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人丘壑:宋代绘画思想史

2020-11-02高木森

新晨 2020年7期
关键词:道教画家绘画

高木森

五代、两宋在中国绘画史上是黄金时段,当时的画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转型机遇下创造了绘画的新时代。新的艺术哲学、美学,新的题材和笔墨技法,为其后一千多年的绘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代、两宋在新的文化氛围中,除了民间画家、士人画家之外,宫廷又设画院,系统化地培养专业画家,因此精英云集。虽然他们留下的作品在时光大河中不断流逝,传下的不多,但皆为国宝级精品,深受史家重视。

古文献中记述宋人绘画的著作很多,当代中外美术史家亦极重视宋画,在一些美术史和绘画史书中都有概要介绍,亦有许多史家的论文对一些作品、画家、画派做深切探讨。所缺的是一部对这黄金时段的绘画发展历程做整体而深入研究的著作。笔者因为教学,觉得这类专著对学生很重要,所以1982年就将部分英文稿译成中文,出版了《五代北宋的绘画》,1994年又出版《宋画思想探微》。转眼二十多年时光飞逝,手边两书纸面泛黄了,里面很多资料虽属历史旧事,但也难免在“考古”挖掘中有新发现,提供新的思考方向,许多议题也因此出现,如五代、北宋的承与变,南宋画的新哲学观,以及《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和《文姬归汉图》等名作的许多问题等。

书名“宋人丘壑”来自王翚《清晖画跋》的一句名言:“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诚然,五代、两宋绘画最大的成就在山水,但“丘壑”中亦有花卉、禽鸟、人物展现大自然的伟大,也表达宋人对自然深厚的情感有如丘壑千顷。

中国画歷史悠久,绘画思想的主流经过多次转变,五代、两宋从转型到奠定中国绘画的独特风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段。从公元907年唐亡到1279年宋亡,这三百七十多年间出了很多杰出的画家,留下不少历史名作,因此特别受到史学家的重视。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五代、两宋绘画史的著作,包括古人收集编制的画家生平数据、今人编辑的画册和个别画家或画派的专著,现在又加上网站的数据等,似乎没有太多让我们着墨的空间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艺术史的研究、资料的搜集、个别画家的介绍是一回事,对每一个时代的研究、论述又是另一回事。本人三十多年前已经有此感触,于是撰写了《五代北宋的绘画》和《宋画思想探微》。但在过去这段漫长的时光中,还不断有新的想法和发现出现。

宋朝绘画思想的主轴

当人们崇拜大自然时,绘画主题便逐渐由人物转向花鸟、山水。相信自然界的一些吉祥象征,如紫云、龙气、龙脉、风水等。禅宗画也把人物联结到大自然。

既然画家重视大自然,美学观也就与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唐朝之后因为丝路中断,中国对外贸易转向东南亚,到南宋更是海洋文化冲击的时期,这就带来海洋文化的哲学与艺术,只是这从未被史学家重视,我想这一道中国画史上特有的闪光还是值得关注的。

本土化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皇家主导绘画。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些宫廷画家,但都是从民间征召来的。宋朝则设画院培养宫廷画家,也就是让贵族及士大夫的生活理想具体呈现在绘画上,由此发展新的艺术观念,这也是我国儒家、道家、禅宗思想贵族化的成果。艺术之路总是多元的,两宋时期院体派是主流,另有士人画暗中崛起。

综观两宋时代的艺术思想,大体而言可分为三大派:院体派、经儒派、文儒派。无可讳言,在大宋体制下院体派居主导地位。经儒派倡导以朴素的形式表现儒家的内容,以达张彦远所倡导的“成教化、助人伦”之目的,然而这一派之兴只是昙花一现。文儒派则以“游于艺”为创作的动机,将绘画当作文学创作的别支,其功能是寓意,以间接方式启发人们的心胸、陶养人们的性情,虽说也是教育,但那是间接的启发,不是填鸭式的说教。士人画后称为“文人画”,它的影响力非常深远。

宋朝绘画史的分期与论题

上述宋画思想的主轴“自然主义”起初有一段孕育期,那是在唐末、五代这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形成的。公元10世纪前50余年(907—960)中国处在动乱的时代,有五代、十国各自为政。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活跃、绘画呈多元创造的现象,都出现在时局动荡的时候。当时又因丝路中断,无强力的外来文化冲击,因此画家以内省文化取代外摄文化,而由道教所引导的艺术思想,则从人所代表的小自然转移到以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由于是过渡期,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布局、造型上还有不少受佛教艺术美学影响,与此同时,还有精彩的人物画。这个转型期就是“宋人丘壑”的前绪。

北宋前期(960—1022),即太祖到真宗这段时间,有五代遗留下的画家引导下一辈的画家在他们奠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如巨然延续董源山水风格,范宽则发展荆关画派。黄居寀继承黄筌花鸟画法,武宗元则回归唐朝吴道子的人物画风格。大体而言,他们是在五代画家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此时,自然主义更趋成熟,而绘画爱好者似乎更注意山水与花鸟。

北宋中期(1022—1100),从仁宗、英宗、神宗到哲宗是北宋政局最稳定的时期,佛教进一步消退,道教盛行,其宗教意识注入绘画哲学和美学中,画家的创作逐渐离开以前的崇高而有点僵直的形象,在构图上最明显的理念就是发挥道教的“龙脉”之美。如郭熙的山水、崔白的花鸟和文同的墨竹都有以“龙脉”为构图主干的新格局。此外还有很多与风水、吉祥有关的理念注入绘画。

当时崛起的还有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士人画。宋朝因为科举考试重视诗文,在官场出现许多文士,他们也参与绘画创作。如苏轼、王诜、文同、李公麟等都是对后世文人画之兴有贡献的人物。这些文人士大夫在空闲中玩起笔墨,掀起了文人画的新风潮。

北宋晚期(1100—1126),由徽宗统治,他是衔接北宋与南宋的重要人物,他的性格独特——沉迷声色、道教狂、喜爱书画。他任用多位道士大兴土木,建宝箓诸宫、起寿山、造艮岳。他不只大力主导画院,而且亲自参与书画创作。此时,道教的势力达到最高峰,其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建筑和一些装饰品中,但也见于徽宗和一些画院画家的作品。

当全国上下迷信道教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些反弹。画界也有一些反道教美学观的人士,他们以比较理性的心态对待事物,展现对现实生活和历史题材的关怀,重要的例子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股清流由李唐、赵伯驹、李迪、苏汉臣等名家带到南宋,而形成南宋初的主流画风。

南宋可分前、后两期。前期(1126—1194)经高宗、孝宗到光宗,起初政局不稳定,而且徽宗沉迷声色、书画、道术,导致国家衰败,也引起其子辈的警惕,注重维护法统,皇室在艺术上的投资也比较收敛,道教的铺张虚饰被儒教的朴素取代了。北宋后期重视纯朴和写实的画家也因而得势,他们主导着绘画的潮流。

当时人民并不因为丰富的财力而崇尚奢华,绘画也还是以简朴为美,所以在朴素美学观上没有改变,重要的变化是航海生活带来的“海洋文化”美学。在中国,这虽然不能与日本和古希腊、古罗马相比,但也有新的思维模式出现了,那就是比较理性、具有逻辑性的思考,表现在哲学上就是理学的诞生,表现在绘画上就是用比较多的直线、锐角转折、几何形块面结构等。此多见于马远、夏圭的山水画。时势有新方向,必然也引来反向思考,在院体派之外,有些画家继承士人画和禅画,走向更为超越性的思维。

猜你喜欢

道教画家绘画
酷炫小画家
道家道教研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