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分析

2020-11-02王秋野管仲莹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阳性菌阴性菌革兰

王秋野,管仲莹

0 引言

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异常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因其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等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由于该病患者的年龄分布、机体免疫力下降、糖皮质类药物使用、侵袭性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升高[2-3],约为26.0%[4]。本研究对老年脑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9例老年脑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97例,女42例,年龄60~86岁,病程5 d~2年。所有患者符合《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对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5],同时满足下列肺部感染诊断标准[6]:①频繁咳嗽、咳痰;②发热,体温高于38.5℃;③血常规白细胞升高;④肺部有啰音;⑤痰培养阳性。

1.2 研究方法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的要求,嘱患者清水漱口后从深部咳痰,咳出后盛入带螺口的密闭容器,立即送至检验科进行分离培养。病原菌鉴定及药敏采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药敏试验的判定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M100S(第29版)的折点要求。

2 结果

2.1 病原菌的种类及其分布 139例患者培养出致病菌15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7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35株、肺炎克雷伯菌32株、鲍曼不动杆菌16株、黏质沙雷菌10株、流感嗜血杆菌5株;革兰阳性菌46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无乳链球菌11株、肺炎链球菌5株,构成比见表1。

表1 病原菌的种类及其分布

2.2 药敏试验结果 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见表2,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见表3。

表2 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

表3 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

3 讨论

肺部感染是脑血管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年龄增高,其发生率也相应增高。有研究认为,大于65岁的脑梗死患者,年龄每增大1岁,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就可增加25%[7],而脑血管病患者一旦发生肺部感染,对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预后都有直接影响[8]。

近年研究表明,老年脑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9],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本研究中,革兰阴性菌检出率较高,约占检出病原菌总数的69.9%,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黏质沙雷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较少,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另有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产酸克雷伯菌等检出,真菌不在本研究的范围。所有检出的病原菌中,多为临床常见的院内感染病原菌,这可能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侵入性治疗、吞咽功能障碍、住院期间误吸等因素有关[10]。

本研究显示,革兰阴性菌耐药比例较高,是临床常见的耐药菌[11],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研究显示,革兰阴性菌对于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氨苄西林/舒巴坦、喹诺酮类的耐药程度较高,建议临床经验用药时避免选择这两类药物;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好,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另外,本研究中的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偏高,分析原因可能为该类患者长期反复住院,使用抗生素的几率较高,提醒临床医生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耐药菌增加[12]。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普遍很高,与以往研究一致[13],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这些临床常见的较为敏感的抗生素均耐药。根据本研究的数据可选择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替加环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如临床效果不佳,建议联合用药。有研究显示,替加环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三联较两联、单独用药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更有优势[14]。革兰阳性菌的药敏结果显示,红霉素与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不建议使用;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没有发现耐药株;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约占1/4,应根据试验结果及患者自身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老年脑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耐药率较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及给药方式,尽可能缩短病程、提高患者治愈率。

猜你喜欢

阳性菌阴性菌革兰
2020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简要版)
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菌重症感染新生儿的血药浓度监测与疗效评价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不同细菌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细菌培养联合药敏试验对感染性角膜炎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
什么是革兰阴性杆菌
我国科学家创制“革兰氏阴性菌”解药
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