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美丽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2020-11-02秦克祥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彰显乡村文化特色和魅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徽宿州自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精心谋划,大胆创新,通过规划、投入等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皖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但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文化建设仍然面临诸多困惑和难题,要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保留住乡土味道,就离不开文化建设,避不开对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相关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宿州;美丽乡村;文化建设;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安徽宿州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坚持“三不三重”建设理念(不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自然风貌,重经济适用、重整治提升、重可持续建设),围绕“四美三宜”(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宜居、宜业、宜游)建设目标,精心谋划,有效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皖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宿州之路。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村庄道路、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明显.村容村貌变化较大,文化内涵建设方面则成效迟缓。事实证明,做到“物的新农村”相对比较容易,实现“人的新农村”却有一定的困难,城镇化效果较好,而古朴的乡村民俗民风踪迹难寻,记忆中的乡愁很难找到,乡村文化建设仍然在路上。
1 宿州美丽乡村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1.1 历史遗留问题多消解难度大
乡村环境改善提升难度较大。在长期的无序开发和村民私自建房过程中,不少近村或位置较好的良田沃土要么受破坏,要么被占用,有的靠近山体水边的林地或植被也不同程度被毁坏,加上多年之前因庄稼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处置从而导致一些地区村庄水土流失,水质变差。又由于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不善甚至根本就没有妥善处理,有的农村地区特别是相对偏远的自然村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个体养殖等污染源,文化承载空间长期被挤压。
村庄历史文化遗迹损毁严重。长期以来,一些有一定历史年代感的村庄因为基层政府和村民没有保护和修复意识,也因为没有得到专门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更重要的是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再加上村民不断改善生活条件的实际需求,以及城镇化建设和扩张的快速推进,有的村庄古建筑倒塌损毁无人问津,有的遭到人为破坏,甚至被拆除的也不在少数,仅有的乡愁寄托物不复存在,乡土文化的根将要断掉消失。
村庄文化空心化越来越突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缺乏产业,既没有工业基础,又缺乏就业机会,仅靠种植土地收入极其有限,即便是新建的示范试点的村容村礼貌比较漂亮的美丽乡村也很难留住人。因此,土地收入低下就业创业无门现实的问题逼迫许多村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都无可奈何地离开农村、离开家乡另寻出路,他们或进城务工或进城经营一些小本生意。关键是这些外出务工的村民一旦离开了农村,乡村文化的消费者和传承者就缺乏了应有的主力。更何况,这部分外出务工的村民本身也是增添农村社会文化活力的主要群体,这些村民的流失直接导致农村地区文化的空心化。
有的地区自然村庄不断消失。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撤并村庄、集中安置趋向明显,有的县区乡镇主张乡村城镇化,把人数不多的自然村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有的因为矿区塌陷不得已集中安置。总之,村庄持续性的消失变迁,势必造成乡村本来的文化氛围受到破坏,原有的邻里乡情变淡冲散,使得乡音无处可寻。
1.2 不正常不健康文化现象抬头
农村地区人情消费日趋泛滥。多数农村人情应酬名目繁多,人情消费范围广、数额大、频率快,甚至形成攀比之风,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婚丧嫁娶,亲友熟人盖房、乔迁、生孩子、升学、参军、工作调动、开业庆典、老人祝寿等,往往都要送钱、送物,而且讲排场摆阔气,礼金由以前的50元至100元發展到100元至500元不等,关系亲密的动辄上千,有的甚至负债而为,慢慢地,就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还有些农村地区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人情应酬费用高达五、六千元之多,大约占到家庭全年总支出的30%至40%,有的甚至占到了总支出的半数以上。但是,村民深受其累而又无可奈何,人情债已成为村民沉重的经济负担。
乡村婚丧嫁娶习俗陈腐不堪。有些地方的红白理事会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又恢复了过去的丧葬习俗,披麻戴孝、吹打号丧、撒纸钱、摆酒席,办一次丧事一般要花费一两万元,有的甚至几万元。有的农村习俗甚至还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有些落后地区盛行冥器陪葬,诸如纸质制作的金元宝、形似真人的金童玉女、逼真的家具电器、还有香车豪宅等。在婚俗方面也有许多不文明、不健康的现象,办喜事闹洞房的习俗有的已经脱离了传统贺喜祝福形式,演变成侮辱人格的低级庸俗闹剧,因此而产生伤害、发生纠纷的事情屡见不鲜。由于红白喜事的繁文缛节、大操大办,一次花费可将全家一年甚至几年的收入全搭进去。还有的地方婚娶彩礼越来越重,这些都使百姓家庭不堪重负。
黄赌毒及迷信活动暗流涌动。受制于场地、人才、经费等,导致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除了电视、手机、麻将、扑克几乎找不出其他时尚健康的娱乐活动,赌博、甚至吸食毒品等不良风气也因此有了滋长的土壤。特别在那些偏僻又偏远的乡村,算命、求签、祈祷的在暗中盛行,一些从事宗教迷信活动的也由以前的偷偷摸摸变为公开或半公开的,甚至明目张胆的装神弄鬼,故弄玄虚,骗人钱财。村民建房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婚嫁要请算命先生挑选敲定皇道吉日,如遇天灾人祸还要请“巫婆”“神汉”“驱邪避灾”。农村封建迷信的死灰复燃,不仅败坏了风气,也给邪教活动提供了存在和蔓延的土壤。
1.3 不同地区文化建设差异较大
镇、村之间文化建设差异分明。相较于城镇文化而言,大部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落后,人员素养较低,活动经费缺乏,文化活动的组织和举办的数量及效果等也都明显水平偏低,文化活力彰显不足。集中安置人气较旺的乡镇政府所在地文化活动相对较多些,而地处偏僻的村庄,尤其是一些人数不多的自然村,根本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活动。过去农村地区的节庆活动、乡村庙会等,也逐渐消失,无人操办也无人参与。
村际之间文化建设差异明显。各县区乡镇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选址时,往往优先选取那些原本各方面基础较好的乡村。这些村庄在文化建设上本身就超出了其他一些村庄,并且有的村因为基础好,本身就是历史文化名村,在当地知名度高,在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又不断获得大量的社会文化资源,也容易得到不同层级的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扶持。而那些欠发达地区的村庄本身就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又缺乏政策照顾和资金扶持,文化活动无从谈起。
不同群体文化认同差别较大。从本市不同县区、乡镇的美丽乡村来看,就村庄里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少年等不同群体之间对比情况而言,这些不同群体对于文化活动的满意度和认同度差异还是不小的。总的来看,村中的老年人群体文化活动满意度和参与度相对较高,因为他们是常在村中生活的主体;中年人群体文化活动满意度和参与度处于中间,因为他们往往为了支撑家庭而常年外出务工;青少年群体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则偏低,因为他们有新的文化需求。
乡村文化重建设轻管理明显。因为本市各地村级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政府主导建设整个过程,即便有市场经营主体和个别企业参与其中,但由于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方面的财政拨付和项目扶持,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乡村文化重建设轻管理,甚至是无管理。
2 宿州美丽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2.1 发挥乡村文化建设人才作用
加快文化专职专干队伍建设。单从乡村文化干部配备来看,一个人面对几万,甚至十几万人,是不现实的,乡镇一定做到三人以上配置。要有阵地、有资金,就应当有人去组织、去使用,而且专职文化干部应当专职文化工作,万万不可以向有些人说的那样:“文化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定要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文化工作,特别是要抓住各主要节庆活动,让返乡的村民深切感受家乡美、家乡乐。
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鼓励和吸引有能力、有才华的年轻人到基层文化岗位工作,解决基层文化队伍人员老化的问题。二是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汲取新的知识营养,提升思想艺术水平,带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三要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培养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让民间艺术骨干脱颖而出,成為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理顺农村文化人才管理体制。在乡镇文化管理体制上,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赋予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工作的管理权,建立统筹安排、协调一致、灵活高效的用人制度,做到文化专干专职专用,确保基层文化队伍能够持续、稳定、有序、健康发展。
2.2 理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思路
做好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工作。积极保护马戏、唢呐、梆子戏、泗州戏等传统文化艺术,大力发展萧县书画、灵璧石等文化艺术资源,培育塑造其空间载体,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积极挖掘本地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引导群众关心关注并主动参与本地的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利用本地书画之乡、唢呐之乡、马戏之乡、奇石之乡、梆子戏之乡等文化艺术资源,宣传本地传统的孝文化、贤文化、楚汉文化、红色文化等。
创新农村文化活动思路方法。一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创编成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以激发广大农民朋友自娱自乐的积极性。二是以文化活动进基层为载体,改进文化服务方式并创新服务理念,改送文化下乡为留文化住乡,把文化活动办到农村去,用村民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三是借鉴城市社区艺术团体模式,力争实现村村有自己的活动队,并经常开展活动,使参加文艺活动成为村民的生活常态。
做好城市支持农村工作。近年来送戏、送电影、送科技下乡,是很好的惠民工程,但还需要送文化送活动下乡,农民文化艺术节就是很好的活动,各地文化部门要年年坚持下去。城市好的文化社区,应当和农村开展结对子,手拉手活动,政府应在资金上予以扶持。要让文化发挥出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建设美好乡村的作用,就必须让文化有稳固的根,有粗壮的干,有繁茂的叶,枝繁叶茂的文化才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美丽乡村。
2.3 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管护机制
切实加大财政投入拨付力度。目前,宿州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全市各级政府要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支持,确保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品位、管理高质量、效能高发挥。各级相关部门应结合自身工作职责,积极做好调查研究,有效解决各地农村因文化建设需要带来人员规模扩大和费用开支增加等问题,切实保障乡村文化活动正常开展。与此同时,基层政府也应积极探索多元投资机制,运用好惠农政策和专项扶持资金,开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新路径,探索政府、企业和个人相结合的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体系。
严厉打击整顿非法文化活动。农村有不少本土锣鼓队、唢呐班子等演出队伍,他们对农村文化的繁荣是有贡献的,但是,这些演出队伍需要认真的组织和整顿。首先要进行培训引导,让他们知法并守法经营。其次是持证上岗规范经营,并在证件中规定演出范围、演出内容、违法后果。另外,就是要加大监督管控力度,比如设置有奖举报,发现一起低俗下流演出就打击一起,决不能让黄赌毒污染农村市场,毒害留守儿童,扰乱农村稳定。
大力培育树立乡村文明新风。一是深入开展文明村镇、集市、家庭评选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广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建好用好乡村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场所。三是发掘、保护和开发乡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具有宿州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四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点、乡村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确保“镇乡有阵地、村社有书屋”。五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加强农村警务、农村消防应急救援和群防群治等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退伍军人、老教师等“五老”人员调解邻里纠纷方面的作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3 结语
作为皖北农业大市,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启动数年以来,宿州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调动各方力量,通过规划、投入等工作机制,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具有皖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自2013年开始全市选定36个省级示范村开启美丽乡村建设之后,每年都在增加示范村或示范中心乡镇,并且建成后的美丽乡村也都有新改观新变化,经过省级检查验收的示范村示范中心乡镇也注重后续管护,总的来看效果较好,村民满意度较高。但就乡村文化建设而言,这些美丽乡村还是存在因留不住人而致使人气不旺、文化传承后继乏人、地域文化资源得不到很好开发、乡风民俗有待完善、乡愁无处安放等诸多问题和不足,更不用说还有许多没有惠及到的乡村了。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依然需要持续投入和永久关注。
【参考文献】
[1]韩鹏云.中国乡村文化的衰变与应对[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49-54.
[2]雷家军,刘晓佳,宋立华.关于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58-64.
[3]姚令华,信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6 (1):3-5.
[4]倪国良,张世定.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J].新疆社会科学,2018(3):131-137.
[5]欧阳雪梅.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5):30-36.
[6]王立华.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途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6):65-66.
[7]田云刚,张元洁,乡村振兴的乡村文化产业化路径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期),2019 (1):9-15.
[8]胡剑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9 (5):120-128.
[作者简介]秦克祥(1972-),男,安徽泗县人,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