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格动词研究对英语动词教学的启示
2020-11-02王金林
【摘要】在Colins Co-building Dictionary中,有一类动词叫作格动词(ergative verb),共120个。虽然数量不多,却是一个教学难点。而作格动词的定义又和Tamly“致使链视窗”的“事件致使”有重合部分。本文从作格动词出发,结合Tamly的“致使链视窗”等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更好地讨论此类动词,并探讨其对英语动词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作格动词;致使链视窗;英语动词教学
【作者简介】王金林(1991.12-),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作格动词与Tamly“致使链视窗”
英语里有一种动词,既可做及物动词又可做不及物动词。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从施动者的视点对动作进行描写,也可以从行为对象的视点对动作进行描写,称为作格动词(ergative verb )。例如:
(1)a. She broke the window.
b. The window broke.
(2)a. I opened the door and peered into the room.
b.Suddenly the door opened.
上述例子中的break和open就是作格动词。(1a)(2a)句是从施动者的观点对动作进行描写,(1b)(2b)句是从行为的观点对动作进行描写。
此外,作格动词虽然既可以做及物动词又可以做不及物动词,但并不是所有既可以做及物动词又可以做不及物动词的词都是作格作词。例如:
(3)a.Jim will eat meat at seven oclock.
b.Jim will eat at seven oclock.
在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eat既可以做及物动词也可以做不及物动词,可是eat不是作格动词,因为这两句话都是从施动者的观点来描写的。所以,总结来说,英语作格动词指既可从施动者的视点对动作进行描写,也可以从行为对象的视点对动作进行描写的。
因为作格动词既可以做及物动词又可以做不及物动词,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将它们分为作格动词的二价用法和作格动词的一价用法。所谓二价用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及物动词的用法,关于这一用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学生对一价用法不甚了解。因此作格动词的一价用法是研究中的重点问题。这一难点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的解释。在认知语言学中,Tamly在“致使链视窗”这一部分中提到的“事件致使”就是指作格动词的一价用法。Tamly在“致使链视窗”中提出,致使存在不同程度。第一类是由不涉及生物的其他事件引起的事件,即事件致使,如the vase broke(花瓶碎了);第二类是由人引起,但又不是有意引起的事件,即人为致使,如he broke the vase by accident(他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第三类是其结果与施事意图一致的事件,即施事致使,如he broke the vase to irritate his wife (他为了使他妻子生气而摔碎了花瓶)。Tamly的三种分类对英语中的动词教学有很大的启发,而Tamly的第一种分类和作格动词的一价用法一样。联系Tamly的“致使链视窗”,我们可以看出作格动词的一价用法在使用时表示一种结果的状态,不涉及生物的动作。由此,我们可以对作格动词有更好的理解。
二、作格动词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作格作词这个概念以及它的一价用法不甚了解。既可以做及物动词又可以做不及物动词的用法,是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也没有搞明白的知识。而学生的困惑很有可能是由教师不清晰的讲解造成的。那么,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怎样给学生讲解这些动词呢?
首先,要想给学生教授这些动词,就要对这些动词下一个清晰的定义或限定。如果直接说“英语作格动词指既可从施动者的视点对动作进行描写,也可以从行为对象的视点对动作进行描写”未免不妥,因为这是理论研究的说法,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结合前面所说的Tamly的“致使链视窗”,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英语中有些动词既可以做及物动词又可以做不及物动词,而且这些动词在做不及物动词时,句子的意义表示主语的状态结果,不涉及施动者的动作,这种动词就叫作格动词。
其次,关于作格动词的讲解应该是遇到具体单词具体讲解,绝不能只是简单地归纳概括。单词的讲解应从句子出发,真正让学生理解单词本身。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对英语教学有着极大的启示。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单词的讲解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会一个單词的标准应该是能够用它进行输出,而不只是机械地会做对所谓的语法题目。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对作格动词的一价用法掌握不好,就是因为在很多语法书和老师的授课过程中,简单粗暴地将作格动词的一价用法归结于“主动表被动”。似乎在语法书的理论框架中,用物做主语时,就应该用被动,而有的动词没有用被动,就将它粗暴地总结为“主动表被动”。这些观念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导致尽管进行了多年的英语学习,学生也仍搞不懂为什么这样。例如下面这个题目:
My dress____when it caught on the nail.
A.tears B.torn C.is torn D.tore
根据学者汪立荣教授的研究,对这道测试题,47%的学生选B, 21%的学生选C,只有32%的学生选了正确答案D。参与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因为是dress做主语,所以动词应该用被动形式,而忽略了tear作为作格动词的一价用法。这句话中,裙子因为挂住了一颗钉子,所以结果是裙子扯破了。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以及Tamly“致使链视窗”中的“事件致使”,并联系这句话的语境,我们可知:此句用裙子做主语,使用作格动词tear的一价用法,意在凸显裙子因为挂到钉子而撕裂的结果状态,所以选D。
事实上,我认为在讲解动词的时候,应该以多举例子为主,而不是单纯说这是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或主动被动,这样才能克服我国学生对这些动词的掌握不足,做到真正的理解。比如在讲到start、shake、shatter、decrease等作格动词时,我们可以分别给出它二价用法和一价用法的例子:
(4)a. She will start a new business.
b. A new business starts.
(5)a.An explosion shook the rooms.
b.The whole room shook.
(6)a.George shattered the mirror.
b.The mirror shattered.
(7)a.We have decreased the paper consumption gardually.
b.The paper consumption has decreased gardually.
学生看完这些例子,加上老师的讲解,自然一目了然。应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活动,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单词,掌握单词。当然,关于作格作词的一价用法我们可以多举些例子,让学生好好感受它的用法,让学生明白不是必须使用被动,只是要表达主语的结果状态,做到真正掌握单词本身。这些倡导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融入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语法教学,将教学集中于语言本身,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真正的提升。
三、结论
作格动词的一价用法是中国学生掌握不足的一类动词,然而在教学中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竟然模糊地用一句“主动表被动”来概括,真是一憾事。语言的学习绝不是单纯的语法学习,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归因。应该学习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尊重人们的认知和经验,让学生首先理解明白所学知识,然后进行掌握。把大量的语言句子表达作为输入,让学生明白作格动词的用法,进而习得单词。老师在讲解单词的时候,应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为基础,多用有针对性的句子,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解这些动词,让学生加以注意,解决学生对作格动词一价用法掌握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蔡金亭.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中的作格动词——一项实证研究[J].外国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双月刊),2000(4):283-289.
[2]金立鑫,王红卫.动词分类和施格、通格及施语、通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45-57+158-159.
[3]南潮.非使役化中英语动词的句法选择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6(4):112-116.
[4]汪立荣.英语教材编写应重视作格动词的一价用法[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07-111.
[5]Ungerer, F. Schmid, H.-J.著,彭利貞,许国萍,赵微,译.《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