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省级经济开发区人才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11-02陈硕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发展环境

陈硕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已成为促进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中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为全面掌握A省级经济开发区内企业人才资源现状,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全区轮胎、化工、工程机械、纺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200多家企业进行了调研,与企业人才和人才管理服务人员座谈交流达90人次,全面梳理了当前A省级经济开发区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本文尝试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人才强区;发展环境

一、A省级经济开发区人才资源现状

全区115家限额以上企业拥有从业人员41000人左右,男女比例约为2.7[∶]1。从职位分类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副总级及以上)人员共有350人左右,中层管理人员(部门经理级)共有900人左右;普通管理人员共有8200人左右,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900人左右,一线操作人员27650人左右;高级职称15人(其中正高级3人),中级职称91人,初级职称417人。从知识层次看,博士5人,硕士研究生50人左右,本科3600人左右,专科9000人左右,高中(中专)15000人左右,分别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为0.01%、0.1%、9%、22%、36.7%。从专业技能看,高级技师30人,技师368人,高级工12人,分别占人员总量的比重为0.07%、0.9%、0.5%。

近年来,全区深入贯彻践行“人才强区”战略,抓实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充分挖掘人才优势发挥,开发区已逐步成为各类人才安居创业的乐园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近年来,全区企业各类人才在数量、文化知识层次、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与前几年相比都有较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区企业员工专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31%以上,较2015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

(二)人才引进方式灵活多样

从区内职能部门层面,不断创新机制,探索新模式,每年召开春、夏两次广场招聘洽谈会,可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达成用工意向4000人左右。积极搭建政校企交流平台,分行业、分院校组织校园招聘会,目前已建成高校毕业生工作站3个。从企业层面,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招龙引凤各出奇招。大约70%的企业采用第三方招聘会、网站招聘、校园招聘、发布招聘广告以及每月定期进厂招聘等传统模式进行人才招聘和引进。

(三)人才流动趋向合理

近年来,A区先后制定相关政策来缓解人才不合理流动现象,从制度上进行约束,从行为上进行规范,从责任上进行疏导,规范用工程序,优化用工环境。一是规范招工程序,要求用人单位在录用劳动者30日内到区便民服务大厅办理招工手续。二是严格劳动合同备案制度,要求企业录用员工后签订劳动合同并进行备案,2019年以来已备案劳动合同14500多份。三是在纺织、橡胶轮胎、化工等相对密集、雷同的产业中发出合理用工倡议,引导企业合法合理用工,不搞人才招聘恶意竞争。

(四)人才发展环境日益完善

一是严格兑现奖励,2018-2020年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资金400万元,支付人才引进资金190万元,为人才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居民方便生活圈,做好物质生活保障,使人才进的来、干得好、留得住。三是积极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大力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科研院所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组建科研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是企业用人环境日益完善,企业在员工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上日益完善,设立篮球室、乒乓球室、卡拉OK室等娱乐项目,不断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企业培训意识日益加强

近年来,全区企业不断更新培训理念,在培训方式和内容设计上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一是企业培训载体更加规范化。目前全区75%的规模以上企业都在开展内训活动,15%以上的企业开始聘请第三方服务公司进行培训,10%左右的企业购买培训机构培训卡或者进入高校进行培训。二是企业培训内容更加系统化。目前企业大都立足实际形成了整套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类型员工进行不同的培训,涉及企业文化、安全、工艺流程等内容。三是第三方培训更加常态化。据统计,目前大约有30%企业开始借助第三方进行专题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人才引进不均衡现象仍然明显

一是不同企业之间的不平衡。有的企业专科以上人员可达到60%,而个别企业專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不到10%。二是企业内部的不平衡。据调研,目前全区企业本科以上人员多集中在后勤管理部门,占到80% 以上,只有少部分在生产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占比不足20%。

(二)人才引进的模式仍然单一

一是目前本地招聘、职业院校招聘、劳务派遣大部分是引进车间操作工人;大专院校主要是引进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网站招聘主要是引进管理人员;猎头公司主要是引进高素质专业人员;产学研合作主要是引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每种招聘方式重点不一,人员类型也不同,但较为单一。二是10%左右的中小企业受规模较小、管理落后等因素影响,人员招聘相对混乱,人员大部分为附近村庄人员、亲戚、朋友介绍人员或者劳务市场短期招聘人员。

(三)企业用工的不和谐因素仍然较多

随着一系列新项目的投产,用工紧张情况日益突出。企业用工缺乏主要集中在企业高素质技术人才、熟练操作人员、销售人才及高素质的专业管理、财务人才。在纺织、橡胶轮胎、化工等产业相对密集、雷同的企业间存在互挖人才、哄抬工资等不和谐因素,为企业管理、产品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四)扶持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不足

对比先进地区,A省级经济开发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人才扶持力度较小。在扶持政策制定标准上与南方发达地市仍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基础配套设施仍待提高。目前A区平均工资在4000元左右,部分一线工人工资高达7000元,已经明显高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但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人员流动性较强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A区仍处在基础设施成型期,在调研中部分企业对当前公交车站点排布、商业圈打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三是部分企业对员工关心仍不够。虽然部分企业在改善员工生活条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仍有一部分中小企业认为企业发展处于规模膨胀期,发展是第一。

(五)在意识、模式、投入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一是有的中小企业培训意识仍然淡薄,没有将培训工作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中来,认为培训是大企业需要做的事。二是大部分企业在培训模式上依然倾向于企业内部培训,模式以技术传帮带、会议室讲解、外聘老师等为主,部分外训、专题培训班等大多是高层管理人员,同时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培训比较少。三是培训投入仍然不足。从调研情况看,不到5%的企业年培训总费用能过百万元,20%以上的企业在50万元以内,大部分企业在10万元以内。

三、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進一步营造发展氛围

一是强化人才资源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宣传A区“用人”“留人”等人才政策,推广企业人才工作的好做法。通过“倡树先进、建立典型”,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整体水平。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人才环境。二是强化人才开发意识,实行政策激励,组织本区企业申报黄河三角洲学者、乐安学者等人才奖励项目。

(二)加强扶持、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出台《关于促进我区人才发展的意见》,从资金奖励、住房补贴、环境优化等方面就如何引进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提升人才素质等方面进行扶持,为人才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二是探索人才资本投资多元化模式,支持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投资人力资源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各类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资助、定向培养等基金。三是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人才服务机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在落户、人事档案、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入托、婚育手续办理等方面,为优秀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四是探索建设民营企业职工经济适用房。划拨土地建设民营企业职工经济适用房,确保区内企业员工真正能买得起房子,住得起房子。

(三)完善规划、加强创新,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

大力实施“引智、借智”工程。一是以“项目+人才”促进高技术型、高素质型人才引进。做好轮胎检验中心、哈工大A区研究院、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行业、企业研发机构,打造创新平台,壮大人才承接能力。立足行业研究院,以项目为载体,激发“项目+人才”组合拳的正能量。加强产学研结合,在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等,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研发机构,构建研发平台,形成产学研结合,作为吸引和集聚科研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二是以团队+猎头促进高层次综合管理型和专业型人才引进。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引入综合管理团队进行企业管理框架的打造和程序制定,通过尖端人才引入六西格玛、精益等管理模式,切实提升企业现代管理水平。

(四)创新管理、克服弊端,进一步完善“聚才育才用才”机制

为克服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弊端,开展“管理强企”活动,引入职业管理队伍,引导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逐渐分离,为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加强企业家培育,按照年龄、企业规模等情况将全区企业家进行分类,实行梯次培养计划,进一步优化企业家结构。实施“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划拨专项经费,组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高校进行经济形势、市场开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

(五)建档立册、加强动态管理,扫除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建立全区专家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努力营造支持人才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在橡胶轮胎行业、纺织行业、车轮行业、石油化工行业中建立人才管理档案,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实行行业联合约定,将企业内需要特别保护的管理、技术人才登记造册,建立人才管理档案,并将人才明细表备案。

参考文献:

[1]郭玉娟,田建宏.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展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2]李硕,李江南.优化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布局的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6(11)

猜你喜欢

发展环境
社会组织发展环境优化路径探析
黑龙江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对策研究
关于优化黑龙江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