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壶“意莲提梁”的审美艺术和文化内涵

2020-10-31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器型壶盖宜兴

章 杰

江南宜兴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许多的文人墨客前来游玩。我们非常熟悉的宋代大文豪就在好友的邀请之下,几次登临宜兴,饱览大好河山,留下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千古诗句,让宜兴在千百年之后依然闻名遐迩。7000多年的陶瓷艺术在宜兴大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中国陶都、陶醉天下”的名号在今天依然吸引着大量的紫砂爱好者前来一探究竟。其实紫砂的秘密在于自身泥料的独特性和传统手工的成型工艺,这两点是其他的陶瓷艺术所不具备的。紫砂泥料来源于宜兴丁山,砂质明显,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用来冲泡茶叶是最为合适不过了。同时,在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的创新之下,紫砂成型工艺逐渐地脱离了范式和手拉胚的束缚,紫砂艺人们用自己的灵巧的双手把大自然的形态和心中的所思所想都彰显出来,让我们广大的壶友在惊叹紫砂器型之美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正是这种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坚持,紫砂艺术在经历了历史变迁和岁月的流转之后,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代代相传,绵延至今,成为东方艺术的典型代表。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意莲提梁》根据江南常见的莲花进行设计和演绎,同时把提梁的形态融合起来,观之令人眼前一亮。精妙绝伦的器型和精湛的工艺水准凸显出此壶的匠心独运,壶身宛如莲花托起,筋纹与方器的结合把壶身整体的形态营造出来,清晰的棱线和优美的弧线交相辉映,在看起来复杂,其实秩序感很强的勾勒之中,挺阔饱满的器型呼之欲出。壶嘴则是弯流,小巧精致,出水非常的爽利。壶盖方圆融合,和壶口贴合紧密,没有丝毫的缝隙,气密性良好,从壶盖到壶身的线条一以贯之,流畅自然,壶盖上面贴合的莲叶形态舒卷自如,充满了大自然的野趣,壶钮的设计为莲花花蕊,端握称手,美观大气。此壶的点睛之笔可谓是如意形态提梁的设计,如同彩虹一般横跨两端,虚实结合的造型把壶身好像凭空拔高一般,充满了婉约隽永之感,把莲花的形态和空灵的感觉展示得淋漓尽致。从整体上来看此壶《意莲提梁》,可谓是把紫砂艺术方圆融合、虚实相接的特点都融入其中,造型大气饱满,莲花惟妙惟肖,提梁神来之笔,气韵舒展流畅,作者用自己对于紫砂艺术的理解和高超的紫砂技艺,把莲花的艺术审美和意境完美地呈现出来。

莲影易写,莲意难觅。“江南多采莲,莲叶何田田”,宜兴水域众多,莲花也是常见的水生植物,对于紫砂艺人来说也不陌生。古人多有咏莲花之词,以宋代大儒周敦颐《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最为盛名。把莲花良好的品格和亭亭玉立的外形描写得贴切到位,令人心生仰慕。在后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中,莲花也是非常普遍的创作题材,在书法、绘画等等之中随处可见。我的这件紫砂作品《意莲提梁》就是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之上,作者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精心的演绎。提梁造型与壶身壶盖所勾勒出的莲瓣,营造出繁华消隐的云水襟怀。不断游走的线条,为精魂美魄所附,带着清净无尘的情愫。提梁高古,凌空生气虚静之气。以莲入壶,咏其风韵独胜,吟其骨秀神清,赞其标格秀雅,颂其节操持重,当涤人襟怀,拂人风尘,可谓是难得一见精品力作,让我们在喝茶品茗之时,顿觉两肋生风,心旷神怡,细细品味蕴含其中悠远的文化内涵。

结语:在千百年的传承之中,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已经把紫砂融入自己的血脉之中,从小在泥凳旁边长大,听惯了拍打泥片的声音,在长大后,终于可以把自己对于紫砂艺术的理解通过指尖流畅出来,与其说是一门手艺,倒不如说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之下,紫砂艺术才能够绵延不绝,欣欣向荣,让我们无数的壶友如痴如醉,沉浸在紫砂艺术的海洋之中。

猜你喜欢

器型壶盖宜兴
伪造的情书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小羊首圆炉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
圆桌
制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