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勤堂拓本赏析(二)

2020-11-02贺慧宇北京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9期
关键词:何绍基拓本幻想

◆贺慧宇(北京)

一、《黄香圃〈采芝图〉题咏集》

三勤堂颜文艺生活馆馆长颜贵中先生酷爱收藏书画,近来转向收藏古代书法拓本,其中不乏珍品。现介绍其藏品何绍基、沈葆桢等撰、书的《黄香圃<采芝图>题咏集》,请同道师友指正!

黄香圃,晋江人,咸丰年间曾任泉州、台湾太守。在泉州任职期间,恰逢倭寇骚扰福建沿海,他慷慨捐资组织乡勇抗击倭寇;在台湾任职期间,他政绩斐然。福建崇武遭遇 “饥馑之荒”之时,黄香圃首先在台湾倡导捐款“以救饥馑”,以低廉的价格向福建灾区运送粮食,以安民心,其善举受到灾区民众与乡绅的一致推崇。告老还乡后,他又倡导捐资修桥等义举。晚年,他请人以他的理想生活场景绘制了一幅《采芝图》。因其善举在海峡两岸广为传扬,当时两岸许多名人都为他撰文赋诗,盛赞他的品行义举。《采芝图》成了两岸众多文人骚客聚集一堂保留笔墨的平台,演绎了一段难得的两岸人文佳话,更成为历史上两岸双向层面和谐交往的盛举。

笔者查阅藏馆、市场、网络资料,除《厦门日报》于2012年10月7日报道“当时拓本出现,引起两岸文艺界的激情轰动,吸引台湾民俗学家及相关学者跨海前来寻访”,其余未见任何记载。

三勤堂颜所藏《黄香圃〈采芝图〉题咏集》拓本,共2400多字,由当时的朝议大夫福建台湾府鹿港同知前署泉州府知府陶庆章撰写序言,诰授奉政大夫云南抚彝府同知李峥嵘,清文化名人黄福潮,清著名文化学者、文学家、晚清第一书 法家何绍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督办南洋水师、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沈葆桢等,均有诗词文联题咏。

1.陶庆章题集序

《集序》由陶庆章撰写。陶庆章,字定轩,会稽人,道光十九年封朝议大夫福建台湾府鹿港同知前署泉州府知府。

《集序》共700余字,笔触细腻、笔墨酣畅,盛赞了政绩卓然、侠肝义胆、谦逊恭谨的黄香圃,也向我们揭示了一幅真实生动的晚清历史图景:倭寇入侵,官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集序叙述方式类似现代电影中蒙太奇手法,开篇就展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再徐徐展开叙述。先是生动描绘了一幅倭寇骚扰“贼氛迫近”众志成城抗击倭寇的紧张画面,烽烟弥漫中“恂恂长者”黄香圃振臂一呼,组织乡勇抗击倭寇。而一件事并不足以全面了解黄香圃“重其人而未识其深也”,接着陶庆章以亲身经历以事“见”人:陶氏到泉州任职后,亲历黄香圃长期事必躬亲处理募捐和安抚当地械斗的诸多事件,感受其以忠厚服人。志士仁人的炼成必有其适宜的土壤,《集序》娓娓道出黄氏家族是一支“名士多出其门”的名门望族。陶氏在任上遇到香圃“以助余之不逮者也”,盛赞告老还乡的香圃,并自认自己言浅不足以赞贤士。在《集序》结尾陶氏以“信义推而愈广,积厚者流自光行见”点出了黄氏绘《采芝图》的意义所在,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整篇序言文笔生动畅达,文辞简约而意义深远。

《皇清书史卷十二》评价陶庆章书法为“逸品”。“逸品”一词出自唐李嗣真《书后品》,列于九品之上,被认为是书法的最高等级。《集序》通篇为秀丽行楷,墨迹气息畅达,秀雅多姿,可以说是陶氏代表作,的确堪称逸品。

2.李峥嵘题咏

李峥嵘为诰授奉政大夫云南抚彝府同知,在题咏落款中他又称“赏戴花翎”。在清朝,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子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李氏题咏先是紧扣采芝主题,描绘了图中“六英献瑞瑶光发”之仙都胜景。然后赞扬香圃君“簪缨累世,冠盖盈门,却之奢分,芝膏之润”,正直坚贞,又写自己仰慕香圃君子之行,羡慕香圃这种逍遥快乐的生活方式。最后祝福香圃“养寿万年”“众卉同芳,喜繁祉之”,生活悠然自得。题咏文辞优美典雅,主题意味深长。

李氏这篇题咏以隶书表现,清秀雅致,通篇体态舒缓,笔势流畅,静中见动,雁尾翩翩。章法布白匀称,大小字偶有参差,使篇章布局于平整中见变化。

3.黄福潮题咏

黄福潮,清代文化名人,福建泉州人。据其族谱和墓志记载,黄氏孝友可风,仁义为重,顺行方便,有长者遗范。

黄氏题咏为千余字的长文,叙述香圃其人其事,赞扬其高贵的品格,文辞优美,详略得当,描写生动。文章开篇即盛赞香圃森森玉立,棣华荆树,生于芝兰之室,父祖皆为国之栋梁。又叙述香圃生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立志求学,力戒酒色财气,不流连歌舞游宴之地。治家严谨、举家和睦,尽享琴瑟之好、天伦之乐,平时热心相助困难亲友,临大事更有侠义之心。文章详细记载了香圃在倭寇侵扰沿海郡城之时,振臂一呼,捐资组织乡勇抗击倭寇;在乡民遭水患、人情汹汹之时,又极力筹备接济。文章赞扬香圃“生平来正自持,引掖后进,敦尚廉耻,以诚接人,以礼顺事”,为世所敬服。文章结尾,作者又点“芝兰”之题,将香圃比作超尘脱俗之芝草,香薰四溢。

整篇文章由楷书写就,而且是最见功力的欧楷,秀丽典雅,端庄精严,足见书者敬仰之情。

4.何绍基题咏

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代著名文化学者、文学家、晚清第一书法家。何氏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学者、藏书家。何绍基四兄弟均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何绍基道光十六年中进士,曾任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充福建、广东乡试考官,提督,升任四川学政,晚年主持多家书院,致力于提携后进。

何绍基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初学颜真卿,融汉魏自成一家。曾国藩曾说,“子贞书法,必传千古”。据传何绍基晚年在苏州,甚至都自己掏钱购买自己中年的作品,自叹自赏,以为已不能及。

此次何氏所题之书法为行楷,既有其楷书之力厚骨劲,又有行书之沉雄峭拔。可以说,题词既体现了何氏书法取法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秀润畅达,有一种清刚之气,又笔意纵逸超迈,醇厚有味。

何绍基乃一代鸿儒,终以翰墨著称于世,实则书文俱佳。此次所题图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我友有子称贤俊,闻之直欲倾良醖。今寄我图来索诗,拔灯倚醉纵词阵。”开篇四句即交待了题诗的缘由。接下来写战事紧张,物资缺乏“庚癸频呼师不振”,幸而香圃振臂一呼,“得君臂力捍御坚”,“国事当为则亲为,后生果可追先进”则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而后笔触轻轻一转,从为国为民的宏图伟业转而为逍遥自在的退隐生活:“偶然屏迹慕长生”,携锄采芝适俗韵。最终诗人感叹“丹邱渺难讯”,唯余“猎猎西风吹雪 ”。

5.沈葆桢题咏

沈保桢(1820-1879),福建省侯官人(今福州),是“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督办南洋水师。日本发动侵台战争后,沈赴台办理海防,先后任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由此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其妻为清代著名大臣林则徐次女。

沈氏书法,笔意苍劲,很有法度,不是晋唐一路,富有个性。他的书法在当时已很有市场。据说有一年他丁忧在家,自己订润格价:“写对联兼装潢,钱四百枚,写团扇、折扇小楷,每柄四百枚,行书二百枚,无论何人,皆用单款,书姓名三字。”沈氏所题书法为行楷,秀丽典雅、骨力劲健。

沈氏所题为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固定不定。五言古诗可以抒发性灵,寄托规讽,讲究立意和用词。沈氏所题五言古诗十分出采,很有古风。整首诗既切合采芝这一主题,又紧扣香圃其人,描绘了一幅功成身退、寄情山水的理想生活画图。开篇点采芝这一主题“君从商山来,遗我以灵芝。”然后笔触一转“天下苦多事,采邑勤王师”,“戎马给四驰”等写战事紧迫,当此之时,香圃挺身而出。篇末与开篇呼应,又回归田园“荷锄”。

综之,《黄香圃〈采芝图〉题咏集序》拓本集各大家之原文墨迹,精刻而成,书艺精美,刻工精湛,拓印精准,内容丰富,史料详实,为难得一见的刻拓、文艺、史料精品。

二、潘龄皋书胡大川《幻想诗》

潘龄皋书胡大川《幻想诗》十五首拓本,为三勤堂颜文艺生活馆馆长颜贵中先生所藏拓本中的珍品,现作简要介绍,请同道师友指正。

潘龄皋(1867-1954),字锡九,号葛城居士,清同治六年(1867)出生于直隶安州(今河北省安新县)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潘祖望,清朝贡生。父亲潘希曾,清朝庠生。深具家学渊源的潘龄皋在14岁就中了秀才,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先后在甘肃任知县、知州、知府。辛亥革命成功后,担任甘肃省省长,日伪统治时期,他因拒绝出任伪河北省省长而被捕入狱。1948年,潘龄皋几次写信给傅作义,劝其与中共和谈。1949年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中央文史馆馆员。1949年10月1日下午,82岁的潘龄皋更是在别人搀扶下跟随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届全体委员们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潘龄皋书法造诣颇高,为民国时期北方著名书法家,擅楷、行,小字尤精,因其字大小近核桃,世称“核桃楷”。民国时期,原北京文成堂书庄曾将其书作十种行世。其中《幻想诗》《南濠诗话》《又一邨诗话》最为人所推崇。潘氏因喜爱胡大川幻想诗十五首,将其书写成字帖。他在卷末写道:“胡大川孝廉作舟幻想诗十五首,思入非非,皆未经人道语。余深爱之,每於俗事不称意辄朗诵一遍……”在清宣统二年(1910)由文成堂石印出版,一时广为流传。

综观三勤堂所藏《幻想诗》十五首拓本整体疏朗、匀称;肥瘦对比,大小相间;粗细错落,轻重相衬。形美而神足,柔美中蕴刚劲,正中平和而又生机盎然。

胡大川,号作舟,四川人,嘉庆年举人。一生无闻,以

《幻想诗》十五首闻名遐迩。光绪年间,其孙留学日本,携《幻想诗》到日本,倍受日本汉学家推崇。

《幻想诗》共十五首,作者开宗明义地在第一首就提出所写诗都是幻觉。胡氏第一首诗总述,道出写幻想诗的缘由:“浮沉道力未能坚,世网撄人只自怜(尘世间浮沉不定,世间万事似大罗网把人罩住);四海应无极乐国,九霄岂有寄愁天(四海九霄之内,既无极乐国,也无寄托愁思之处);无聊一作非非想,适意真堪栩栩然(只好作诗来表达,将所幻想的画面栩栩如生地表达出来)。谁解古今都是幻,大槐南畔且流连(尽管人生如梦、富贵无常,也学那南柯太守醉卧槐树下,作美梦连连)”。

从第二首到第十四首,依次表现了长生不老(“月里求将不死药,洞中观尽烂柯枰”)、无病无灾(“但愿百年无病苦,不教一夕有愁魔”)、诸愿达成(“购得益州十样笺,表将心愿达青天”)、比翼连枝(“有梦莫离巫峡上,时邀神女雨云欢”)、无别离苦(“千里离人思便见,九泉眷属死还生”)、安贫乐道(“无事寒衣并饥食,有何豪富与奇穷”)妙笔生花(“揭地掀天为事业,翻江倒海泻文章”)、鹭约鸥盟(“闲与赤松弄明月,醉骑黄鹤到沧州”)、止戈息武(“一一升沉无倒置,千秋那复虑兵争”)、法力无边(“无生无灭亦无相,且看沧桑变古今”)、功成身退(“更乞君恩如贺老,烟波一棹镜湖湾”)、天伦之乐(“百岁严慈俱健在,一家昆季总名流”)、知己莫逆(“千金倒橐存知己,一剑诛仇结义儿”)等方面的畅想,实际则抒发了作者的心愿,描绘人间社会的历史,凸显社会的缩影。

第十五首诗中诗人的笔触从幻想回到现实,“寓形宇内复何常,几见乘龙入帝乡。须信朝荣还夕悴……一念忽回腔子里,依然瘦骨倚匡床。”感叹世事变化无常,朝荣夕悴,帝乡难寻,摒弃所有幻念,回到孑然一身躺卧在床的现实。

从第一首到第十五首,诗人千回百转、千变万化的幻想到此戛然而止,似满天色彩缤纷的绚丽烟花盛放后,重归寂然。如果说卢生黄粱一梦,只是做了一个梦醒来,胡氏则是一口气儿做了十多个梦,包罗万象,从感情、亲情、友情到学业、事业、功业,无不囊括。诗人的幻想又是矛盾冲突的,既渴望建功立业又向往寄情山水,最理想的状态或许是诗人所写的“更乞君恩如贺老,烟波一棹镜湖湾”,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时至今日,存世的原石版帖恐难以见到。经查考,馆藏、市场、网络均未见同类拓本,仅有书作复印件存世,且售价不菲。三勤堂颜所藏《潘龄皋书胡大川〈幻想诗〉十五首》拓本,品相完整,无半点残缺,诗文、书艺极佳,堪称精品善本。

猜你喜欢

何绍基拓本幻想
马衡《凡将斋甲骨刻辞拓本》选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寿苏」与「访苏」 何绍基对苏轼影响的接受与容纳
《贾养材墓志》拓本
锁不住的幻想
何绍基书法及其书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