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国古村镇
2020-11-02郭梓
郭梓
古村镇是传统中国的基石,它们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它们不仅是现代游人热衷于游览的景点,更是一座座敞开的博物馆。下面我们就看看王喜根走访的200个中国古村镇中,都刻画了哪些鲜活历史。
安徽歙縣有一座小小的古镇,名叫渔梁。至今,仍然保持着古代街道、码头、水埠的风貌。《太平广记》一书中说,这里就是著名的李白问津处。唐朝天宝年间,李白在洛阳同华传舍的墙壁上,见到了许宣平写的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吃老,都忘甲子年。”李白一边吟诵,一边品味,感叹道“此仙人诗也。”于是专门来歙县,寻找心目中的“仙诗”作者许宣平。
到了渔梁镇,李白登上一艘渡船想继续前行,船上只有一名白头老翁在撑船。李白就向老翁打听许宣平的住处,老翁笑答:“门前一杆船,便是许翁家。”李白愣是没听出来这话里的含义,下船后才恍然大悟,那位撑船的老翁就是自己要找的许宣平啊。一回头,老翁和渔船早就不知去向了。
渔梁古镇上的住宅都别有特色,透露着浓浓的商业气息:房子既是居住的家,又是做生意的门店。有的人家,前边是店面,后边就是吃饭睡觉的居所,规模大点儿的中间还会加个作坊;也有上边住人,下边卖货的宅子。镇上最大的商行叫巴道夫运输过塘行,主要的营生是茶叶,也会卖其他杂货。渔梁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古代水利工程,叫渔梁坝。有古建筑专家称赞它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可以和都江堰媲美!
和古朴沉静的渔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声名大噪的乌镇。
算起来,从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乌镇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乌镇是吴国驻兵防备越国的边境,被称作“乌戍”。秦朝之后,乌镇就被划分成了东西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以车溪为界,西边叫乌墩,属乌程县,东边叫青墩,属由拳县。直到1950年,才又重新合并到一起,成为我们现在熟知的乌镇。不过呢,乌镇的出名方式有些特别,并不单单因为它承载的厚重历史,而是因为人们为它量身定制的开发保护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都特别称赞了“乌镇模式”。
那么,当地的人们到底对这座古老的江南水乡做了些什么呢?总结来说也很简单,就五个字“迁、拆、修、补、饰”。把历史街区里的大型商场、工厂和部分现代民居全迁走,拆除了所有不协调的建筑,在旧有建筑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复原老街、桥梁、河岸的旧时风貌,填补旧建筑中间的空白,连缀整体。最后,像什么电线、空调、管道一类的现代设施,要么就埋到地下,要么就用遮掩的方式让它们与古镇的格调完美融合。
以至于每一个踏入古镇的人,都感到那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古镇修整背后,还有个有趣的故事:老街上现在铺陈的石板,以及老房子墙角的基石,大部分是从周边古镇古村以低价收购来的。早些年,城乡到处搞拆迁,被当垃圾遗弃了的东西,又被乌镇人当宝贝捡了回来。不过乌镇名气的飞涨,除了当地人的努力外,还与两位名人密切相关。
2003年,一部《似水年华》,将刘若英和乌镇一起带到观众面前。宛如邻家姐姐般恬静的刘若英和乌镇水乡的气质十分契合,在她为乌镇代言的三年里,乌镇游客量翻了数十倍。第二位是马云。2014年,他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40分钟的主题演讲,把乌镇传向全球,给世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撼,马云也一不小心成为了乌镇的形象代言人。在乌镇,先进的世界文明成果与悠久的中华文化交流融合。或许“古香古色的现代化小镇”,更适合定义现在的乌镇。它的发展模式表明,古村镇不只承载过去的历史,更续写未来的历史。
然而,渔梁、乌镇只是少数保存成功的范例,有许多古村镇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频频迷失方向。
如果您也来自某座古村镇,如果您也有保护历史遗产的使命感,不妨打开这本《寻访中国古村镇》,和作者王喜根一起探寻古村镇的发展之路。
书名《寻访中国古村镇》,作者:王喜根,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节选自仁仁阅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