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传播
2020-11-02张唯锦
张唯锦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关乎未来社会良性发展之路。“互联网+”的浪潮使得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理念传播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互联网囊括日常生活的当今,怎样在互联网带来的娱乐泛化与信息传播去中心化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传播路径,值得我们在认识和利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重点关注。
【关键词】“互联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3.016
当代互联网已经形成一个涵盖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网络,行业发展与信息传播都逐渐走向“互联网+”,对互联网受众的价值理念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顺应当今时代国际潮流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并以中华传统道德规范作为参考形成的,在我国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于全面客观推进中华文化传播、形成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主流价值观传播所依赖的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使得当今时代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在网络传播中日渐边缘化,因此打开“互联网+”这一缺口,是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的必由之路。
“互联网+”拓宽核心价值观传播宽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是涵盖社会不同群体的全面性传播。一方面,作为我国主流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当在大众中占有权威性的优势。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具有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而要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和发展这些特色和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必须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推广。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是某一意识形态之下的专属社会准则,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相融合,形成的最适应于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在当代互联网环境下,運用互联网传播途径,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广度,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今后中国社会发展确立了基本的前进方向,也让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加科学美好的未来。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传播格局,为当代传播带来“去中心化”精神。近年来,在“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之下,大众传播出现去中心化、碎片化、隐匿性等较为明显的新特征,快捷高效的网络媒体发展为现代媒体传播带来了更大的活力。进入21世纪以前,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主要依靠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方向呈中心性和单向性,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相较于今日呈现出以主流媒体为中心、清晰而单一的特征。在“互联网+”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大众生活信息逐渐通过网络完成数据化大交流,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对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依赖逐渐减弱。同时,大众也通过社交媒体产生更强的信息联系,这使得依赖传统媒体的主流价值观传播范围大大缩减。
在“互联网+”的社会发展价值不断凸显,并逐渐成为不同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过程中,“互联网+”也逐渐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拓宽的机遇所在。通过“互联网+”,海量信息与受众都被集结于网络之上,不同群体受众能通过互联网传播介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平等的信息交互,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受众层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和拓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传播界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范围、高效率传播成为可能。
借助“互联网+”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广度,需要从传播理念和技术手段两方面努力。从传播理念角度来说,应当摒弃对于“互联网+”的偏见,不能将网络工作作为传统媒体宣传工作的单一补充,更应注重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的质量把关,在同质化、低质化的互联网信息中,高质量的传播内容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更大的用户粘性,吸引更多大众目光。除此之外,进一步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广度,也要着重关注内容的个性化定制,采取更加精细、个性化的内容分类,吸引不同类型、不同需要的人群从中获得最适宜自己的信息,并将此种需要延续下去,在囊括更多人群的过程中完成更长久的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
从技术手段来说,“互联网+”的大范围兴起最早来源于商业中的互联网运用,在传播层面的运用起源于我国网络商业媒体经营范围的进一步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以政府宣传部门为工作主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赖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在“互联网+”技术层面曾长时间落后。技术手段是“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最基本的硬件,应当从新媒体运营等方面做起,提升运营质量。这不但包括服务器及其运转的技术支持,也包括新媒体运行过程中的技术手段与理论,通过新媒体运营打牢基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更得心应手。
“互联网+”加深核心价值观传播深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深度是指其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价值体系在面向大众和社会的传播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融合而成的现代价值体系,不仅是某种意识形态的投射,更是国家、社会与个人等不同层面的行为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当形成社会运行中的内在动力,使其成为大众行为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在于多元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规则与标准,是维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价值核心。“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事物,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将持续不断地占据重要地位,在此条件之下,必须使“互联网+”成为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深化推动因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融合于时代浪潮,与新时代协同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传播的海量性与自主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传播环境与传播方式更加复杂,助长了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接受的表面性,大大影响最终传播效果。互联网舆论市场的去中心化、碎片化、隐匿性等特征使得新媒体传播出现了诸多乱象。目前的新媒体市场上以市场产物居多而主旋律媒体影响力不足,大众焦点话题代谢率极高,养成了对网络信息“过眼过耳不过脑”的习惯,而市场化资本所养成的全面娱乐化倾向也使核心价值理念的深入传播更加艰难。这表面上看起来不过是耀眼的传播与猜测的狂欢,但是这种泛娱乐化的浮夸舆论特征十分值得主流媒体警惕。新媒体舆论场的各种乱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网络舆论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有效管控;网络消极文化的普遍存在与互联网泛娱乐化倾向愈演愈烈,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消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带来了更大的困境与挑战。因此,在此过程之中更需要牢牢把握“互联网+”传播的特征,紧随时代脚步,在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进步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深度,一是需要从“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化做起,有针对性地完成运用现代传播理念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互联网+”为全社会带来的媒体传播格局是新时代文化和社会传播最令人瞩目的变化,其中交互功能的实现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关键。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不同的是,互联网信息能够在传播的同时,形成简便快捷的受众反馈,便于形成关注受众的现代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二是应当以信息与反馈的双向甚至多向交汇为基础,摆脱传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单一刻板特征,并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重新塑造大众对主流价值体系及其宣传体系的认识,通过新形式使新内容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娱乐之中,化教育于无形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古语有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根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凝练的表述,仅仅依赖口耳相传并不足以使之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只有让爱国、平等、法治这些理念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在运用“互联网+”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深度的同时,还要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底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以最符合中国特色文化的形式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流传,让文化与价值观浑然一体,社会文化发展与主流价值观念同一方向,才能够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高效的自我更新与完善。
“互联网+”推动核心价值观代际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是某一个时代的准则,而是在中国社会代代传承、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时代需求完成自我更新与完善,坚持传承中华精神与文明的过程。“互联网+”为现代社会带来的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科学技术、某一个传播途径的改变,而是整体社会思维的转变。一方面,大数据的汇集让社会不同层面的创新与改革都具有了需求指向性的依据,激发了全社会最广泛的创新性思维,这也使得当今社会在配合“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作出适应于其发展方向的制度、体系调整;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大融合也消弭了不同学科、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别,将全社会都囊括到大数据的范围之中,为不同媒体的融合及其代际传承带来新的思考方向。因此,这也为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次的完善与更新带来了最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基于“互联网+”带来的一系列数据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代际传承过程中具有更加严谨的数据来源和更具创新思维的传播理念。
依托“互联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际传承,从促进媒体融合做起,推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传播机制。“互联网+”传播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借助于信息技术的發展,新媒体传播的实时性与高效率都远非传统媒体可比,也正因如此,新媒体在内容的严谨性与可读性方面具有先天劣势。传统媒体字斟句酌的高质量传播内容亦为新媒体内容所不及。且新媒体内容在市场规律引导下往往会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诸如近几年盛行的拜金主义、享乐至上等不良观念都在新媒体传播下对受众价值观形成了错误引导。因此,推进媒体融合势在必行。
通过传统媒体“三微一端”的开设与使用,能够给风格严谨的传统媒体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在新渠道的开拓过程中也要保持内容创作水平的创新和领先,更加关注现代社会大众需求,关注年轻受众信息需求与喜好,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更加年轻化、个性化的传播特征与内容水平,实现传播性与内容性的双赢。这也是现代传播体系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重要道路。互联网的发展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大众传播必须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借助于时代浪潮不断完成自身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际传承,需要更加完善的网络监管制度,将互联网大众价值理念限制在道德与法律规范中。互联网发展速度与网络监管制度完善速度的不匹配是如今网络乱象滋生的重要原因。原本自上而下的社会价值理念传播在互联网社会逐步降低门槛,成为“大众的狂欢”,低门槛的内容传播与逐利的内容市场都在变相鼓励更加吸引眼球的内容出现,而对于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加探索,这将严重影响原本的价值判断。在互联网使用逐渐低龄化的当下,这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养成也极为不利。因此,需要更加具体的、科学的网络监管制度体系。
网络监管制度的完善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推动法律法规跟进互联网传播发展,让互联网传播运行在制度范围内,净化互联网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推动人才建设与技术培训,形成互联网监管的各方合力。着重培养人才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思想道德素养,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坚强卫士。在网络监管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需要时时关注现代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程度,制定落地有效的现代互联网监管制度,也可以依据“互联网+”这一高效信息交互平台,完成与大众、互联网等不同主体之间的个性化信息交互,让法律法规的制定更具实用性。完备的网络监管制度保障“互联网+”能够以更加科学健康的形式完成传承与更新,而“互联网+”也为现代社会制度的更新与完善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日常生活的迅速融入,不仅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对于传统的传播学学科也是极大的领域拓宽。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更应时刻注重当代社会大众价值观念的规范和引导,让互联网在大众生活中充分发挥工具作用,以此完成社会主流道德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进步。
参考文献
邵晓芳,2015,《新媒体时代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实践》,《人民论坛》,第35期,第211~213页。
涂刚鹏,2016,《自媒体时代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及引导》,《人民论坛》,第25期,第214~215页。
郑若岑,2018,《新媒体场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郑萌萌,2016,《基于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责 编∕张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