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理论、历史与实践维度分析
2020-11-02张迪谭虎娃
张迪 谭虎娃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概念,这是党在现代化治理道路上的又一伟大创举。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富有逻辑的多维有机系统,从理论维度来看,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根本主张;从历史维度来看,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百年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从实践维度来看,这是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政党理论 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4.01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具有首创性地提出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一概念,同时要求“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全方面各环节”[1]。对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把握,可以从三重维度来理解:从理论维度来看,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根本主张;从历史维度来看,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百年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从实践维度来看,这是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基于此意义上可以说,党的领导制度是具有整体性、多维性、逻辑性的科学体系,因而必须从多维角度加以考察和理解。
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根本主张
马克思主义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创建政党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科学而完整的政党理论,其中,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就是其根本主张。马克思、恩格斯在其革命实践中尤其是在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过程中就意识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于共产主义者同盟革命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同时提出在无产阶级力量弱小的形势下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策略,即既要联合其他阶级又要避免成为其他阶级的附庸。革命胜利之前要争取对革命的领导权,革命胜利后更是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推动社会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他们主张“进行工人革命首先必须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有序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将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2]。
列宁在吸收、借鉴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基础上,将其融会到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俄国革命特点的、比较齐全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列宁在如何实现并巩固党的领导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其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在党的领导方面有着更为丰富的论述,他将党的领导过程分为执政前和执政后两个阶段。执政前列寧坚定地认为无产阶级对革命活动的领导对于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是起根本性作用的,执政后列宁对党的领导理论的探索更是有着突出贡献,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居于当时的局限所不能切实展开论述的。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一次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执政后列宁针对党员经济工作能力的不足和国内经济的困难,提出党要做好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并提高领导水平。针对执政初期党政不分带来的困扰,列宁提出党要实行总的领导,而不是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同时强调要划分好党和苏维埃机构的职能分工,彻底调动苏维埃机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列宁对执政后党的领导理论的探索留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充分发挥的空间。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毛泽东同志对于争取党对革命的领导权、争夺党的领导地位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抗日战争后期,针对当时党政关系出现的异常状况及其带来的严重困扰,毛泽东就提出党领导一切的理论,即政府、军队和社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听从中国共产党的协调安排和调度。“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大领域,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式确立,毛泽东继承和吸收了列宁关于执政后党的领导的理论,认为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革命成果才不至于流产。自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抓好“七大建设”作为着力点,从解决好党的内部问题出发,坚持以人民的意愿为党的建设成效高低的衡量尺度,尤其注重以理想信念这个强党之魂为抓手,瞄准当下的矛盾变化,多次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助于强化党的领导的制度体系,摸索出一整套党的建设的新规律,开启了党的建设的新征程,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逻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历史维度: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来实践的经验总结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与党的历史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建党早期就已经意识到革命胜利的根本要义就在于团结各个革命阶级并夺取领导权。关于领导谁的问题?党不仅仅要领导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同样要争取到自己的队伍中。关于怎么获得领导权的问题?党要代表他们的利益,为他们的切身利益而斗争。
中国共产党在逐步取得对革命的领导权的同时,也在逐步用制度化的形式将其巩固下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首次用制度化的形式对党的领导加以确认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基于当时党政关系的异常状况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党中央强调各级党委是领导机关,必须从根本上服从党的领导,避免政出多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前,为了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要求地方党政军各个部分要定期向党中央汇报工作。1949年9月29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科学性地提到“工人阶级的领导”(即党的领导),并用共同纲领的形式使党的领导得以巩固,而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宪法的作用,有着宪法的最高权威。就这样,党在全国范围的领导在法律上有了依据,党的领导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遵循。1978年以来,我们党在反思文革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开启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坚持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要加强、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并进一步实现制度化,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坚持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同向发力,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同抓共建,持之以恒推进纪律建设和组织建设,协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取得了重要成效。
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近一百年的成功经验,可以说,贯穿其中的一条逻辑主线就是坚持、完善并加强党的领导,而这条主线有着三重逻辑指向,构成了严密而完整的逻辑体系。一是党的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最高政治原则就意味着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发展必须严格遵循的一条政治红线,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一条根本底线;意味着国家大政、方针的决断和出台必须遵循党性原则,更要遵循党的领导这个最高政治原则;更意味着党要发挥好垂范作用,使人民真正信任并践行这条最高政治原則。二是党的领导是全面的领导。党的领导从来不是片面的、笼统的、抽象的领导,而是具体的、全面的、现实的领导,是对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总的领导,无论哪个方面的领导被弱化,都会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因此,全面性是新时期党的领导的根本特征。从领导内容上看,党的领导内容具有全面性,它是涉及政治、思想、组织等各方面的领导。其中,政治领导决定了党的领导的根本方向,是确保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的根本保障;思想领导为党的领导提供了灵魂支撑,是使党的领导更具思想凝聚力的信念保障;组织领导是实现党的领导全面化的系统保障,是使党的领导有序化、系统化的基本指引。因此,每一个方面、环节的建设都应同向发展,不能因强化某一方面的领导而弱化其他方面的领导。从领导方式上看,协商民主的领导方式以其深入性和全面性充分保障了党的领导的实现。从领导目标上看,以确保党的领导全面覆盖为目标体现了党的领导的现实性和彻底性。三是党的领导是集中统一的领导,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政治前提,也是强化党的领导的根本归宿,更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素。集中、统一是党的领导的一大鲜明特色,集中统一是遵循党的建设发展规律而选择的科学举措。基于此意义上可以说,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就是巩固党的最高政治领导地位、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实践经验在制度层面的彰显。
实践维度: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党的领导原则已经深入全体党员的心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成为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从制度层面来看,党的领导要实现根本化、规范化、全面化,就必须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因此,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的现实需要。从国家治理层面来讲,着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核心任务之一,而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又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实践遵循,因此,必须常抓不懈。
一方面,坚持并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期,要成功防范我们党在转型期面临的各种风险,跳出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陷阱”,就必须加快党的领导制度化的步伐,以制度化建设为党的领导保驾护航。而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就是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的根本方向和逻辑体现,如若制度体系不明晰,党的领导制度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提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顶层设计,是党的领导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深深植根于党的领导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际上形成了党的领导,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加以巩固,形成了诸多的相关制度。不仅如此,党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紧扣加强党的领导这个主题,以高度的问题针对性促进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双管齐下,在增进党群之间交流的同时更推动了党的领导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因此,在将其稳步推进的同时必须着力实现制度化,并常抓不懈地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厘清并强化党员干部对于党的领导体系制度化重要性的认知。
另一方面,坚持并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实践遵循。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发挥着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可比拟的巨大作用,党是我国国家治理道路上的主心骨,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寸步难行。我们党在完善领导制度的过程中,坚持以高度的人文精神不断革新制度理念,坚持协调性的原则不断优化制度设计,坚持标准化的原则不断强化制度供给,坚持整体性的原则不断规整制度要素,坚持规范性的原则不断提高制度效能,坚持特色化的原则不断提高制度自信,坚持先进性的原则不断深化制度优势,最终赋予了党的领导制度以深厚的时代性、先进性、现代化基因。可以说,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就是国家治理的轴心性建设,轴心性建设的特殊地位就意味着我国的各方面、各层次的建设都要围绕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来展开,这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同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同时,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也是充分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实践要求。从苏联解体的教训来看,党的领导制度建设的失语、失范、失效是苏共退出国际共产主义舞台的内部原因之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长效与否、健全与否、稳定与否,关系到我国国家治理效能能否充分发挥,更关系到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在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团体、群众的潜力,以强大的合力脚踏实地完成现阶段我国的历史任务,进而为今后新的目标的制定创造条件。而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的根本就在于具有强大生命力、切实号召力、远大信念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全国上下形成一股合力,共同致力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常态化、根本性建设,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实践要求。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1页。
[3]《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5页。
责 编∕马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