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干预儿童自杀危机?
2020-11-02易欣
易欣
最近,有关常州市小学生缪可馨在学校坠楼身亡的事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近年来,关于未成年人自杀的新闻总是不绝于耳,让我们无比痛心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到困惑:那些孩子到底怎么了?学校或者家长,如何防范年幼的孩子走上绝路?
认识自杀
在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自杀风险究竟有多高?
最近,小学生缪可馨在学校坠楼自杀的事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类似的事件还有:3月12日,江苏省句容市9岁男孩王某某坠亡于某小区楼下;3月24日下午,河北邯郸9岁的小学生从家中坠亡……这些糟糕的社会新闻,让本已焦虑无比的中国家长们,更添了一重担忧。幸好,儿童自杀是罕见的情况。在美国,平均每年约有33名12岁以下的儿童自杀。在中国,虽然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针对中国儿童自杀现状的确切官方报告,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我国10~14岁/15~19岁/20~24岁三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的自杀率分别只有0.9、2.8和4.3/10万人口,远低于日美俄等国家的同年龄段对比(如:美国为2.1、10.4和17.2/10万人口)。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松口气了,相反,在缪可馨事件之后,我们反而应更加关注和重视这个问题,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将儿童自杀风险降到最低。
自杀其实是可以预防的!
每宗自杀事件都是令人沉痛的悲剧,尤其当死者为儿童或青少年时,感到哀伤的不止是死者的亲朋好友,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根据全球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自杀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例如精神病、滥用药物,以及其他生理、家庭及环境因素等。研究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自杀身亡个案都是有先兆的。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自杀是可以预防的。适时介入和支援有自杀念头的孩子十分重要!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能把这样的孩子识别出来?作为父母,如何了解自己的孩子正处于死亡的威胁之中?我们又该如何对他们伸出自己的援手?
自杀行为怎样分类?
1自杀念头:流露任何与自杀行为有关的念头或幻想。
2自杀威胁:以言语或任何其他方式向他人表达自我伤害意欲,但没有做出真正伤害自己的行为。
3自杀企图:自杀不遂,但有直接或间接证据显示当事人或多或少相信其自杀行为会致命。企图自杀的情况包括当事人因被及时发现和获救而动摇了寻死决心,或当事人所选择的自杀方法不足以致命 。
4自杀身亡:有意识地以致命的方法(例如从高处跳下、弄伤身体、服毒等)结束自己的生命 。
自我伤害与自杀
我们应该认识自杀与自我伤害之间的复杂关系。自我伤害行为可被视为用一种不恰当的方法应对生活上的困难,也就是指,当事人直接及刻意地残害自己的身体。自我伤害可包括割伤和用力抓伤自己、服用过量药物、拳打墙壁、用盐/冰灼伤身体等多种行为。这些青少年很多时是借着刻意伤害自己,以宣泄心灵上的痛苦、愤怒或紧张、惩罚自己、令自己麻木或脱离麻木等目的。有些青少年会刻意伤害自己,以表达其痛苦或逃避困扰。不过,也有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背后有自杀的意图。因此,我们应尝试了解自我伤害行为背后的动机,以作出合适的回应。此外,有研究显示,有过自我伤害行为的青少年,其自杀风险也较高。
从生态学模式中认识自杀行为
生态学有助于阐释个人如何被环境因素围绕,而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每个人以及其自身因素之间的互动。孩子身处的生态系统是由其个人(如精神健康、个人经历、性格)、人际关系(如家庭、朋辈)、社区(如歧视、居住环境)、社会以及医疗系统组成,而他们会受到系统内的不同因素所影响。这些个人、人际关系及社会文化因素在系统各层次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会增加他们对自杀的防护能力或自杀风险。WHO同时识别了生态系统内不同层次中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前者会加强个人应付人生挫折的抗挫能力,后者则会增加个人的自杀风险。
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
★ 危险因素
自杀行为是复杂现象,涉及多种成因及因果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单独一种危险因素足以解释一宗自杀事件。相反,当多项危险因素累积起来并产生相互作用时,便会增加一个人的自杀倾向。
★ 保护因素
保护因素通过提升个人的抗挫力和社会联结,来减低自杀行为风险。WHO提出的三类主要保护因素分别为:
1良好的人际关系:身边重要人物(例如挚友、父母、照顾者、导师、老师)的支持;丰富的社交生活(例如善用闲暇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等);家庭联系及凝聚力(例如和家人一起参与活动、有共同的兴趣以及能够得到家人的情感支援)。
2健康的宗教、精神或文化信仰:有凝聚力和互相扶持的社群,彼此有共同的价值观。
3正向的应对策略和心理健康:适合的解难技巧,良好的社交技巧,良好的调解冲突技巧;在困境中愿意求助,正面的自尊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選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定期运动;有效的压力管理,对学校有联系感;乐观的态度及积极的人生观,稳定的情绪,建立自我认同感。
校园篇
学校是预防自杀的合适地点,因为孩子们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的。而且很多学校都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
对于学校和老师,WHO提出了预防自杀的三层支援模式:第一层:普及性预防:全校学生;第二层:识别为有危机的学生;第三层:识别高危,并出现自杀先兆及/或自杀行为的学生。
如何识别有自杀风险的学生?
危险因素指在生理或环境方面有可能增加个人自杀行为倾向的因素。危险因素也可能增加个人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研究表明,自杀儿童中,60%存在与朋友或家人的关系问题;30~40%存在学校问题和近期危机。自杀儿童中,约有三分之一患有心理障碍。在这三分之一中,59%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多动症),33%患有抑郁症。由于症状的相似性,一些被诊断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实际上可能患有躁郁症。另一些研究也指出了导致儿童产生自杀的其他风险因素。例如,欺凌、身体虐待、被忽视、家庭冲突等。
研究指出,研究已识别出超过75个不同的儿童及青少年自杀危险因素,其中属于“关系”及“个人”层面的危险因素,更能有效协助学校和老师识别出有自杀风险的学生。
关系
★ 家庭:父母关系恶劣/家庭冲突;身体或精神虐待、性侵犯;家庭支援薄弱;父母的期望不切实际;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
★ 同侪:欺凌他人、受欺凌;受孤立/被排斥,朋辈关系欠佳;失去重要关系或关系破裂。
如何预防儿童自杀?
1请专业的自杀干预专家给所有教职员工提供培训
因为老师通常是第一个意识到学生可能有问题的人。与儿童和青少年一起工作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点: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都有可能受到自杀想法和情绪冲动的困扰。认真对待孩子的自杀想法并进行干预,可以阻止年龄较小的孩子去实施自杀。
2 鼓励学生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
小学生并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去找心理老师,以及找心理老师能有什么帮助,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学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3把有关死亡的讨论纳入课程
目标是澄清儿童对死亡的错误认识。临床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会注意到,那些想要自杀的孩子,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结束他们的生命,他们只是想要结束自己的痛苦,或者只想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理解和认可。但是他们想不出更有效的方法来减轻痛苦或处理问题,所以自杀就变成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对死亡的错误理解,存在人际关系问题,患有多动症或抑郁症,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接纳……这些研究共同描绘出自杀儿童的状况:在某些情况下,儿童在人际互动中感到非常沮丧,但不知道如何应付,所以会冲动地伤害自己,也许他们不是真的想死。
4学校可以开展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技能的课程
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怎么处理和别人的冲突,怎么建立友谊,怎么和朋友讨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等。
家庭篇
父母如何预防和及时制止儿童自杀?
1认真对待孩子发出的自杀信号
如果一个孩子提到想死或想要伤害自己,那么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及时做出回应,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当一个孩子说要自杀时,表明他/她在遭受痛苦,迫切需要帮助。
2了解孩子对自杀的理解
鉴于大多数孩子在8或9岁时就听说过自杀,因此有必要与所有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话题,以了解他们听说过什么有关自杀的内容。这可以使你有机会纠正误解,并说明自杀绝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你可以强调孩子对你来说多么珍贵,无论他/她遇到什么问题,您都会帮助他/她。
3关心孩子的生活
留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认识孩子的朋友,倾听孩子在学校经历的事情。如果发现自己孩子的性格或行为发生变化(例如不跟朋友玩,或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如果孩子已经好几天看起来非常沮丧或不开心,尤其对于容易冲动的孩子,请及时询问孩子遇到了什么事情,并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4觉察孩子的异常反应
孩子面对逆境时的常见反应包括:
哀伤、焦应、担忧 、愤怒、震惊;
自责、内疚;
害怕孤独、担心与家人分开。
5了解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的一些行为特征:
成績下滑严重、难以集中注意力
经常感到不适:如头痛、胃痛、疲倦、全身疼痛
睡眠或饮食习惯改变:如发恶心、饮食失调
愤世疾俗、有很多怨恨、越来越暴躁、情绪化、好挑剔
终日闷闷不乐、容易落泪、对任何事物提不起兴趣
对周遭事物、朋友或平日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
不参加活动或退出所属的兴趣小组
屡次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甚至提到了自杀
6发现不妥时,询问孩子是否有自杀想法或者自杀计划
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直接问他们是否有伤害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通常不会自己提供信息。但是大多数成年人很难向孩子询问自杀问题,因为我们不敢想象自己的孩子会有这么可怕的想法。父母尤其会担心:和孩子谈论自杀的话题,是否“反倒会把这个念头植入到他们的脑子里”?请放心,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回答有关自杀的问题,并不会诱使儿童或青少年考虑自杀,也不会给他们造成高度的心理痛苦。如果对自杀的话题避而不谈,反倒会让孩子独自一个人去面对痛苦的挣扎。
父母可以这样问:“你有想过要伤害自己吗?”“你希望自己死掉吗?”“有些人非常沮丧的时候会想要自杀。你有这样想过吗?”年幼的孩子可能会说一些诸如希望自己没有出生,希望自己消失,或者希望自己早上不醒的话,或者“如果我不在这里,就不会发生坏事。”
7阻断自杀途径
如果担心孩子自杀,请让孩子远离那些可能用来自杀的事物。例如把可能致命的药物锁起来,给阳台窗户装上防盗网。
8寻求协助
父母应密切留意孩子行为或情绪上的变化,只要你感觉孩子不对劲,请马上寻求帮助。根据情况的紧急程度,可以拨打120或去最近的急诊室,或者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知道如何开导有自杀想法的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和韧性?
父母应该着力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孩子的性格,提高其对逆境的抗挫力:
积极的态度及人生观
有效的生活技能(如善于解决困难、调解冲突、有效的沟通能力等)
良好的忍耐力;不易冲动、控制情绪
拥有自尊感
良好的自制力
健康的社交生活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给孩子创造良好及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关系;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能够得到身边重要人物(如父母、好友)的支持。
如何帮助身处逆境的孩子面对和渡过逆境?
以身作则:父母应保持冷静与孩子沟通,令对方感到安全和舒适。与他们分享你的感受,使孩子明白每人面对同一件事都有不同的反应,不用过份担心自己的反应。通常过一段时间孩子便能平复过来。
聆听:多花时间与孩子倾谈,耐心聆听和了解孩子的感受。尽置保持亲切、体谅及开明的态度,避免作出批判或教训;留意他们的健康和内心需要;鼓励沉默的孩子利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如讲故事、绘画、做手工等)。
协助孩子处理不安情绪:如孩子脑海中重复出现负面的事情,鼓励他们以喜欢的影像/或过去某一段愉快经历代替(例如回想一次愉快的旅行、喜欢的电影、美丽的风景等);当孩子感到有压力时,帮助他们放松自己,保持适当运动,参加一些愉快、轻松的活动,例如听音乐、与宠物玩耍等;为孩子提供正面的生活经历,帮助他们定一个可达到的短期目标。
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多陪伴孩子,特别是年幼孩子,更需要多给予更多拥抱和关怀,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和爱护;如有需要,可陪伴孩子入睡,或睡时不要将所有的电灯关掉,可将房门打开,以提升安全感;提供一个安全的家居环境;尽量维护正常的生活秩序,让孩子尽快回复到规律的日常生活中。
父母应避免做的事情:
回避问题或拒绝与孩子沟通;
因为孩子的异常行为影响日常生活而予以责备;
与他人过份重复讨论逆境事件,令孩子困扰不安;
在孩子面前争执,特别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