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微创新”促学校制度生根、文化生长

2020-11-02李雪涛

教育家 2020年38期
关键词:课题制度课程

李雪涛

“微创新”引路、“微课题”引航、“微合作”引变,近年来,北京市昌平区第五学校聚焦“三微”课题实践研究,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逐渐打造形成了独具创新特色的制度、文化品牌。

2014年,北京市昌平区第五学校确立了“学术导向是第一位”的办学思想和打造“学术型初中”的理念,落实“以人为本、多元联动、学术引领、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在课改实践中探索“科研兴学、科研兴教、学术兴校”的特色发展路径。

基于此,从2015年开始,学校开展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依托“微创新”理念,探索“微课题”引领下的“微合作”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微问题”,并将“微问题”做成“微课题”,探索富有更大生长空间的“微合作”策略,生成“微创新”理念。经过近五年对“三微”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实践、研究、专业融通相长,助推了学校制度生根、文化生长、品牌生辉。

“三微”课题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重反思——敞开门做实科研,课堂即研究

著名教育专家顾泠沅曾经说过:“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反思精神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在反思中扬长,在反思中甄別,在反思中求变,不断的专业反思将融成一种不断的“超越”。

学校的课题研究是从常规常态的“三微一变”课堂教学反思开始的。立足“学”的微需求、微问题,寻找课堂微合作、微生成,发现课改微创新,写生动的课堂微故事。每周三故事,每月一案例、一报告、一论文。

学校要求所有一线教师撰写学期追踪式反思:某一教学内容、某一课堂教改新尝试、某一课堂意外生成生长点、某一挫败点引发的变点,甚至对某一组学生的追踪均可;学期初以教研组(大组备课组)为单位研讨确定本学期本组“三微一变”反思内容方向,并拟定参考性追踪式反思题目二个(小组)至三个(大组)供同组教师选用,题目亦可根据自己的课堂生成自定,题目要求贴合“三微”课题及本组子课题。反思撰写要求有题目、有过程、有追踪、有思想。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月一期特色教研动态展示,包括本组教研、课堂活动内容及特色、教师课堂风采,以及微课例、微策略、微理念等课题研究亮点成果。

“三联动”——打造反思型、科研型、学习型骨干团队

“三微”校本专项课题组根据研究推进、效果情况,充分利用学校与高校、高中、小学、市区级名师名校、各层级专家的联动交流活动,推进课题向更高层面发展——催生成新项目、新课题,并以此为基点,切实推进学校培训、教研两大工作发生内容形式上的新变化。课题研究启动了“三联动”项目。

一是联动骨干教师校本培训。将参与课题的各项活动设定为专项科研培训项目。

二是学科领军教师培训项目。随活动打造领军教师,定位三目标:学习的事,严一点——要求教师阅读、交流导师的专著及论文,树立终身学习观;反思的事,狠一点——要求教师学期、学年末写出自己的论文或文集;行动的事,多一点——要求教师参与到各级各类课堂、讲座交流活动中,坚持专业成长。

三是联动教改最前沿的教研组活动。学校的十三个教研组均为“三微”课题独立的子课题组,各教研组组织学习“三微”课题相关理论知识及研究内容等,确定本组研究子课题及研究计划;教研活动围绕学科及个人“微课题”研究 ,探索学科“微合作”课堂教学策略;教研组开展围绕课题研究的培训学习、听评课、反思展示交流等活动,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每学期人人有一篇高水平的微课题研究或课题、课例研究报告。

几年的研究实践,“三微”课题真正成了学校的龙头课题,助推教师形成基本的教科研、课题工作理念及一般方法,催生微而新的区、校级课题,培养了一批教育科研骨干。同时,在研究实践中,学校提升了办学品位,张扬了个性,形成了特色,促进了制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发展的务实举措

文化是学校发展变革的灵魂。学校文化,就是根植于师生内心的修养情怀,是教师无须提醒的自觉自励,是学生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成长。文化的力量,影响着师生成长、学校发展、教育变革。因此,办一所有文化内涵的学校,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着力点。而一所学校文化的形成,往往源于其长期良好、稳定和有序的学校制度。这便要求学校进行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2015年,学校正式挂牌为“北京市文化建设示范校”,更增添了我们完善制度建设、打造文化品牌校的信心。

夯实管理文化制度建设

校长做好领跑人——制度约束人、文化引领人、情怀感染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校长是学校长久发展的决策者,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领跑人。决策力与执行力是校长领导力的两个支柱,校长的领导力决定着制度的执行力。作为校长,须时时学习、放眼未来,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教育格局,要具有与时代共生长、常思变的教育理念,具有敢于率先垂范,深入课堂课改,直面教师、学生成长的行动力。

党员干部做好领路人——完善部门处室责任制,建立干部谈心制度,坚持年级自治、科学下沉管理,抓实常规的“品德”“大局”“合作”“沟通”“师生”“业绩”六个第一,落实在职在岗,党员干部做到责任担当、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同心同向、共情共赢。

年级主管做好责任人——坚持“重心下移,细节落地”管理思路,进一步推进实施年级自治,建立完善包班组制度,落实年级领导负责制。各年级成立管理中心,由干部、年级主任、党小组、工会组长组成,在学校总体计划下落实年级工作,所有干部参与年级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如进课堂参与小组建设,组织月检测、期中测,参与监考,掌握晨午检、跑操、评比、学生用餐情况等,事无巨细、全程在线。

笃实专业文化制度建设

一流学校靠的是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根基是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教师队伍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尽师责、树师表、爱生敬业,须在不断的学习中涵养情怀;修师德、铸师魂、善诱求真,须在终身的学习中传承师魂。学校不断完善、落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五制度”,即坚持举办校级大讲堂制度、特级名师进课堂制度、一线教师承担课题制度、骨干教师考核展示制度、青年教师培训班制度。

扎实课程文化制度建设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体系的核心。学校依托国家基础教育三级课程体系,秉持“根植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进步、助力学校持续发展”课程理念,着眼于课程资源的多元拓展、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创新,立足于“三微”校本课题研究实践,致力打造三大课程文化体系——

教师培训课程系列化。层级化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大力支持本校特级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项目,使工作室逐步成为开放的活动基地,整合多方培训资源;充分挖掘市区高端培训资源、校际教师相互支持资源。

学生小组课程常态化。学校学生小组文化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时时小组行、事事小组做、处处小组在。小组合作着眼于“微、活、变”,不只发生在课堂,不仅限于学习,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常态。当然,尽善尽美地落实这一目标以及实现其所能达成的最佳教育效果,还需软文化渗透成共识、硬制度推进促并行。

学校活动文化课程多元化。组织丰富多彩、有序高效的活动是学校学生文化的本位;学校特色活动课程化、制度化、成文化,将成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一大亮色。这一点上,学校将在对以往活动得失的反思研究上下功夫,高效整合出课程,有效提升成制度,以实效创新促文化。

落实育人文化制度建设

学校的育人理想是,自主课堂合作共探,和谐校园德才双修;博学笃行志存高远,骐骥驰骋心系家国。为让学生在多彩多元、有序有趣、高频高效的活动中实现目标、追求理想,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育人文化制度,例如:新学年学前教育制度——培养学生遵规守矩意识;日、周、月、学期常规养成教育活动制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小组学习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少青团队主题活动制度——培养学生自主教育能力;综合素质社会实践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家校共建制度——创造学生成长良好环境。

丰实环境文化制度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载体。雕刻学校办学理念、《五中赋》的愿景文化石,宣传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墙,展示师生风采的橱窗文化墙,凸显年级、班级文化的楼道文化墙,为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带来了张力。学校将环境文化建设目标定位为“固本培元,立校立人”。学校育人文化的蓬勃朝气,教师文化的厚重“底气”,学校管理文化的“一堂正气”,都外显于此;未来,学校将继续设计开发小学部专属的创意文化系列、及时更新校园宣传橱窗文化墙系列、加快建设艺术楼专室硬设施系列。

学校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2018年9月,原为纯初中学校的昌平区第五中学增设小学部,当年招收小学一年级6个班,学生约270人,并正式更名为“北京市昌平区第五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其中小学部教学班12个。

师资队伍逐年壮大

目前,学校在岗教职工共203人,其中,特級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10人,区级骨干教师25人;副高级教师65人,一级教师69人,二级教师55人。

社会声誉逐年向好

学校建有食堂,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解决了家长中午时段照管孩子的问题。此外,学校通过设置家长开放周、成立家长委员会、拓展社区大课堂,开启了学校、家庭、社会共育的良性循环。目前学校社会关注度逐年提高,办学满意度、社会声誉逐年向好。

办学面临挑战和考验

未来,中学部+“六六”制式小学部(36班)将成为学校办学新格局。但是,目前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推进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小学部增设已三年,但学校教育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严重不足,小学部发展规划所需的配套软硬件设施、设备亦严重缺乏;目前学校教师平均年龄43岁,其中50岁以上男教师18人,女教师27人,教师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工作态度、精力、热情出现“高原现象”;深化培训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内部制度改革的阻力大、局限性强。

尽管前路还有更大挑战,但昌平区第五学校全体师生推动学校发展的决心信心大、方法智慧多。见微知著,发展有路;化危为机,未来可期!

【作者系北京市昌平区第五学校校长。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依托“微创新”理念,探索“微课题”引领下的“微合作”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批准号BBB15041)的成果。】

责任编辑:周丽

猜你喜欢

课题制度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某些单位的制度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自行车的发明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