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宇宙,就是重新认识自己
2020-11-02
深邃得让人恐惧的宇宙
当《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的封面映入眼帘时,我突然又想起了她。
三年前,和当时的女友在逛街时,不知为何走进了旁边的北京天文馆看了一场穹幕电影,关于太空的电影。可能因为是非周末又是中午,偌大的影院中,只有寥寥数人。当穹幕中浩瀚的星空扑面而来时,她挽紧我的胳膊,似乎有些紧张。
“害怕吗?”
“嗯~太深邃了。让人没有安全感。也太美了,美得让人感觉自己好渺小。”
这种感觉当时我也有,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我能做的就是紧紧握住她的手。
不久之后,我和她的手最终还是无奈地分开。她去了纽约留学深造,我留在了帝都,加入了每日地铁里的茫茫职场大军。天各一方。失恋的痛苦,和为什么看星空时会让人产生莫名的恐慌这个疑问,常常浮现在心头,尤其是面对早晨地铁中的洪流和深夜的霓虹时。也许这是原始人类对黑夜的防御心理还深植在基因里,让我们对一些东西抱有本能的恐惧,比如未知,比如孤独。
天体物理学家的回答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是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纽约海登天文馆馆长尼尔·泰森写的一本“简明宇宙通识读本”,这本书介绍了从宇宙起源、宇宙结构的形成、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太阳系、地球的诞生等宇宙学领域的主要思想和发现。在书的最后一章“基于宇宙视角的反思”中泰森写到,他曾收到一位常春藤盟校心理学教授的信,信上他想对在天文馆观看宇宙穹幕电影的观众们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以评估他们在观影前后感受到的“渺小感”。
终于有專业人士来回答这个问题了。
泰森说,我并没有“渺小感”,相反,当我用宇宙的视角反思生命,我的感受是我跟宇宙是连接在一起的,我感觉更自由了。
我们都是星辰
泰森说,当你知道了我们是由什么构成的,你将知道:我们不只是生活在这个宇宙之中,宇宙就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中。
因为在本质上,我们的身体和宇宙星辰的构成元素是毫无二致的。宇宙中各种元素,包括生命最关键的四种元素,氢、氧、碳、氮,都是在恒星爆炸的火焰中锻造出来的。读到这让我想起了另一本科普书《诗意的原子》对元素诞生的描述:“当超巨星逐渐衰老并死亡时,新形成的氧原子就像花粉一样,从这朵明亮的火焰之花上飘落,飘散到了太空中。对夜空的观察好比是在游览一座花园,组成生命的各种元素在花园中渐渐成熟,而你的身体就是恒星花园收获的果实组成的复合体。从原子层面上说,地球和太阳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因为形成它们的恒星残骸,其成分和我们体内的元素一模一样。”
但幸运的是,我们的原子排列方式让我们拥有了生命。
无比幸运,又无比孤独
说到幸运,在《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的第一章讲到,在宇宙诞生之初的1秒钟以内,产生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不对称性,其中物质粒子的数量略微超过反物质粒子:比例为10亿零1比10亿。也就是每10零1个正物质粒子与10个反物质粒子相互湮灭,才会有一个粒子幸存。这些孤独的幸存者最终便是产生星系、恒星、行星和牵牛花的终极物质来源,当然也包括我们。
从宇宙学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幸运儿,也是宇宙的孤儿,渴望知道自己的身世,而天体物理学能告诉我们:我们都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垂死的恒星是我们生命的摇篮。我们来自那遥远的星尘,我们和那浩瀚星空的组成成分一模一样。这,也许就是我们仰望星空时,既感到无比向往又有一丝恐惧的原因吧。
在万维钢老师解读这本书的专栏下,有人留言“听到第一章就哭了”,我想他/她一定是听到这里哭的。我能理解,很多人读到这里都会哭,这哭是为了十亿分之一的幸运,是为了生命源头由死而生的绝美场面,是得知真相后的情感释怀。这哭也是那种孤独感的共鸣,每个人生而不易,孤零零来到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上拼命争得一点点生存的空间。
宇宙没有义务让你理解,生活亦如是
既然我们是宇宙的幸运儿,那么世界就是专门为我们而存在的吗?并不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面对星空,想到10亿零1与10亿的无数次湮灭而来的天空与大地,有如此多的感动,但天地不会为我们改变一丝一毫,我们只能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在《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的正文最前头,泰森写下了一句话:宇宙没有义务让你理解。这句话我只有读完了最后一章才真正理解。
宇宙中的恒星数目比任何海滩上的沙粒还多,比地球形成之后经历的秒数还要多,比曾经生活过的所有人写下的文字和发出的声音还要多。几个世纪以来,宇宙学的发现一次又一次使我们对自身的看法降级:地球并不是宇宙中心,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它只是绕太阳运行的又一颗行星。太阳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夜空中无数恒星其实都是太阳。银河系也不是整个宇宙,在已知的宇宙中蕴藏着数千亿个星系。甚至,宇宙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存在多重宇宙。
宇宙不因你而存在,也没有义务让你理解,生活又何尝不是呢?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随着个人的成长和认识的升级,我们同样认识到,世界并不围着你转,一如我们进入社会,就进入了一个社会的宇宙,它不再像家里父母家长众星捧月,没有人围着你转,甚至没有人有义务同情你。也许你会感到恐惧、渺小、孤独,或者产生无意义感,看轻自己,甚至曾冒过轻生的念头。
我们该如何自处呢?
认识宇宙,也是一种自我救赎
泰森告诉我们,天体物理学不仅给你以知识,你还可以收获一个“宇宙的视角”。这个宇宙视角可以让我们认清宇宙运行的规律,让我们保持开放,让我们懂得谦逊,眼光更长远。还有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宇宙视角是精神上的——甚至是救赎的——虽然不是宗教的。
我们不必把自己看得很重,让所有人都围着你转,也不必把自己看得很轻,渺小得不值得存在。就如人类对宇宙的一步步认识一样,当我们知道了宇宙不是生命慈爱的摇篮,而是一个寒冷、孤独、危险的地方;当我们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未知并不优越,它只是漆黑夜空中的一颗尘埃,但它是一颗珍贵的尘埃。我们也就克服了未知带来的恐惧。
个人亦是如此,在充分了解了现实规律的残酷之后再重新审视自己的幸运,这便是一种救赎。这时,我们就能充分自洽地说出卡尔·萨根说过的那句话:活着是一场奇迹。
看完了《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当再抬头看星空时,那种莫名的恐惧已不存在,这次,我只点数着天上的星星,将它们排成她的轮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星空。这样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