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孩子为什么是家园“两面派”

2020-11-02王亚珺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两面派家园差异

王亚珺

家长提问

老师您好!我家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表现差别比较火,比如,在幼儿园可以自己吃饭,蔬菜水果什么都肯吃,在家里不愿意自己吃,还百点挑食:在幼儿园喜欢跟小朋友聊天,但在家里却不怎么说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我在家庭育儿中需要注意什么?

王老师解析:

孩子要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就要遵守一系列的日常行为规则,经受必要的压力和挑战,这是非常重要的成长过程。而回到家里,小朋友需要放松一下,跳上跳下、又唱又叫、发发小脾气或是放空发呆都是很正常的表现。

调查发现,幼儿在卫生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家园差异。有些方面在幼儿园的表现更好,比如大部分幼儿在幼儿园能够做到独立入睡、吃饭、穿脱衣服、整理物品等,与他人友好相处,较少发脾气,说话做事有礼貌,更愿意动脑筋思考;而有些方面家里的表现也许更好,比如幼儿在家会更喜欢问问题,更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需求,更乐意大胆尝试新事物等。可见,幼儿园和家庭各有所长,都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

然而,家长不能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一些约束就是受了很大的委屈,回家后无限度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家庭的宽纵来补偿入园分离的亏欠感。这会致使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反差过大,加剧幼儿的适应困难和行为表现差异,不易建立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造成幼儿家园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

幼儿园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一日生活,让幼儿做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的事情,每天的环节相对固定,要求较为一致。一段时间后,幼儿便能将规则内化,不用老师提醒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从而独立自主地参加各项活动。相对而言,家庭中的教育有更多的随意性。大人们想起来便要求一下,顾不上或者犯个懒也就算了,孩子会敏锐地接收到这样一些信息:在家里是不一样的,有些事情只在幼儿园才要做;父母制定的规则有时高有时低,有时还可以不遵守。这会让他们产生混乱:大人说的哪句话必须要听?我要这么做吗?我能做得到吗?不做也没关系吧?长此以往,家长对孩子的干預效力越来越不确定,孩子对家长的教育有时表现出积极的回应,有时满不在乎,甚至不予理睬。

幼儿园是两三个老师面对三十名左右的幼儿,在这种“人手缺乏”的环境中,孩子知道老师不能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满足自己的所有要求,所以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对成人有过多依赖,并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下,幼儿会按照常规要求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并逐渐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他人的事。而且,幼儿很自然地想跟同伴比较,相互观察学习,他们会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一种想在老师和同伴面前好好表现,获得外界认可的动力。但是,家里的情况恰恰相反。好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幼儿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祖辈一起生活的家庭,孩子内心会产生优越感,知道总会有人来帮助自己。以进餐为例,孩子在家少有劳动的机会,大多数情况是还没饿,大人就把准备好的吃的送到嘴边了。吃饭的时候,大人们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这个给夹这个菜,那个给夹那个菜,只要不想吃,立马有人开始劝说或直接上手喂。因此,孩子会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我想吃的时候,你们肯定会随时给我吃;我不吃这个,还有别的可以吃;即使自己不吃,也会有人喂我吃。人都有趋乐避苦的天性,既然有人依赖,孩子自然会退化到较低的能力水平。

适者生存,幼儿能够本能地察觉环境之间的差异,并找到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幼儿家园表现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教养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想要转变孩子的行为,就要优化家庭的教育氛围。

减少家园差异的最佳途径是保证教育的一致性

教育要一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为什么要强调教育的一致性呢?假如将人比作一台数码设备,倘使上面安装了不兼容的程序,或是垃圾文件长期不清理,再或是后台同时运行过多的软件,皆会导致性能变差,越来越卡,时常发生闪退,损害设备的操作体验和使用寿命。幼儿在家和在幼儿园的“两面派”表现,就是遇到了兼容问题,同时运行着多个程序,正在堆积垃圾文件,这将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可以消除误区,形成合力,持续改进,不断实现升级迭代。

一方面,家园之间要做好“接力”和借力

正如前面所说,家庭和幼儿园要合力为幼儿打造一个连贯的发展通道。在这方面,幼儿园都会做相关的工作,创设具有家庭氛围的班级环境,了解幼儿的家庭生活,组织开展与幼儿经验相关的活动等。那么,对于家长来说,也应该有意识地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故事,将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反映给老师,贯彻实行幼儿园的要求(比如正餐不好好吃,不可以吃零食;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另外,家长还可以试着借鉴幼儿园的智慧,比如学一学幼儿园的菜谱和烹饪方法,发掘跟孩子一起做事、交谈的机会,尝试在家里建立一些基本的规则等。

另一方面,家庭内部要做的和谐一致

1.家庭成员之间要达成一致。祖父母参与养育是当代社会的普遍情势,但父母应该是养育孩子的主力。有一些家长觉得学前阶段的孩子尚小,先让老人多带,等上了学再自己带。但是,教育绝不等于辅导功课,学前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责无旁贷,不能缺席。此外,主要抚养人之间要经常沟通,共同学习,统一认识,例如可以和伴侣、老人一起观看教育节目、讲座,分享教育资料,交流探讨对孩子的教育策略,朝教育观念一致的目标努力。

2.对子女的教养要一以贯之。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孩子要教养得好,除了父母在待人接物上以身作则,还要立下规矩,并且贯彻到底。管教孩子要始终保持一致的宽严程度,不可心血来潮、朝令夕改,也不可喜怒无常。否则,不仅父母威信尽失,幼儿难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还会造成孩子无所适从、脾气暴躁、不易与人相处。

3.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应协调统一。习惯和意识是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成的,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某一方面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其他方面。依旧是以吃饭为例,有很多幼儿园教师会有类似看法:在进餐过程中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在其它各种活动、游戏中,也能有比较好的习惯,进餐习惯不怎么好的孩子在其它活动中习惯也稍微差一点。有的家长心底里更看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在学习方面要求十分严厉,而到了诸如生活自理、待人接物等方面时就得过且过,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暗示孩子可以理所当然地做一个“两面派”。只会读书考试的儿童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忽视生活教育和整体发展的做法必然得不偿失。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家园表现差异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很好,一回家就“一夜回到解放前”;有的孩子在家千日好,一去幼儿园就各种别扭不适应。有的孩子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行为差异,于是,有心的家长很容易意识到教育方式可能出了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而有的孩子虽然行为上没有太大差别,事实上并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或是家庭中存在教育的误区和隐患,这些隐性问题累积在孩子内心,到达一定程度来个“突变”,这类情况多见于性格安静慢热的孩子和威权型家长的孩子。

如此说来,表现出差异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发现问题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家庭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摸索前进的过程。家长需要通过学习或向老师咨询,知道对某一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什么才是“好”,建立对孩子的合理期待。其次,要多花心思和时间在孩子的成长上,经常反思与孩子的相处细节,多方面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支持。

猜你喜欢

两面派家园差异
相似与差异
生活中的“两面派”
梦中家园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两面派”妈妈
两面派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生活中的“两面派”
温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