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0-11-02于乾于路心
于乾 于路心
[摘 要]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构建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促进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进而推动现代化建设。高校在实施研究生培养管理时,可在具体实践中融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培养工作体系,凝聚育人合力,注重协同发展能力,着眼教育的阶段性,循序渐进,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三全育人;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1-0355-02 [收稿日期] 2019-12-09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培养中,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务必依照师范师德、教育政策方针开展服务、管理及教书育人,并且教书育人的实施必须贯彻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乃至更长时间里,通过把握整体、逐步实施等,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较高的技能水平及思政素养,且在后续培养中,结合他们遇到的问题、成长状况等,及时合理调整,做到对症下药,为祖国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1]。
一、研究生培训管理中的问题
(一)忽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差别,成效较低
研究生与本科生差别很大,在实施研究生培养管理时不宜采用本科生的培训模式。较之本科生,研究生群体有着相对成熟的生理与心理,价值观与世界观也较成熟,但易出现偏激心理,不能采取惯性模式培养管理[2]。研究生处于成年期或青年后期,“三观”已基本定型,问题分析及思考能力较成熟,个性基本成型,他们追求更高需要的满足与实现,具有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3]。但部分人存在团结进取、艰苦朴素的作风弱化,缺乏社会责任感,偏重个体利益,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较之本科生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有效管理回馈通常无法从研究生中获取,成效降低,教育引导效用被削弱[4]。
(二)部分研究生独立能力低于预期,造成管理与被管理双向错位
1.无法完全独立。一些研究生渴望社交、生活及学习的花费由自己的经济收入来满足,但当前的社会现实与培养体制决定了其独立性不足,使其出现思想波动[5]。
2.缺乏凝聚力。自主学习模式(导师仅发挥指导作用)是我国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且是多样分散化、项目化的学习目标与任务。人际关系的多样化、分散化导致研究生培养管理中产生的项目组、团、班等集体意识与自我中心的个体意识冲突明显,缺乏团体协作意识使他们走上职业岗位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面临压力。
3.日常管理与研究生培养种类的矛盾突出[6]。研究生在培养类型/模式、专业方向、学科门类、学历层次等多方面存在许多不同,培养要求不同,对学习过程设计与需求也不同,在日常管理一致协同的要求下,易出现管理错位。
(三)忽视综合素质与思政修养养成,过于偏重科研发展与业务提升
研究生培养通常过于偏重业务和科研能力,对于学术、科研等方面的成绩过于关注,忽视或弱化了综合素质与思想修养。要求研究生科研能力良好及专业基础扎实是必须的,但综合素质与思想修养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国高校培养的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其品格修养、思政素养格外重要。研究生要成为对社会与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思想品行,避免将科研能力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构建新育人模式,才能建立起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一)全员育人
一是凝聚共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双导”即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具化理念为制度,外化制度为行动,汇聚两支队伍力量,达到优势互补,真正形成研究生教育培训的合力。
二是优化平台,实现信息互动。对管理平台予以优化,研究生党支部的调整以课题组、导师为单位展开,根据学科进行辅导员带班分配。一个辅导员带一个导师的研究生,实现一个辅导员与一个学科导师相对应的工作局面。辅导员还要实时跟踪,促进自身与导师之间的信息互通。
三是完善制度,实现合力。健全“双导”职责分工制度,促进工作效率提升。健全“双导”互动交流工作制度,明确沟通方式与内容,定期联络。在健全激励评价制度基础上,在“双导”考评机制中分别纳入合力育人实践情况和研究生教育培训,发挥“以评促建”的激励作用。
(二)全方位育人
只有加强包括人品、能力与修身的情商能力,以及包括就业与学业的智商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
开展学术规范及道德教育。在研一期间,于必修课程中纳入学术规范及道德教育,让他们未进入实验室便有了良好的学术道德理念。同时,在申报项目、汇报成果、审查论文等环节融入制度规范,形成约束学术道德的长效机制。此外,以各类学术论坛为载体,营造“我有我态度,拒绝学术不端”的良好氛围,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开展自主成才及管理教育。目前研究生多缺乏社会阅历,他们多是从一个校园到另一个校园,涉世未深,外界环境较易影响到他们。加之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研究及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他们必须具备自觉发展及自我规范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可建立社会实践平台,要求他们寻找职业榜样,进行职业访谈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自主成长及自我管理意识。要大力支持他们申报各类创新基金项目,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进步及锻炼。
开展心理健康及挫折教育。由于就业竞争激烈,科研压力大,一些研究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意识过强、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影响了正常工作和学习。为此,“双导”应对他们的心理动态密切关注,对情绪变化及时了解,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向他们推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服务项目,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主动寻求帮助。此外,健全干预机制,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反馈信息以及解决问题。
(三)全过程育人
辅导员在研究生培训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思政教育,循序渐进,各阶段重点突出全过程育人。全过程育人既注重培训的连贯性,更着眼于培训的阶段性。
理想信念教育实施于入学阶段。这一阶段,学院、研究生院分别开展以学习方法、培养目标及职业生涯规划、集体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帮助他们达成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三、结语
我国教育工作应坚持全面发展,不可忽视德育。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鼓励个性发展,尊重个人选择,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所有学生,促进成长成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三全育人”,是有效践行上述要求的途径。在具体操作中,可结合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重塑学业规划与政治道德修养,在对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时,树立起顺应时代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傅江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47-48,54.
[2]钟宇红,邱立民,田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J].高教学刊,2017(3):128-129.
[3]刘明慧.浅谈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培养机制[J].中国培训,2017(2):43.
[4]王少媛,许林.我国高水平大學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共性特征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内9所高校研究生院网站信息的内容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12):80-86.
[5]周鑫,毕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2016(6):65-66.
[6]毕娟,周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行模式探析[J].世纪桥,2016(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