐在沙发上,左右扫了几眼那些书架,“好像又多了不少书?”我点了点头,半开玩笑地说,“它们将来都是你的。”他摇了摇头:“给我?可我对它们一点兴趣都没有啊。”“或者,你把它们捐赠哪个乡村图书馆也可以。”我说。他出神地想了想,没再说什么。

这个场景对于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时空落差。这意味着,我必须要接受这样的事实:他已不再是那个每天晚上迫不及待地要听我讲吉卜林的《丛林故事》,甚至逼着我编各种版本的狼爸爸续集,或者安静地听我讲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的男孩了。他也不再是那个整天喜欢抱着那些关于恐龙的书看个没完、把我跟他的角色分设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男孩了。我还没来得及把《一千零一夜》和《安徒生童话》读给他,他就长大了——这种变化要远比他从一米五五长到一米七二来得触目惊心。他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随意地挨靠着你了,而是在你每次出现在他面前时,都会带着某种警觉;当你试图摸下他的脑袋或搭一下他的肩时,他总是会下意识地避开。他会不失时机地表明态度:“我跟你一样,喜欢独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而不喜欢别人没事就随意进来。”听到此言,我多少有些不习惯,甚至有些尴尬。【批注2:在这一段的文字中,几乎每个句子都有一个“否定性”的词语,作者通过这种不断的否定,来写出兒子的巨大变化:儿子的成长,不只是生理上的,更有心理和思想上的成熟。当年那个缠着自己讲故事的宝贝,如今忽地对自己产生一种“警觉”,不复往日亲近,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变化,这是一种多么急切的失落,难怪父亲会感到“巨大的时空落差”。】

为了理解他的这种变化,我不得不去回想自己在他这个年纪时是什么样的状态。【批注3:对于儿子的变化,“我”采取的是“理解”的态度。关注“我”的态度极其关键,这会成为理解文章的核心。】那时候的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爸会把那套从朋友那里借来的线装绣像版《红楼梦》用布包裹着藏在衣柜里,唯恐被人发现。我们家里没多少书,除了袖珍本《毛泽东选集》和《赤脚医生手册》,还有《东周列国演义》、林汉达的《春秋战国故事》、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司各特的《爱丁堡监狱》和《艾凡赫》,以及半部《斯巴达克思》。而我感兴趣的只有战争方面的知识,比如甲午海战中的细节、解放战争中每次战役的情况。当我把这些记忆讲给他听的时候,他一边玩着魔兽游戏,一边摇着头说:“老爸,你想过没有,要是那时候也有电脑和游戏,你还会看它们吗?今天的孩子跟你们那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啊。你们喜欢的,不代表我们也会喜欢。”

不管我给他推荐什么书,他基本上都是拒绝的。他想要什么书,会把书名发给我,让我去买。13岁时,他迷恋猎鹰的书,把能找到的都看了,而且还不止一遍,那时他只关注特种兵这个主题。接下来,《盗墓笔记》又成了他的枕边书,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都在反复看。“那猎鹰呢?”我问他。“猎鹰?”他想了想,“他写故事的能力还是挺强的,但语言太松散了,经不起反复读……有段时间我写作文都是模仿猎鹰,可老师觉得一点都不好。其实《盗墓笔记》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是题材更有意思一些。”【批注4:父与子的对话,一直围绕书展开,与文题相扣,使得结构很紧凑。从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父亲不会强行阻止儿子去看自己喜欢的书,他用尊重、宽容、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儿子的阅读选择,并有意识地引导儿子对自己阅读的书籍发表看法。父亲的教育方式很民主,他在不断尝试接近和了解儿子的世界。这个爸爸,了不起!】问及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他不假思索地说:“那一定是《超越无限:迈克尔·乔丹人生哲理启示录》。”他特别喜欢乔丹的那段话:“如果我跌倒,那就跌倒吧。爬起来继续前进,拥有一个愿景然后去尝试……如果我成功了,那很棒。如果我失败了,我也不愧对自己。”说完这段话,他还不忘批评我一下:“老爸,我觉得你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并不渴望成功。”在我表示不认同时,他补充道:“因为我看你整天除了闷头看书和写作,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成功的热情。你只是写你喜欢写的,而不是别人会喜欢看的。你写的太小众了,你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吗?”

“不觉得。”我说。

“反正这是你的问题。”他摇了摇头,“你回避不了的。”

“爸,你能不能不那么写我呢?”初二时,有一天,他看到同学转给他的我写的《我们父子》。“我随口说说的话,你也写进去了,这真的让我很尴尬的,同学们都开我的玩笑,问这问那的。你应该问问我再写,我觉得我跟你写的我不一样。这是不真实的。另外我跟你写的《抚顺故事集》里的那些人也不一样,你不能用写他们的方式来写我,我也不是很赞同你那样去写他们,他们也有很多方面是你不知道的。”

我默默地注视着他,过了一会儿,我问他:“你看完了吗?”

“看了一半吧,”他晃了下腦袋,“后面的就不用看了。我知道你怎么想的。我并不是要否定你的写法,就是觉得还有其他的可能,只是你没意识到而已……你还是太喜欢自己的那种写法了。”

好吧,我无奈地耸了耸肩。他还没说完:“不过好像你们作家都不喜欢别人批评。还有就是,我觉得你并没有全力以赴去写你想写的东西,我看你经常很悠闲,像没什么事儿似的,今天去跟朋友吃个饭,明天又去参加个聚会,在家里时也是没完没了地看书,你为什么不关上门写呢?我要是你就哪都不去。”

有一段时间,他的同学都在看雷米的《心理罪》。他也让我给他买,厚厚的五大本。他看了几天就放弃了,把它们丢到角落里,在我拿起其中的一本翻看时,他问道:“爸,以前,你刚开始看书的时候,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是哪一本呢?”

我想了想,说:“应该是《尼克·亚当斯故事集》吧,海明威的。”

“原因呢?”

“它让我明白,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独自游荡有多么的重要。”

“哦。”他点了点头,出了会神,没再言语。【批注5:“独自游荡”这四个字让人觉得特别突兀,文章中完全没有提到“游荡”,为什么此处忽然冒出来?想起一句话: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篇文章很明显讲的不是身体的游荡,而是思想和灵魂上的“游荡”。再通读一遍全文,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谓的“独自游荡”,指的应该是:自己开辟新路径,不随波逐流、追求流行,而是建立完善自己的思想世界。这种“独自游荡”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过程。父亲把这句话告诉儿子,儿子“点了点头,出了会神,没再言语”,陷入思考的儿子也许突然间发现,自己的父亲也在小心翼翼地呵护自己,让自己学会“独自游荡”。】

(选自《读者》2019年12期)

读书感悟

《父子书》中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相处是轻松而又愉悦的,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儿子不光是身体成长了,心智与思想更是成长了。读了这篇文章,回首与父母亲生活这十几年,我们虽然有代沟,争执不断,但是父母以朋友的身份跟我相处,从来不会过多管束我。我做错了事他们总是让我自己反思,分析原因;我自以为已经是一个“大人”了,有时骄傲地指责父母亲,他们总是莞尔一笑,温柔地问我:那怎么样才是对的呢?那你又应该怎么做呢?饭桌上,他们会讲公司一些好玩的小事,来打开话匣子,我自然而然也说起学校的逸闻趣事,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有争执也有笑语。父母理解孩子青春期的躁动,孩子理解父母工作生活的艰辛,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成熟起来。代沟是两代人之间沟通最大的障碍,理解却是越过这道坎最好的办法。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但是爱,可以跨越很多,很多。

(荐评人: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第二外国语学校袁馨、雍圳阳、林英琪、马天,指导老师:马红梅)

猜你喜欢

猎鹰儿子
小猎鹰过生日
我想去看海
小猎鹰学习记
打儿子
埃及 “空中捕手”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全新达索猎鹰服务中心正式落成启用
吐血
完美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