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ERG理论解析差异群体科普需要程度

2020-11-02汪海锋

经营者 2020年19期
关键词:激励

摘要 为逐步扭转地质灾害防治被动局面,提升不同群体对地质灾害的认知水平,本文在科普服务调查和部门访谈的基礎上,应用ERG理论对差异群体的需要程度进行解析,为构建高效健全的科普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ERG理论;差异群体;科普服务;激励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矿山开采、劈山修路、开山堆石等人类工程日益频繁,对地质环境扰动逐步加剧,导致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着新的更大的压力。因此,为有效减轻压力,逐步扭转防治被动局面,做好公众科普服务是重要前提。

本文以地质灾害科普服务调查和部门访谈为基础,通过对数据和信息的归纳,分析城市、农村、学校等群体的地质灾害科普认知水平,应用ERG理论对差异群体的需要程度进行解析,为构建高效健全的科普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一、关于ERG理论

ERG理论是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包括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ion)、成长需要(Growth)[1]。该理论认为,多种需要可以同时作为激励因素而起作用[2]。同时,人们可以同时追求各种层次的需要,或者在某些限制下,在各种需要之间进行转化。

二、社会群体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分4个部分,共计19个题目,分别是科普知识认知(题目4个)、科普关注程度(题目5个)、科普宣传形式和活动载体了解(题目5个)、科普社会效果(题目5个)。收回有效问卷90份。调查对象中城市群体占33.3%、农村群体占25.6%,学生群体占27.8%,其他群体占13.3%;知识水平以高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占65%;平均年龄为30岁。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是在公众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认知方面,有72.2%的受调查者对本市存在的地质灾害种类并不是十分清楚。以市民、农民、学生为主的群体对地灾预防与防治知识了解渠道按主要来源排序,处在前两位的是:电视、广播等科普宣传,网页浏览、公众号等网络介质。受调查者对地灾科普知识了解的原因,按重要程度影响排名前3位的是:为了消除心理恐惧、免除灾情威胁和环境影响。另外,降雨诱发的灾害种类呈现出参差不齐的选择结果。综合上述情况,说明公众普遍科普认知程度较低,从保障安全需要的角度看,社会公众对地质灾害科普服务存在较高的需求。

二是在公众地质灾害科普知识的关注方面,受调查者中有82.6%的农村群体对灾情规模、避让路线和预警信号十分关注;52%的学生群体、43%的农村群体和63%城市群体对本地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关注程度在一般及以上;90%的受调查者对存在高危险威胁的水库关注度最低。从统计结果看,受调查者对地质灾害科普知识的关注程度总体占比较低,处于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农村群体关注程度要高于其他群体。在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的关注方面,城市居民、学校学生较农村群众关注度更高,这也说明地质灾害科普视角在不同群体间存在较大偏差。

三是在公众对地质灾害科普的宣传方式、活动载体方面,73.3%的受调查者对地质灾害科普的宣传媒体、防治宣传、教育方式清楚程度为一般;受调查者中只有69.6%的农村群体对灾情监测手段与重要地灾隐患区组织的避险应急演练清楚程度为十分清楚。综合上述情况,说明部分农村群体对地质灾害科普宣传接受程度高于城市、学校群体,能够引起农村群体,特别是处于危险隐患区村民的重视。

四是在公众对地质灾害科普的社会效果方面,近80%的受调查者对地质灾害防治、减灾、备灾、避灾效果满意程度为一般,提升科普服务质量的建议很少,只有少数人提到应利用现代科技方法提高科普服务质量。这说明当前地质灾害科普服务工作做得不是十分到位,社会效果还不太明显。

三、对调查结果和访谈情况归纳分析

结合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访谈情况以及上述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如下:

(一)农村群体,以地质灾害隐患区村民为主

该群体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由于身处隐患区,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会通过政府通告、避险明白卡等方式关注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与避险教育,对地质灾害规模、防治、避险等科普知识认知程度高于城市群体。

从ERG视角分析:生存需要对隐患区村民及附近从业人员的重要程度影响很高。这也符合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的需要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进一步增强的特点。因此,对群体的激励是在原有科普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科普服务质量,特别是对处于重点灾害隐患区的村民最欠缺也最想了解的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处置办法的科普。比如,可以开展实用性较强的灾情预警科普培训,加强群防群测能力;定期在灾情隐患区举办小型地灾应急演练,引导农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进一步增强群体减灾、避险的实际处置能力。

(二)城市群体,包含公务人员、事业单位职工,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和城乡接合部居民

该群体以城市生活为主,经济条件较农村群体更好。因与地质灾害隐患距离很远,他们对地灾科普关注度比较低,但通过电视、广播等途径对灾情危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他们受工作环境影响,对地质灾害科普较普通市民在认知上要更高。同时,部分群体虽然具备家庭和社会环境优势,但对地质灾害知识科普基本没有认知,且经常受其他灾害宣传活动的影响,产生了心理紧张,为免除心理恐惧,对地质灾害科普知识有了需求欲望。

从ERG视角分析:该群体基本处于关系需要或成长需要的低层阶段,因家庭、工作等环境较好,本身有一定社会地位,其生存需要对城市群体的重要程度影响普遍较低,个别较高。这符合当前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可能去追求较高层的需要,也可能止步不前;部分群体又符合高层次需求受到挫折,可能降而求其次,对生存需要有需求等特点。因此,对群体的激励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增强群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研究行之有效的科普服务策略,让群体了解并懂得基本的防灾、减灾、避险知识。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现代优势媒介,发布防治、减灾、避灾、备灾等科普信息;开展多样性的专题宣传活动,引导群体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整合现有先进技术资源,建立气象、应急、监测等科普平台,强化城市群体知识认知程度,满足群体基本的预期需要。

(三)校园群体,以中小学在校学生为主

该群体主要分布于城市、农村之中,处于知识水平由低到高的上升时期,学习教育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认知属于不断积累的过程。目前,学生群体地质灾害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了解的渠道主要来源于电视、网络等信息传播和学校的课堂设置。

从ERG视角分析:该群体基本处于生存需要或关系需要的低层阶段,因接受初级教育,知识水平低,其生存需要对学生群体的重要程度影响比较高。符合当前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有追求高层次需要的特点。因此,对该群体的激励在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其心理需求,循序渐进地进行科普积累。比如,在中小学阶段,学校可依托校园文化展示、手抄报、主题队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开展校园环境科普宣传;利用体育课举办灾情预警预报、应急模拟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育,逐步提升校园群体地质灾害科普的认知程度。

四、结语

ERG理论的变通性尤其有助于说明在文化、环境背景的差异下,个体需要的差异。如同分析中所述,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较农村好,接触新事物的机会也多,但不一定比村民科普知识认知程度高;学生年龄虽小,渴望知识的需求度却高,通过学校的科普积累也不一定比年龄大的人了解少;相应的处于地质灾害隐患区村民基础条件较城市差,但受环境影响会有强烈的科普需求欲望,会比城市居民掌握更多的应急处置实用技能。因此,行业管理部门在制定管理策略时应该顺应差异群体的需要结构的变化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激励并引导不同群体主动参与,让地质灾害科普融入公众日常生活。

(作者单位为遵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作者简介:汪海锋(1978—),男,河北遵化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 宋志鹏,张兆同. ERG理论研究[J].现代商业,2009(3):88-89.

[2] 曾峰,邝晓虹,冯学萍.“ERG”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商业时代,2003(259):42.

猜你喜欢

激励
浅谈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
刍议教师队伍激励机制的现状及研究
浅谈如何在组织设计中体现人性化
关于加强基层老员工管理的几点思考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浅谈《红楼梦》中的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