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而有你,山河无恙!

2020-11-02陈文英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0年9期
关键词:张定宇陈薇钟南山

陈文英

他们是医生,是国士,是英雄,是以生命护佑生命的人!

9月8日上午10时,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雄壮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和奖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钟南山:国有“南山”,民有所倚

这枚以“共和国”的名义颁发、代表国家最高荣誉的勋章,钟南山受之无愧。

疫情初始,当我们还懵懂不觉时,钟南山已经奔波在抗疫的战场上了。1月18日,2020年春节前夕,当人们都往家赶时,84岁高龄的钟南山却从“家里”——广州“逆行”到了武汉。他此行只为研判疫情形势,为中央提供决策参考。

这一次逆行,还留下了一张感动国民的照片。在“春运大军”中,坐在餐车里仰头闭目的钟南山,虽显疲惫,但眉宇之间却透露着坚毅。

1月20日,钟南山发出新冠肺炎会“人传人”的判断,并呼吁人们“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这一早期预判,使中国至少减少70万人感染新冠肺炎。

让人们不要去武汉,他自己却“最早”去了。不仅如此,他的团队随后也去了。

2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织ICU精英团队驰援武汉,带队的张挪富就是钟南山团队的骨干,他的学生。当天,钟南山到场为团队成员壮行,颇有“易水送别”的悲壮。

2月17日下午,驰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监护病房的广东医疗队ICU治疗团队,通过网络平台与后方团队进行视频会诊。钟南山出席视频会议,并对疫情走势作出预判,“非常粗略地估算,除武汉以外,全国其他地区的疫情峰值或将出现在2月中下旬。”半个月后,事实验证了他的判断。

“钟南山说动才能动。”疫情早期,每当遇到“什么时候才能动?”的“灵魂拷问”时,人们总会用这句话说服自己。14亿人民的集体居家隔离,让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感染人数取得了抗疫战争的阶段性胜利。

敢医敢言。17年前,“非典”时期,钟南山就发出“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的豪言。17年后,他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在疫情的不同阶段理智发声,为每个时期疫情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研判。人们把他当做疫情的“风向标”,当暴风雨来临时,有这个“定海神针”做“靠山”,安全感顿时暴增。

4月8日,武汉“封城”76天后“解禁”,武汉市人民的生活开始逐步恢复正常,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钟南山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诊疗方案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自1月18日以来,钟南山一边带领团队进行临床救治,一边开展应急科研攻关,成功从临床样本、粪便及尿液中分离出病毒活毒株,并成功开展首个全国范围的新冠肺炎临床特征研究,建立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动物模型……此外,在强调严格防控的同时,他还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广州日报曾梳理了1月18日以后50天里钟南山的公开行程,密密麻麻的行程,让人泪目,更让人自叹弗如。就算是20岁的小伙子,精神也未必有他这么好,而年逾八旬的钟南山缘何总是如此精气神饱满?因为他认为“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他要保住更多人的命!

疫情发生以来,钟南山曾数度落泪,也曾舒眉一笑。1月2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他曾一度哽咽,“大家全国帮忙,武漢是能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回忆起武汉战疫的那段日子,说到学生发给他的信息中提到,武汉小区的居民透过窗户集体唱国歌,高喊“武汉加油”时,他再次哽咽:“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国人,什么都压不倒!”

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们医者的使命!”这不仅是医务人员的初心,更是钟南山的初心。

9月1日,在央视《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上,钟南山介绍了他名字的由来。1936年10月,他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有座钟山,父亲就给他起名“钟南山”,希望他“像大山一样历经风雨依然屹立”。若干年后,这座“南山”果然成为人们危难之间的“靠山”。

疫情期间,网友曾将代表“中国速度”的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与钟南山相提并论,“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镇毒”。可见这座“山”在人民心中的分量。

国有“南山”,民有依靠!

张伯礼:肝胆相照,坚守江城

新冠病毒最汹涌之时,年逾七旬的张伯礼逆行出征,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并让中医国家队进驻该方舱医院,力推中医药尽早介入、全程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一定要有中医药阵地,有阵地,就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1月27日一大早,“封城”第四天,72岁的张伯礼从渤海之滨奔赴被病毒包围的江城武汉。“疫情蔓延举国焦,初二星夜奉国诏。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悌。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冠魔休猖獗,众志可摧灭。”途中,他写下这首《菩萨蛮·战冠厄》。

从这一天起到4月16日,整整82天,他不顾生死,坚守一线。

当央视记者董倩问起驰援武汉的这个时间点时,张伯礼骤然落泪。“我这个岁数本身在这摆着,说明疫情很严重,否则不会让我这个老头儿来。”

刚到武汉时,严峻的疫情,让张伯礼忧心忡忡,发热门诊队伍排成“长龙”,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和陪护人员混杂在一起,“医院不堪重负,各种症状的患者快把医院挤爆了”。

“当时不少医疗机构也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绝对不能大意。”职业敏感性让张定宇第一时间做出判断,这不是普通的传染病。

派团队接诊这7人时,他反复叮嘱务必做好二级防护,出动专用负压救护车。“每名患者单独接送,一人一车,不要怕麻烦!这可谓是疫情期间做好医护人员防护的方案的雏形。把患者陆续接入医院已是深夜,在寒风中,张定宇的双腿颤抖得更厉害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武汉“封城”。

病人数量激增,金银潭医院病区从一个扩充到一栋楼,进而三栋楼。医院174名医生、438名护士全部投入一线,张定宇亲自指挥调度。

他每天6点起床、次日凌晨1点睡觉。好几个夜晚,他凌晨2点钟刚躺下,4点钟就被手机“叫醒”。

祸不单行,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也感染了,正在另一家医院接受隔离治疗。

“知道她确诊,我都懵了,心里很害怕。”那天晚上回家的路上,想到妻子可能会逐渐转成重症、危重症……张定宇的眼泪开始往下流淌。

可即便有再多牵挂,再多担忧,他还是选择守住金银潭这块阵地。妻子入院3天后,晚上11点多,张定宇才跑去十多公里外的医院探望她,陪了不到半小时又走了。妻子程琳回忆,直到出院,那是丈夫唯一一次去医院看她。

“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

一心扑在救治工作上的张定宇,每天早上换班的医护人员还没到他就到了。收病人、转病人、管病人,事无巨细,他都亲自到场指挥。

这位在同事眼中性格“风风火火”的院长,在生命面前,变得柔情细致。

1月24日,除夕夜,正当张定宇准备和妻子视频时,突然收到紧急通知,解放军陆海空3支医疗队共450人已经集结完毕,3小时后将抵达武汉。其中,陆军军医大学150人的医疗队将直赴金银潭医院。

那一刻,张定宇的心情只能用4个字来形容:“神兵天降!”他把这称作“大年三十收到的最宝贵的礼物”,立即召集人马,迅速做好各种准备,以便医疗队到达后能立即投入战斗。彼时,已经满负荷运行了近一个月的金银潭医院,已处于崩溃边缘。

疫情初期,张定宇带领团队紧急搭建负压舱转运病人,及时安排病区,上马应急科研攻关,体现出了不凡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在他的主导下,金银潭医院在疫情期间采取多种治疗方法,如在病房里尽量多地匹配氧气面罩、体外膜肺氧合,以及在国家专家组指导下,根据病情给予鼻导管氧疗、高流量湿化氧疗等,救治了2800余名患者,其中不乏重症、危重症患者。在前期医疗系統近乎崩溃的情况下,金银潭医院仅有9名医护人员感染,且全部治愈。

“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体内含有大量综合抗体,能够对抗病毒。”张定宇呼吁康复者捐献血浆,挽救更多生命。在他的鼓励下,妻子也成为捐献者中的一位。2月18日上午,经过身体检查等评估后,程琳成功捐献了400ML血浆。

随后,在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增加了“康复者血浆治疗”这一项。

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张定宇还组织动员遗体捐献。在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后,2月16日凌晨3时许,全国第一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工作在金银潭医院完成,并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报告,为开展新冠肺炎病理研究创造条件。

“搞快点!搞快点!”在医院的楼道里、病房里,常常能听到张定宇的大嗓门。可嗓门越来越大,脚步却越来越迟缓。“渐冻症”是一种罕见病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直至呼吸衰竭。

在金银潭医院全体病区主任见面会上,张定宇公开了自己的病情。他说:“现在,我的时间不多了。在这最后的日子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抢回更多患者。”

“脚迈不开”“确实感觉累”,张定宇从不回避自己的病情。当被问及为何一再坚持时,他反问道:“以后我会被困在轮椅上,为什么现在不多做一点呢?”

9月1日,在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上,张定宇步履蹒跚地上台,他告诉孩子们:“我努力地工作,就是因为我热爱生活”。

人间烟火气,抚慰着张定宇悬着的心!而他的执着,就是因为他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的烟火!

陈薇: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2月26日,是陈薇54岁生日。这一天,由她领衔研制的第一批重组新冠疫苗从生产线上下线。上级领导向她发来生日祝福,她回复了八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这是陈薇对自己的“倒逼”。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围绕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

“做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

陈薇带领专家组一天之内就搭建起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应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大大缩短病毒核酸检测时间,有效缓解了一线检测的压力。

面对临床精确诊断难题,她迅速组织专家组综合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优势,快速建立“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三步走”鉴定链条,为临床机构有效救治新冠病毒和多种病原体合并感染患者提供科技支撑。

重组新冠疫苗是一个技术先进的病毒载体疫苗,既可以获得体液免疫(抗体和中和抗体),又可以获得细胞免疫。由于病毒是寄生虫,自己不能生长繁殖,需要寄生在人体细胞内,因此细胞免疫对病毒防控至关重要。

3月16日,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开展临床试验,成为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开始招募临床志愿者。联合地方优势企业,在埃博拉疫苗成功研发的经验基础上,陈薇团队争分夺秒开展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药学、药效学、药理毒理等研究,快速完成了新冠疫苗设计、重组毒种构建和GMP条件下生产制备,以及第三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和质量复核。

4月12日,疫苗启动二期临床试验,这也是当时全球首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品种。临床结果证明,单针接种可使机体同时获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5月22日,世界權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刊登陈薇团队新冠疫苗人体试验结果。结果显示,一期临床108个志愿者全部产生了抗体,这是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数据。《柳叶刀》主编评价,“疫苗安全、耐受性好,单针接种就能快速引发免疫,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7月20日,陈薇团队向世界首次公布新冠疫苗Ⅱ期临床数据。在2期临床试验中,有超过500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包括55岁以上的人士。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证明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6月份疫苗已经开始在特定人群中接种。

8月11日,该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目前,疫苗三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

9月5日,国产新冠疫苗亮相“服贸会”。

在近日的一次媒体专访中,陈薇透露,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有效覆盖。

此外,陈薇团队还发现了首个靶向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强效候选药物,也为新冠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崭新思路。北京时间6月22日22时,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该研究结果。

养兵千日,用兵千时。这次抗疫并非陈薇第一次与病毒“短兵相接”,2003年“非典”,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陈薇都在一线。

从研制出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到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再到新冠疫苗三期实验……从军29载,陈薇长期与“与毒共舞”,矢志为人民构筑起一道生物安全防护的“围墙”。

今年两会期间,陈薇提交了“建设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与产业创新中心”的提案,希望将生物安全领域的创新性成果迅速惠及普通百姓。

“作为一名军事医学科研人员,我特别希望我们这艘科研‘战舰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她说。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后,陈薇哭了。“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都不用再看任何人的脸色!。”铿锵有力的话语频频刷屏,人们看到的是她的荣光,母亲却在电视机前发现女儿的头发白了。

从1月26日带队来到武汉到5月17日离开武汉,前后113天,每一天陈薇都处于紧张的战斗状态中。短短半年,两鬓青丝变白发。

当人们问起“为什么能在武汉坚守113天”时,陈薇沉默数秒后哽咽着说:“为武汉人民,我心甘情愿!”

由来巾帼甘心受,将军何必是丈夫?!

猜你喜欢

张定宇陈薇钟南山
探讨配偶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行为与妊娠结局的影响
与时间赛跑的张定宇
Realizing Majorana fermion modes in the Kitaev model*
陈薇 不辱使命 坚定前行
与时间赛跑的抗疫英雄
——张定宇
与时间赛跑的抗疫英雄
——张定宇
礼赞钟南山
礼赞钟南山
钟南山:胡吃胡喝要遭殃
钟南山,谁人不从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