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要点

2020-11-01雷鹏

康颐 2020年11期
关键词:针灸功效中药

雷鹏

【中图分类号】R246.9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1.113

随着近年来中医在各项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展现出极佳的治疗效果,人们对于中医的重视程度逐渐升高,中医在各类疾病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疗措施相较于西医治疗手段,具有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患者治疗费用相对较低等优势特点。所谓眩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理解,眩是指眼花而晕,则主要是指头晕,由于两种症状常常并发,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将这种情况称之为眩晕,不同病情的患者,其所出现的眩晕症状差异比较大,一些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在出现眩晕症状后,闭目静息可有所缓解,而病情相对比較严重的患者,出现眩晕症状后,感觉天旋地转短时间内无法自行缓解,甚至有跌倒的风险。由于可以导致眩晕的疾病相对比较多,因此存在眩晕情况的患者群体比较广泛,不仅有中老年人,也有青年人,而且反复发作的眩晕往往是由相应的慢性病所致,因此眩晕的症状可反复持续出现。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眩晕的病理病机有相应的解释,在临床治疗工作中主要采取中药和针灸两种治疗方式,为了让大家更为了解中医治疗眩晕的相关内容,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眩晕的病因病理,从中医角度看,眩晕可以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大类型,存在眩晕症状的患者通常都存在本虚的情况,而本虚在中医中是指患者存在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情况,而有标识之症的患者,则可通过一系列中医检查方式,发现患者存在脾胃虚弱、肝火上亢、肝肾亏虚以及痰湿痹阻等情况。中医认为眩晕与脏腑之间的不调和有关,主要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在虚症方面不论是气虚还是血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眩晕,在饮食方面长期食用肥甘之物,会导致脾胃受损身体运化功能受到损害,而在这种情况下水谷精微转化受阻,湿气凝结导致痰湿阻痹,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的症状。

中药和针灸都是治疗眩晕的重要治疗手段,在采用中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具体辨证类型来辨证施治,不同类型的患者治疗原则差异较大,用药上也各不相同,而针灸在眩晕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也是中医治疗眩晕症的重要治疗手段,针灸与中药一致同样需要结合患者具体辨证类型来妥善选择相应穴位,来起到疏通经络,全身调理的作用,下面我们针对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辨证类型来进行分析,通过这些辨证类型的中药及针灸治疗措施来让大家了解中药及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要点。

针灸治疗眩晕有三大主穴,分别为足三里、百会以及三阴交,再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脉象和舌诊情况来对其进行辨证诊治,不同辨证类型的患者在三大主穴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配穴,以达对症治疗的效果。首先是痰浊上蒙,此辨证类型的患者存在头部沉重感,同时在观察视物时存在视物旋转,一些情况下患者还存在胸闷、恶心、痰多、乏力等症状,而通过观察其舌苔,可发现其舌苔白而腻,诊脉可发现其脉象弦滑,此类患者在针灸治疗中除选上述三大主穴外配穴方面选择阳凌泉和太冲两穴[1]。而在中药治疗方面则需要采取祛痰除湿、健脾和胃的治疗原则,在药物选择方面可以选择半夏白术天麻汤来进行调理治疗,其中天麻具有养肝息风的功效,白术则能够除湿健脾,诸多药材合理调配的前提下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也需要在基础方剂之上,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特点,采取加减治疗的策略,如患者头晕头胀,症状比较严重,则增加藿香、石菖蒲来进一步提升健脾化湿之功效。如患者因眩晕频繁存在恶心呕吐症状,则增加竹茹来起到降逆止呕和胃健脾的功效。

如患者存在头晕眼花,且在活动过程中症状加重,体力劳动情况下更易出现眩晕,而且患者疲乏感较为严重,存在心悸失眠、夜梦繁多、食少纳差等症状,再通过诊脉和舌诊发现患者有舌苔薄白、脉象细弱的情况即可确认患者为气血亏虚型眩晕。此类患者在针灸过程中,除选择上述三大主穴外,以气海穴为配穴进行针灸治疗。而在用药方面,气血亏虚型眩晕治疗原则为养血补气、健脾和胃,在用药方面可以使用归脾汤来进行治疗,白术、人参,当归等都具有益气健脾养血的功效,在基础方剂之上,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采取加减治疗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血虚情况比较严重,患者面色苍白乏力感严重的应增加阿胶、熟地等增加养血补血之功效。而对于脾虚且湿气较重的患者则应增加泽泻、炒扁豆,当归等以强化健脾利水之功效[2]。

如患者眩晕症状频繁出现,且存在视物不清、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结合其脉象和舌诊情况,发现其存在脉象细弱,舌苔薄而舌质红这种情况下即可确诊患者为肝肾阴虚型眩晕。对于该辨证类型的眩晕患者在针灸过程中,除上述三大主穴外,选择气海、太溪两穴,为配穴进行针灸治疗。中药治疗原则为养阴填精、滋补肝肾,可选择左归丸来进行治疗,该方剂中山药、熟地等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而兔丝子枸杞等能够补足肝肾之气。同样在基础药方之上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采取加减治疗,对于失眠健忘夜梦繁多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增加阿胶、酸枣仁等,增强养心安神之功效,而对于常常出现口舌燥热心烦意乱症状的患者则增加使用知母青蒿来提升本方清热养阴之功效[3]。

希望大家阅读本文后能够加强对中药针灸治疗眩晕临床要点的认识,也希望大家在出现不适症状后,能及时就诊,保障自身健康。

参考文献:

[1]杨佳瑞.中医辨证治疗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20, 030(018):356.

[2]马大勇,李庆彬,黄丽贤,等.眩晕中医辨治思路探析[J].现代中医临床2020年27卷6期,57-59,63页,ISTIC,202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青苗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3]刘洪敏,黄炜,刘秀敏.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v.7;No.442(21):80-80.

猜你喜欢

针灸功效中药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墨镜的功效
针灸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中药夹心面条
同角三角函数的神奇功效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