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意境
2020-11-02埃及蓝
埃及蓝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很喜欢饮酒,有时饮醉了,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在屋里走来走去。
有人笑他,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刘伶的话让朋友哭笑不得,不过却正好契合了中国园林的理念,追求自然,顺应自然,尽量减少人為的痕迹。
如果一座园林让人感觉窥见了天地,那真是对建造者莫大的褒奖了。
具体来说,中国园林是自由式构图,讲究“有若自然”。古人早就说了,园林的精髓在八个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虽然由人工所造,但宛如天地间自然生成的一样。
游一座园林,好似见识了真山真水。
拿苏州网师园来说,这座园子处处都透着雅趣。中间是一汪水塘,南面是一座假山,水塘四周环绕各种植物,有松柏、桂花、竹子。园中小径弯弯绕绕,曲径通幽,一步一景。这一步瞥见水塘中的倒影,下一步望见假山上的怪石。这样的园林自然经过了细心雕琢,不然构不成这许多繁复的景致。但所有的景观追求自然,符合自然。树好看,是因为它本身就那么生长;水清澈,是因为它本身就那么流动。所以景致虽然繁复,但不做作,更不会让人生厌。
而许多西方园林,呈现出与江南园林非常不同的审美,处处可见人工的痕迹,比如笔直的线条、规整的圆,呈现出几何规则式构图。具体来说,地面平平整整;水池有圆形、方形、八角形、长条形;树木也被修成圆锥、圆球、圆柱;就是一片绿地,也要被规划成几何图形;还有路,笔直笔直的,一眼望得到头。
西方最早的一本园林专著叫《论造园艺术》,这本书说,人们找不到完美的东西,所以要调整有缺陷的东西,把它们安排得井井有条,才能得到完美的东西。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继承了前辈的思想,提出“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著名的凡尔赛宫苑,由勒诺特尔主持设计,这座园子可以说是西方园林的集大成之作。整座花园超过6平方千米,分南北两部分,以一条3000米长的大轴线为界,讲究对称,比例和尺度都很严谨。
为什么中西方园林构图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原因有很多,我们试着从文化的角度来解答一下。
中国园林不仅寄托着文人对自然的喜爱,还寄托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归隐情结。朝堂之上不得志,便有了寄情山水的需要。比如苏州拙政园的第一任园主王献臣,他本是明朝御史,性情耿直,说话不讨皇帝喜欢,不得已辞官回到苏州。“拙政”两字取自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的一句话,“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思是说,他现在把浇园种菜当作自己的政事。文人们从朝堂退下来之后,在园林里过着诗意人生。他们能诗善画,生活环境自然要追求雅致,还给园林中的景起了名字,比如松菊、探春、风月、赏幽。
归根到底,这些园林的主人是诗情画意的文人,并由这些文人引导了审美,引出了诗情画意的园林。
而西方园林的园主,大部分是国王和贵族,他们没有文人这些雅趣。中国当然也有皇家园林,但是中国的皇亲贵胄,出众的也是“文人”,和民间文人有着相似的自然观、审美理想和文化修养。中国园林和中国画的气质一脉相承,曲折的池岸,弯曲的小径,怪石堆叠成峰峦、山涧,就像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
西方园林的气质是雕刻性的。树木和山石被安排得整齐匀称,追求形式上的美。
一个顺应自然,一个强迫自然,等到这两个观念开花结果,便是中西方园林大大的不同了。
《建筑的意境》是一部关于中西建筑的百科全书,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园林,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建筑类型,大到宫殿,小到民居,都有涉及。也许哪天出去旅行,这本书就派上用场啦。作者萧默是梁思成的学生,对东西方建筑有着深入了解。在这本《建筑的意境》里,他经常把东西方建筑对比着来看,这一对比,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就更明显了。
书名:《建筑的意境》作者:萧默,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选自仁仁阅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