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11-02蒋正锋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1期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蒋正锋

[摘 要] 针对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文理兼招、学生不够重视、上机效果不理想、课时分配不合理、不以实践项目为导向、期末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对应的改革策略。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侧重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项目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1-0167-02    [收稿日期] 2020-02-04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文理兼招

文科生和理科生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并且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接触过编程,教学中需兼顾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起点的学生,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特别是文科生计算思维[1]的培养。

(二)对课程不够重视

不少学生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后续课程与C语言程序设计关联性不大,学与不学没有多大关系,学生不够重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部分老师也认为,C语言早过时了,不应再开设这门课程,应直接开设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如JAVA语言程序设计。

(三)上机准备不充分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一不可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实践教学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上机准备不充分,没有实验预习报告,往往造成程序设计思路不清晰,下次实验前也没有在上次预习报告基础上处理好实验报告的实验数据,从而浪费了宝贵的实验时间,达不到预期的上机效果[2]。

(四)过度注重语法细节,教学缺乏趣味性

传统的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师,一般都以课程内容为主线,课堂上几乎都是讲解C语言的语法,这种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虽然能保证授课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但缺乏趣味性[3],枯燥的授课氛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五)课时分配不合理

理论学时多而实验实践学时少,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若让学生自己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无从下手,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六)教学内容不以项目为导向

对于C语言这种实践性要求比较高且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编程课程,单纯的理论知识点的讲授与离散的实验操作,而不接触一个实践项目的完整开发过程,已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七)考核方式单一,忽略实践能力,重结果不重过程

期末考核一般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并且教考不分离,大多试卷以语法知识点考核为主,对学生编程能力的考核力度不够,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对语法知识的教授,而忽视编程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通常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

二、教学改革策略

(一)招生时按文理分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学生的数学要求比较高,计算思维是他们必备的基础,而文科生没有数学基础,没有经历过理科的专业训练,一般情况下文科生选择这个专业能顺利毕业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二)了解C语言的重要性

首次授课前向学生阐明C语言程序设计的重要性,消除C语言已经过时的想法。C语言是计算机界公认的最重要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是三大操作系统的开发语言,是大企业和外企招聘的必考的计算机语言,是所有大学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学习其他面向对象的计算机语言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项目三部分,分别对应教学进度的三个阶段,学期前三分之一阶段进行理论讲解,其中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为后续数据结构、算法基础等课程打下基础。学期的三分之二阶段引入案例实验教学,最后三分之一时间是实践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掌握,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1.C语言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符合应用型高校定位,理论教学內容参考后续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实验课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技能)与实际项目相结合更能体现学习效果,既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可提升学生的素质,既教书又育人。

3.课内课堂与课外补充相结合,相互促进,形成有机的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特别是对计算机编程学习的热情。

(四)加强实验教学

C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计算机编程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重于理论,最终教师教学内容的演示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都要体现到编程实践上,所以说实验和项目实践教学应是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应用型高校更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实验辅导。按实验大纲的要求,实验题目通常是固定的,学生只能选择为章节内容设定的为数不多的几个题目,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实行实验分级教学的构想,并对实验内容、实验考核分级,同一个实验按难度分别设置A、B、C不同的等级,精选多个经典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综合实践项目贯穿整个教学

为了加强对学生编程的实践训练,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项目逐步分解作为教学内容,以项目驱动为主线,要求每个学生完成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项目,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合理分配课时

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根据应用型高校的特点,课时分配时理论课时不能过多,实践课时应多于理论课时,如学生反映学习C语言程序时能听懂但不会编程,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应加强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授课教师可灵活调整授课内容,根据各个章节内容,合理安排理论、实验和实践项目的教学时间比例。C语言课程的总课时为85,其中理论部分为42课时,实验和实践部分为43课时。

(七)考核方式多样性

改变目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期末考核方式。期末考核总成绩=课堂表现(20%)+实验成绩(20%)+实践项目(30%)+期末笔试(3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体现在出勤、课堂讨论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等方面,由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记录,期末统一给出对应的课堂表现成绩;每次实验前提交预习报告,实验后结合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书写实验报告,教师考虑实验难度级别并将实验报告的综合成绩纳入期末考核的成绩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书写实验报告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结束语

分析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招生来源、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实验教学、综合实践项目、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完善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红兵,姚琳,武航星,张敏.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计算思维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09):59-62.

[2]王鑫,郭云波,齐建玲,杨芳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应用型本科院校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9(03):126-128.

[3]张竞丹,王乐,江武汉,范金坪,管明祥.C语言程序设计趣味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163-164.

猜你喜欢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基于能力培养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大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