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中华古诗词,品其蕴地理之美
2020-11-02查仲于张梅
查仲于 张梅
摘 要: 中华古诗词不仅能够表达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会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与现象,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中国古代诗歌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
关键词: 诗词;地理;传统文化;自然现象;规律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1.18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创作来源于生活,古诗句也不例外。中华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它意境高远,语言精炼,内涵丰富,琅琅上口,千百年间口口传诵。中国古诗词中既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语,也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中华古诗词不仅能够表达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会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与现象,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中国古代诗歌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
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和《朗读者》等节目正在热播,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欢,在注重满足观众不同口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们让中华古典文化尤其是让诗词的文化精髓,用现代传播的方式,通过华丽精彩的包装,达到雅俗共赏的传播效果。特别是央视全民参与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波取营齐,涵养心灵。下面我们就稍作寻觅,感悟中华古诗词之美!
同样是农历二月,西子湖畔的高鼎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江西的陶渊明感慨“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南方二月,百虫惊醒,春意渐浓。江南仲春,气温回暖,莺飞草长,山水氤氲。策马于太行山的吴融写到“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春郊尚朔风。”虽已二月,华北仍然北风狂舞,春寒料峭。遭贬山城夷陵(今湖北宜昌)的欧阳修慨叹“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山城,略显萧瑟的天气,和作者的心境一样,寂寞、迷茫。从南到北,同为二月,但因南北热量的差异,诗人看到的景观和得到的感受皆不同。而(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夏)“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短短四句诗,把我国四季景致尽收眼底,诗情画意油然而生。把各个地区的气候花草树木表现出来,写明了各个地区的气候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的差异性。而在“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中,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也有侵蚀、风化、沉积、搬运等外力作用。这些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比如: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③“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國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这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的对比写照。“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毛主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冬天的自然景色。他在的《昆仑》一词中写道“横空出世,莽昆仑。飞出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既写出了昆仑山之高,又写出了山上茫茫苍苍的积雪,被狂风一吹,沸沸扬扬的景象。“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诗中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提到“月落”时间是“夜半”。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后月亮刚刚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满月。
读古诗,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两扇窗,一扇通往文学,一扇通往自然;一面对话先贤,一面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1] 罗奕,张妮,房娜艳.品诗词之美 赏地理之韵[J].高考.2017(21).
[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