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脱贫示范区

2020-11-02徐海洋郭军民夏宇

老区建设 2020年17期
关键词:全市攻坚

徐海洋 郭军民 夏宇

近年来,赣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就。目前,全市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023个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国产业、就业、网络、电商、社会和消费扶贫等现场会先后在赣州召开,总结推广脱贫攻坚的“赣南经验”。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以上率下,全面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推进和实施”的机制,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签订责任状。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保持贫困县乡镇党政正职相对稳定,严把调整报备关,无特殊情况的原则上不进行调整,确保能够沉下心来抓扶贫。明确贫困县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出现空缺,必须在3个月内配齐,保障脱贫攻坚力量。加强县乡两级扶贫队伍建设,确保机构、人员、场所和经费保障到位。压实行业部门监管责任,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是行业扶贫“第一责任人”,负责抓好分管范围内行业扶贫的统筹谋划、调度指导、督查考核等。各行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行业扶贫“直接责任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专项扶贫政策行业部门切实发挥牵头职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市政府与22个市直主要行业扶贫单位签订责任状,市直单位与对口县直单位签订责任状。制定《关于印发脱贫攻坚各责任主体主要职责清单的通知》,明确十类脱贫攻坚相关责任主体主要职责,构建更加明晰的脱贫攻堅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

坚持尽锐出战,以“一边倒”的态势抓脱贫攻坚。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重要内容,并加大分值权重,贫困县占60%,非贫困县占30%。同时,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市委将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带头挂村包户,其中47名市厅级领导干部挂点联系20个县(市、区),全市1023贫困村都安排了县处级领导挂点帮扶。全市3462个行政村均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全市在岗驻村工作队员(含第一书记)9809名。严格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管理考核,实行“一次不在岗、当年不评优、三年不提拔”纪律要求。县乡村干部集中精力抓好脱贫攻坚,一般由县乡党委副书记担任脱贫攻坚分管领导,全力以赴抓好工作谋划、资金筹措、力量安排等,健全乡村扶贫组织架构,设立乡镇(街道)扶贫工作站294个,扶贫工作站人员不少于3名、人口规模大的不少于4名,全市共有乡镇扶贫专干978名。按照“五个一”(一个工作室、一个文件柜、一张帮扶卡、一个资料袋、一个公示栏)的要求,每个行政村都有扶贫工作室。

坚持内外兼修,凝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牵头,42个部委对口支援赣南,架起了中央和老区的“连心桥”,开启了部委与赣南的“直通车”,开辟了干部锤炼的“实训场”。4批161名优秀下派干部沉到赣南各县(市、区)挂职帮扶,针对赣南脱贫攻坚最突出困难、最薄弱环节,给予特殊扶持,共安排受援地项目1145个,援助资金140亿元,先行先试政策120项,培养各类人才6.96万人次,有力促进了受援地脱贫攻坚、加快发展。扎实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全市有836家企业(商会)与932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共实施项目1792个,投入资金9.96亿元,受帮扶贫困人口13.43万人。共安排132个商会和225个企业对接167个深度贫困村。相关企业已投入近千万元资金帮扶深度贫困村,实施产业帮扶项目33个,就业帮扶项目46个,捐建公益项目66个。发挥家具产业博览会、赣南脐橙网络博览会等国家级平台作用,拉动扶贫产品销售。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统筹推进“五个一批”“六个精准”

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广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创新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健全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产业扶贫机制。目前,全市通过直接发展农业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方式,累计覆盖带动26.95万户贫困户增收,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数的91.48%。各县(市、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农业产业规划,出台农业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探索资源资金入股、返租倒包、托管托养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围绕脐橙、蔬菜、油茶等农业主导产业及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创建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培育和引导农业企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联结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增加收入。

大力促进就业扶贫。通过转移输出、建设扶贫车间、开拓扶贫专岗等综合措施,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现就业。采取政府主导创办、企业创办、返乡能人自主创办等多种模式,扶持发展就业扶贫车间。全市共建就业扶贫车间963个,吸纳就业人口5.9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9222人。对于无法输送到企业就业的贫困人口,整合各类就业资源,开发乡村公路养护、农村保洁、山林防护、学校保安保洁以及城镇城管、环卫、园林等一系列扶贫就业专岗,实施托底安置。目前,全市扶贫就业专岗共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4.64万人。

强化安全住房保障。一是推进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以来,全市共建设集中安置点334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73918人。坚持搬迁与脱贫并举,不断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根据安置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在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各项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产业、就业扶贫推进后续扶持工作,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二是建设农村保障房。采取政府兜底、“交钥匙”的办法,由政府出资,就地、新近建设产权公有、经济适用的农村保障房17371套,解决了一批农村最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问题。三是高度关注农村老人居住危旧房现象。出台指导意见,对“子女住安全房、老人住危旧房”现象进行重点整治。通过引导与子女同住、农户自筹资金改造、政府扶持等方式解决了8111名老人住房安全问题。

强化饮水安全保障。对全市1454户去年反映季节性缺水农户进行排查,排查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全部达到饮水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水质检测任务全部完成,饮水安全质量得到巩固提升。

深化落实健康扶贫。围绕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好防病”,赣州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财政累计投入8.35亿元,按照每人每年260元的标准,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构筑“四道医疗保障线”。全面实行市域内贫困患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卡通”即时结算。2016年以来,全市城乡贫困人口住院146.08万人次,住院医疗总费用74.94亿元,累计补偿68.90亿元,城乡贫困人口住院医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为91.94%。扩大重大疾病救助范围,去年新增6种重大疾病病种实施专项救治,由原来的15种增加到21种,切实减轻重病患者医疗负担。切实规范村卫生室建设和管理,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精准实施教育扶贫。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学校校长、乡镇属地双负责制,推行“双线排查法”核查贫困学生,学校以班为单位发动学生主动申报、问询、家访等方式排查;乡镇以村为单位,组织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村“两委”干部逐村逐户排查,确保贫困学生“精准识别、不落一人”。安排专人对厌学学生进行劝学、对因病因残无法上学的送教上门,全面落实异地就读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应享尽享、应补尽补”。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各类教育扶贫资助金18.37亿元,资助各级各类贫困家庭学生219.32万人次。运用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开展“教师访万家”活动,及时掌握学生就学与流动情况,建立辍学学生台账,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受教育,不因贫辍学失学。

落实重点任务,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深化“党建+”作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选好村党组织书记,筑牢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对脱贫攻坚中表现优秀的村“两委”负责人,在招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干部时给予倾斜,对脱贫攻坚工作不力的及时调整。市委出台了《关于开展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建责任落实,逐步健全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使村干部消除顾虑、激发活力。发挥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党小组长等农村“三个小组长”作用,给予一定报酬,调动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强化农村基层基础保障,引导基层党组织聚焦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等工作中来。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目前,全市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7103名。

建立相对贫困监测帮扶机制。一是印发了《关于开展相对贫困监测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对摸排出的1.65万脱贫监测对象和1.63万贫困边缘人口,从扶持产业就业发展、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强化教育政策资助、购买精准防贫保险、深化志智双扶、强化社会帮扶等七个方面制定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聚焦相对贫困致贫主因,“缺什么补什么”,有效防止致贫返贫。二是创新推广精准防贫保险。积极推广为非贫低收入户、非高标准脱贫户购买精准防贫保险,保障因病、因学、因灾(含意外事故)、因赔偿责任、因生产资料损失等因素致贫或返贫对象,有效减少和防止返贫,相关做法在全省推广。目前,全市购买保险金额2816.35万元,惠及134.19万人,保险理赔1177人,保险理赔金额340.5万元。三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认真谋划,在全省率先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课题研究,重点围绕脱贫攻坚政策延续性、稳定性和打造可持续脱贫支撑,以及致贫返贫预警机制建立等方面深入研讨,提前进行政策设计,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谋划后脱贫时代工作重点提供参考借鉴。

开展扶贫扶志感恩行动。创新方式手段,探索精神扶贫的有效载体和抓手,激发群众自立自强、感恩奋进,形成铭党恩、跟党走的浓厚社会风尚。一是持续开展“三同”活动。组织全市4.6万多名机关干部持续深入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连心连情促脱贫”活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听民情民意,解群众难题,促脱贫攻坚,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着力提高群众的感恩意识和脱贫动能。二是扎实开展乡风文明行动。开展“赣南新妇女”运动,推动移风易俗。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屋场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制定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加强对高额彩礼、厚葬薄养、赌博致贫等问题专项整治。建立贫困户不良思想惩戒“黑名单”,对好逸恶劳、不愿脱贫、不赡养老人等现象加大道德谴责和依法惩处力度,传递国家扶贫不扶懒的工作导向。三是组织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扶德扶智、感恩奮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制定了6条正向激励、6条反向约束措施,评选出20个“扶德扶志先进集体”、20位“扶德扶志先进个人”和20位“感恩奋进之星”,教育引导全市广大群众树立积极乐观、自立自强、感恩奋进的精神品质。

责任编辑:史慧芳

猜你喜欢

全市攻坚
吉安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7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7年1—5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攻坚脱贫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