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壶“禅心”的设计风格和佛教文化

2020-10-31宗文兵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禅心佛教文化宜兴

宗文兵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在中国的陶瓷艺术史上,宜兴紫砂尽管是后起之秀,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甚至是海外的著名陶瓷艺术家们也纷纷来宜兴一探究竟,被紫砂艺术的神奇魅力所深深地折服。“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宋代梅尧臣的诗句让紫砂广泛地映入人们的眼帘,从而知道宋代的时候,紫砂壶已经成为了人们饮茶的器具之一,但是从考古的发现来看,当时紫砂壶的存在并没有实物的存在,只是一代紫砂宗师顾景舟和一部分学者根据丁蜀镇发现的古窑址推测而来,真正紫砂壶的发端要到明代的时候。通过史料记载和实物考证,最早的紫砂壶是小书僮供春在金沙寺内根据千年银杏树的树瘿形态仿生捏制而成,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古朴的味道,现在许多的紫砂艺人还在不断地临摹“供春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其中散发出来的老味和古朴自然的纹理是否到位。正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之中,宜兴紫砂壶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再通过紫砂艺人的精心制作,把变化万千的紫砂造型和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1、紫砂壶“禅心”的设计风格

图1

紫砂作品“禅心壶”(见图1)在经典紫砂器型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许多自己的设计,把对于紫砂艺术的理解和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领悟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出独具一格艺术视觉体验和文化品位。此壶壶身圆润饱满,凸起的壶腹容量比较大,适合冲泡茶叶的实用功能;壶底的设计使得此壶更加端庄稳重,流畅的线条过渡非常自然;壶嘴弯流,婉约修长,出水非常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也是圈卷自然、端握舒适,最后的钩形收尾灵动自然;壶盖嵌入壶口,严丝合缝,没有丝毫的阻塞之感,气密性非常良好;上面的壶钮采用了桥型设计,既把江南水乡的特点呈现出来,又非常美观大方、拿捏称手,和整体相得益彰。在设计和创作此壶的过程之中,把陶刻的艺术也运用其上,“禅心”二字独具特点,镌刻于壶身之上,非常具有文人气息,同时把壶中蕴含的佛教文化凸显出来。从整体上来看此壶“禅心”,就是希望用简洁流畅、实用大方的器型来展示紫砂壶的基本功能,同时把紫砂艺术与佛教的渊源呈现出来,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同时能够体会到禅茶一味的良好氛围,也比较符合现代人生活的需求,希望在快节奏的环境之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

2、紫砂壶“禅心”的佛教文化

在历史上,宜兴地域佛教盛行,被称为“江南佛国”,最鼎盛的时期有大小寺庙六百余座,如今还有一百座左右的寺庙依然香火鼎盛,在佛音袅袅之中,宜兴的紫砂艺人们创作了许多关于佛教题材的紫砂壶。寺庙之中的僧人也多有擅长制作紫砂壶者,从史料记载之中我们看到“供春壶”的制作也是寺内僧人的指点之下的创作。同时,在许多的紫砂工作室和茶楼之中,可以看到“禅茶一味”的题字,从根本上来讲,佛教之中的禅宗教义和紫砂文化之中蕴含的气理相通。无论是在紫砂壶的设计和创作过程之中,还是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佛教的影响随处可见。我们最为熟悉的“容天壶”、“僧帽壶”等等,都是取材于佛教之中,凸显出其中的佛教文化,同时还有许多的紫砂大师制作香炉供奉于寺庙之中,把紫砂与佛教的渊源更加亲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来看此壶“禅心”,用紫砂的造型艺术和陶刻装饰把源远流长的佛教呈现在我们眼前,正如同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诗中写到的那样: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其中可以充分地看到紫砂文化、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交流,并在此基础之上广泛地深入人心,成为我们广大壶友非常喜欢的题材之一,也把紫砂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3、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之中孕育而生,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许多的传统艺术形式都深受其影响,紫砂艺术也不例外。佛教自两汉之际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与中华文明不断的融合,最终呈现出如今的规模,可谓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宜兴的紫砂艺人正是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之中,把佛教和紫砂壶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变化的造型和丰富的内涵来彰显出独特的佛教元素和佛教文化,让我们在欣赏紫砂之美的同时能够启迪心灵、感悟人生。

猜你喜欢

禅心佛教文化宜兴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禅心自在
云水禅心、玉振金声
宜兴釉陶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浅析《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佛教文化
首届中国佛教文化书画艺术作品展在河北承德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