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生长点

2020-11-02邵达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本资源活动

邵达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这一流传甚广的著名论断,既表明教材内容具有经典性或者精髓性,同时又实实在在地暗示——“博观约取、多元互动”才是开展语文课程活动的阳光大道。尤其在教育社会化、教育信息化特质日益显著的今天,相对有限的教材资源已难以满足师生教学的实质性需要。于是在这种开放性教育大背景下,“课程资源”现象自然也就成为一项备受瞩目的时尚和热点课题。那么就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如何聚焦各类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并促进课程教学呢?笔者拟就六种“良性互动”,试对此做以简要阐述。

一、挖掘与补白

凡是编入语文教材中的“例子”,都是歷经淘洗和沉淀的一些经典语篇或精髓之作。由于“缀文者”(或编者)在艺术创作时的各种需要等因素,程度不同地孕育着“省、缺、遗、漏”现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组织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空白之处”,并积极开展与之相应的“相机补白”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理解、内化与迁移,而且有利于不断放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应。

以《江南的冬景》为例,作者首先在文中讲述了北国冬天的乡俗风景,让读者享受到了这儿的热闹和美感;接着笔锋一转,通过“但在江南,可又不同”这句,接入本文的主题内容——“江南的冬景”又是一番景象。然而,北国的“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节日究竟如何呢?这就是“空白”现象。以此为抓手进行“填补”,可让学生在切实感知中与后文形成更加强烈的对比。这种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课内与生活

“过去教科书是语文活动的全部内容,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语文活动的教科书。”这种历经“今昔对比”而做出的客观性判断,不仅契合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活水源头”关系,而且顺应当前“开放性教育”的发展走势,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需要。换句话说,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课内教学”与“生活元素”的良性互动活动,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更加凸显语文学习的内涵、价值和意义,而且有利于为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相生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如在《祝福》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应是个例而不是普遍现象,因为她原本很勤劳,完全可以凭借双手很好地生存下来,作者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了。有鉴于此,笔者借助实际生活现象,讲述了“新旧”社会制度和社会道德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及男女因性别产生的社会差别。如果缺乏良好的内外互动,有些“穿越”问题是难以说清楚的。

三、单读与群读

在语文教学中,普遍采用“单文本阅读”的传统活动模式。如今在“大语文观”的强烈召唤下,过度地“精耕细作”未免显得简单化;与之相应的是,“多文本阅读”既有利于丰富阅读内容,拓展阅读视野,增加阅读活动的宽广度和深厚度,还有利于通过“求同与求异”下的“类比”阅读形式,更加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在培养核心素养上更好地显现出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功能。也就是说,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单文本阅读”与“多文本阅读”相互渗透并有效融合起来,对于开发课程资源和培养学生素养大有裨益。

比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笔者以“相同主题”为导向原则,引入了其他作者的经典文本,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席慕蓉的《透明的哀伤》,有杨朔的《茶花赋》,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通过“求同与求异”的类比活动,让学生既习得名家笔法,又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积淀”。

四、引领与体验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是无可置疑的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然而,这不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而是对“有效主导”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教师善于通过“有效主导”作用,积极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元的自主体验活动中进行合作探究,进而产生弥足珍贵的动态性“生成资源”,这才是教与学之间的最大“合力现象”,这种教育与教学活动才是最令人期待的。

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后,笔者提出问题:“你对大观园中的‘芸芸众美是如何评价的?”并以此引导学生通过“个体读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多元化形式,积极开展“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的读写活动。通过有意识引领和自主性体验,大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林黛玉聪颖睿智却孤傲善疑、难于相处,是个不合时宜之人;有人认为,贾宝玉情感坚定执着,却缺乏应有的家庭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令人不齿的“官(或富)二代”。这不是难能可贵的课程资源吗?

五、传统与科技

自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登堂入室以来,以其多功能于一体的先进特点和无可替代的“附加红利”现象,不仅为各类教育与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力支撑,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动态市场。它的“储备海量”“更新即时”“人机互动”等功能,对于以“人力”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时尚,是一种促进,更是一种互补。正因为如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传统模式”与“科技手段”互动起来,非常有利于聚焦课程资源,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相生、协同共进。

还是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众多类型的人物形象、纷繁复杂的人事活动,还有穿越时光的语言表达、闪耀眼光的环境描写等,对于教与学来说都有一定难度,都是一种挑战。有鉴于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演绎《红楼梦》影视相关片段,让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基础上,再通过“视文互动”进行学习,从中既可获取寓教于乐的效果,又能达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标。

六、科内与跨科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然而作为一门语言类应用学科,尤其是母语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客观上存在无可规避的内在联系。这属于“跨学科知识整合(简称跨科整合)”现象。

以“跨学科整合”为例,在《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文史不分家”的跨学科知识整合,向学生介绍“三一八惨案”等历史现象,从而深刻揭露反动当局的黑暗统治和社会阴谋,具体了解为了纪念因抗议反动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刘和珍等人的历史事迹,引导他们更好地走进文本、聆听作者心声,理解那种“历史声音”——“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进而达成“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和谐统一的课程活动目标。

总之,“课程资源”是一种时新热象,正在形成无可逆转的教育发展态势。教师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来服务语文活动,既可实现“滚动学习”,又能促进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21200)

猜你喜欢

文本资源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资源回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