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2020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评估结果及《莱茵河2040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
——对编制黄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启示
2020-11-02张敏,刘磊,蓝艳,荆放
张 敏,刘 磊,蓝 艳,荆 放
(1.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北京 100035;2.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 100012;3.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 100082)
1 莱茵河流域概况
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莱茵河全长1 230km,流域面积18.5万km2,流域人口5 800万,约3 000万人依靠莱茵河及其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作为饮用水源[1]。19世纪末,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莱茵河流域面临资源消耗剧增、水资源过度开发、重化工企业聚集、城镇生活以及面源污染叠加等问题,由此引发严重的水质恶化和生态破坏问题,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
为了应对严峻的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实现莱茵河流域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hine,以下简称ICPR)于1987年发布了第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莱茵河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至1995年有害污染物排放量降低50%、2000年鲑鱼重返莱茵河的目标。计划实施以来,莱茵河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到1994年,绝大多数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工业污染源地区完全达到了减排50%的目标,很多污染物甚至减少了90%,作为莱茵河生态指标的鲑鱼又重返莱茵河[2]。
为了进一步改善水质和恢复生态系统,ICPR于2001年制定了下一阶段的《莱茵河2020年行动计划》(Rhine 2020,简称《2020计划》),设定了到2020年生态恢复、污染治理、洪水防范和地下水管理等综合目标。2020年,ICPR对《莱茵河2020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发布了评估报告,并结合《欧洲绿色新政》要求,制定了《莱茵河2040年行动计划》(Rhine 2040,简称《2040计划》),提出到2040年气候适应、生态恢复以及控制新型污染物等目标。这三大规划针对不同阶段的流域环境问题设定具体目标和路线图,共同构成了莱茵河流域治理顶层设计的有机整体。
2 《莱茵河2020计划》目标、主要措施与效果
2.1 目标与评估指标
《2020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恢复生态系统、减少洪水风险、提高环境质量、保护地下水以及流域综合监测。规划包括《鲑鱼2020计划》和《洪水行动计划》两个子规划(见表1)。《2020计划》还支持《欧盟水框架指令》和《欧盟洪水风险管理指令》的实施。
表1 《莱茵河2020行动计划》Tab.1 Sub plans of“2020 action plan”
2.2 实施《莱茵河2020计划》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近期对《莱茵河2020计划》实施情况的评估结果显示:莱茵河生态恢复、水质改善、防洪和地下水保护4个方面目标中的大多数已基本实现,但自然岸线改造、降低下游地区洪水高度仍未实现预期目标,制药品、放射剂、微塑料等新型污染出现(见表2)。
表2 莱茵河《2020计划》实施效果Tab.2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Rhine 2020 Plan
续表2
2.2.1 针对生态恢复的措施和效果
措施:(1)建设生态蓄洪区,开展基于自然的河口设计,实施具有生态改善、增强蓄洪等多重效益的项目,比如荷兰三角洲地区实施的“给河流留出空间”项目恢复了大量蓄洪区并改善了生态系统;(2)把多个洪泛区划定为自然保护区;(3)实施河湖连通,修建水流通道,开展莱茵河上游自然恢复工程;(4)实施亲自然的岸线改造;(5)开展堰坝改造,在莱茵河上游四座堰坝和592个小型堰坝安装过鱼设施,拆除影响鱼类洄游的600个生物阻隔;(6)2018年鹿特丹南部的哈林格利特大坝被部分开通,为洄游鱼类从北海重返莱茵河提供了重要通道。
效果:截至2018年,恢复了140km2洪泛区,完成124个河湖清淤和水体联通,超额完成2020年100个河湖清淤和水体联通目标。完成岸线恢复166km,未实现2020年800km岸线恢复目标。超过28%的鲑鱼栖息地实现了和莱茵河的联通,支流与洪泛区的连通等措施改善了栖息地环境,鱼类物种谱系几乎恢复完整,莱茵河湖泊和保护地的典型水生植物实现了自我繁殖,每年几百条鲑鱼从北海洄游至莱茵河,曾经灭绝的尖吻白鲑被引入莱茵河并实现了自我繁殖。
2.2.2 针对水质安全的管理措施和效果
措施:(1)投资800亿欧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城市排水管网,96%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2)实行微型污染物(如农药)销售许可、禁售或限制措施,制定药品安全处置指南,开展有机物标识制度和信息宣传;(3)对沉积物污染场地进行分类,识别危险场地,开展沉积物运输对下游水环境影响评估,实施危险场地监测;(4)提高企业防火和突发事故风险意识,对从事危险物质生产的企业实施许可证制度,危险物质容器和运输管道无渗漏,安装防渗设施,实施废水、冷却水和雨水分离;(5)对地下水实施定量和定性监测。
效果:截至2015年,进入北海和瓦登海的氮排放量减少了15%~20%,重金属污染持续降低,但是农业源和城市地区的径流营养物质仍难以大幅减少,包括汞在内的有害物质超标。截至2017年,莱茵河流域被检测出活性医药物质及副产品,农药污染虽大幅减少,但是在小型水体中依然会偶发农药污染超标问题。完成对22个沉积物风险地区中的10个场地的修复,沉积物中铅的含量持续降低。地下水优良水体比例达96%,但是由于氮污染严重,33%的地下水化学物质超标。
2.2.3 针对防洪的管理措施和效果
措施:(1)投资140亿欧元实施《洪水行动计划》,恢复140km2洪泛区;(2)河流自然恢复面积超过5 650km,扩大农业面积14 690 km2,植树造林1 040 km2,提高土地雨水渗透率;(3)发布洪水风险地图,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延长洪水预报周期,实施信息交换制度,建立全流域统一的低水位监测体系;(4)开展气候变化对水量平衡、水温和生态系统影响研究,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战略。
效果:实现“到2020年减少25%的洪水风险”目标,工程蓄洪量达3.4亿m3,2030年计划蓄洪量达5.4亿m3。降低下游地区极端洪水高度70cm的目标并未实现。实现洪水风险地图100%全覆盖,延长洪水预报时间。
3 《莱茵河2040计划》目标与主要措施
3.1 总体目标
《莱茵河2040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流域地区可持续管理,增强气候韧性,为人与自然创造宝贵的生命线,主要内容包括栖息地联通、水质安全、减少洪水风险、有效管理低水位(见表3)。
表3 《莱茵河2040计划》具体目标Tab.3 Abjectives of Rhine 2040 Progranme
3.2 主要措施
(1)基于IPCC有关气候变化的最新数据(预计2021年发布),到2023年开展2050年和2100年气候变化对莱茵河流量影响情景预测分析;(2)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用水需求预测,分析农业、工业和生活等不同领域的用水需求;(3)定期发布气候变化对水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影响报告;(4)基于流量情景预测,到2024年,更新流域水温情景预测分析;(5)到2025年,更新莱茵河流域气候变化适应战略;(6)实施暴雨应对措施信息交换制度;(7)加强与利益相关方合作,实现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的协调,把工业、农业、航运、渔业和水电开发纳入莱茵河可持续管理框架,保护莱茵河生态安全。
3.3 拟实施的重大工程
到2021年,建立微生物污染物清单和联合评估制度,选择代表性参数,制定微生物减排评估方法。支持开发微塑料测量和评估标准化方法。到2024年,开通法国里诺附近的鱼道;到2026年,开通马科尔塞姆地区的鱼道;尽快开通德国Vogelgründiqu地区的鱼道。到2030年,拆除300个生物阻隔或安装过鱼设施。拆除莱茵河支流的堰坝或安装鱼类迁徙设施,以恢复栖息地功能,降低鱼类迁徙致死率。恢复200km2洪泛区,完成100个河湖和支流水体与莱茵河的联通,实施河岸生态改造400km。
4 主要经验和特点
4.1 规划具有连续性、系统性、有针对性的特点
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共制定了《莱茵河行动计划》(1987-2000),《莱茵河2020年行动计划》(2001-2020)和《莱茵河2040年行动计划》(2021-2040)三大规划。这些规划针对不同时期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设定量化目标、时间节点和路线图。ICPR还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未落实或效果不好的指标将在下一个规划里加强,体现了规划连续性、系统性、有针对性的特点。在《莱茵河行动计划》基本实现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莱茵河2020计划》注重水质安全、生态恢复和防洪为一体的流域综合管理,《莱茵河2040计划》则根据《莱茵河2020计划》评估结果,对新型微生物污染、微塑料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指标加大治理力度,并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未来流量和水温的影响。此外,规划还综合考虑北海保护,《欧盟水框架指令》《欧洲绿色新政》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把莱茵河治理与更高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相适应,以实现协同增效和治理效益最大化。
4.2 完善的技术导则为规划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为实现规划目标,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对流域水质污染、生态状况、河流水温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对污染治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发布研究报告,如“莱茵河1978~2011年河流水温变化技术报告”“莱茵河2005~2013年栖息地联通调查技术报告”“莱茵河流域地区2014~2015年动植物污染措施评估技术报告”,为沿岸国家全面掌握流域现状、及时调整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药品、放射剂等威胁人体健康的新型污染物,发布“微生物减排建议报告”“杀虫剂、防腐剂技术评估报告”,对特定污染物减排提供指导意见和建议,为各国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此外,ICPR还加强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联合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和科技攻关,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3 完善的监测评估制度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保证
监测站是河流的“电子眼”,是实现流域综合治理目标的重要保证。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在莱茵河及其支流共设有57个监测站,这些监测站点具有监测对象广泛、监测技术先进、监测标准统一的特点。监测对象从最初的水质监测逐渐扩展到悬浮颗粒物、底泥、微型污染物等100多种成分,后来还增加了鱼类、无脊椎动物和浮游动物等生物监测[3]。技术先进体现在不仅可以监测常规污染物,还可以快速监测并分析制药品、放射剂、农药等新型污染物及其含量,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污染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些监测站采用统一的监测指标和测算方法,避免了由于方法和参数不同导致的监测结果差异,并由此引发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等问题。一旦污染排放超标,国际预警预报平台(International Warning and Alarm Program)可以快速通知沿岸国家,尤其是下游国家和供水厂,实现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
5 对策建议
5.1 科学确定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体系,逐步推进配套标准和技术指南建设。目前,我部正在研究制定《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沿黄各省区(市)也在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地方规划。建议针对现阶段黄河流域面临的突出问题,科学合理确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总体目标、时间节点和路线图,综合考虑江湖关系和谐、水体水质清洁、生态系统健康、城乡环境优美和环境风险可控的目标导向;逐步推进黄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配套的标准和技术指南建设,为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未来径流量的影响;把黄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家“十四五”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战略规划,实现治理效益最大化。
5.2 突出问题导向,实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为一体的流域综合管理。莱茵河流域规划的一大特色是以流域为单位,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实现了水质改善、生态恢复和洪水防范的有机统一。建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施治、综合施治原则,以生态系统整体性作为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把有限的水资源作为硬约束,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害治理;突出重点领域和优先事项,实行分区分类管控,优先保护黄河流域生态服务功能重要且生态脆弱地区,加强河口三角洲保护,逐步恢复河口自然湿地,提高生物多样性。
5.3 建立健全流域监测制度,统一监测标准、提升监测能力,以监测为抓手促进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流域治理。建议加强黄河流域监测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监测技术并扩大监测对象,实现对水质和生物指标的综合监测和动态分析;建立上下游信息共享制度,加强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对监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技术解决方案和建议;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并接受公众监督,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