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基础职业素养培养问题研究

2020-10-30陈世伟张东军

成功密码 2020年1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大学生

陈世伟 张东军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近年来,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增加,而基础职业素养却有所下降。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又快又好地发展职业素养的工作部署,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相关要求,一如既往地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视为重中之重。贯彻服务发展、促进就业,需加快推进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塑造与革新,争取培育出大量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需完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辐射的内容,让更多的劳动者更有尊严、更幸福、有梦想地工作和生活,让每个人都拥有出彩的机会。

二、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职业素养涉及道德素养、行为习惯、专业技能等范畴,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兴趣、爱好,自觉承担的责任、义务,行为习惯等内容。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与重视,代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劳动就业对毕业生素质的内在要求。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精神号召,以“立德树人”方针为引领,以“工匠精神”为传承,高校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与培育,为党、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有利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助于提升人才层次和水平。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素养认知

在职场中,高校毕业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职业素养的影响。职业素养对于职场人而言是规矩、规范,也是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是职业发展的坚实根基。一般而言,传统的职业素养涵盖职业方面的意识、道德、态度等内容。 加大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与培育,结合阶段性评价手段,能让学生迅速认识、建立比较实用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及职场发展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素养行为习惯的养成

培育大学生应该积极推动学生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类型转化,伴随学生及日常行为培育的各个方面,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方式为通道,完成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有利于构建随时随地学习的氛围,让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及事件都能实现育人的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并熟悉职业素养行为习惯养成的方式及特征。利用学校内外的教学实践等活动及项目,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锻炼、固化、强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注意并加以修炼,构筑自身的职业素养行为习惯,使其职业素养与个体行为习惯融合。

(三)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表现,以企业、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标准检验大学生职业素养建立情况,综合考虑在校期间及实习期间的表现来评定学生的素养等级。以此激励学生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实现职业道德和行为的一致,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积聚优势。

(四)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系列的活动与不同的主题教育,从认知到体验、从感性到理性、从内化到养成的系列全方位落实,锻炼学生能吃苦、能务实主动、能管理时间、能有效沟通、能持续学习,有敬业精神、有诚信品质、有团队意识、有积极心态、有创新意识,力争培育出高素质的职业化合格人才。

(五)有助于多赢局面的构筑

通过系列的项目与内容设计,让学生拥有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社会诉求的职业素养,这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与进步,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能与企业、社会很好地对接,既减少磨合时间,又有利于他们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受益一生。因此,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训练其提高业务水平,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降低从“学校人”到“职场人”的转变时长。这对社会、学校、学生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基础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判断?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调查发现,多数企业更在乎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职业素养。近年来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增加,而基础职业素养却有所下降。对当代大学生、学校、企业等调查及访问得知,现在部分大学生有以下不佳表现:不能吃苦;不能脚踏实地自觉主动;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畅;不能持续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敬业精神缺乏;诚信、团队、积极、创新等意识、品质表现不佳。下面进行简要归纳:

(一)大学生基础职业素养问题表现

1.目标不明确,规划能力不强。

在对毕业生进行调查时,有占比近半的学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还不够,缺乏对未来的思考。现阶段,培养的毕业生存在职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职业目标过于模糊的问题。这使得大学生难以结合专业优势与自身特点,来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

2.心浮气躁,工匠精神匮乏。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钻研技能、精益求精、敬业担当的职业精神。但目前,部分学生已被电子设备深深吸引、不能自拔,坐不住、心不安已成常态,心浮气躁致其所做、所思浮于表面,不够深刻,无法担当、无力钻研。

3.价值判断能力不强,职业技能薄弱。

由于学生本身价值标准尚未形成和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与参与不够,所以学生未养成勤学乐学勤思、理性选择的习惯。在现代信息社会,面对便捷的互联网,学生对信息的认识和处理能力较低,信息道德和安全等必要信息素养缺失,导致学生在职场活动中信息判断、分析和处理能力较低。此外,大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技能养成过程中主动性不强,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较弱,学生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4.动手能力不强,职场适应较弱。

当下,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材教辅书籍,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分离,内容知识大多覆盖在一般职业教育上,缺乏行业、专业针对性,无法体现岗位特性,且内容多偏重理论,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此一来,造成职业素养的培育与现实社会很大程度的脱节,致使学生在(就业)工作中,实操能力不强,适应能力弱化。

5.责任感不强,就业稳定性差。

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职业意识薄弱的现象,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多是将求职中心放置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福利报酬这两个方面,吃苦精神不足,并不愿意在工作中进行积极地学习,没有建立起“专业”与“职业”的密切联系。有的学生表现出职业的坚守力不够,或者是被动地参与工作。一旦遇到挫折或坎坷就想着换工作,责任感不强、忠诚度不够,就业稳定性差。

(二)大学生基础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概括

1.重视程度不一,支持力度不足。

职业素养培养有关的政策、制度不够健全。此外,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校对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视不够。当然,中央及地方出台了部分关于职业素养培养的政策、意见及指导,但是,各个高校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同,执行力度差距较大。在高校的理解与认识上出现的不同,使得工作的开展深度与广度不一致,进而,使得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基础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设置比例较低,甚至仅推线上教育形式等。

2.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有待重构或优化。

传统的高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凡学生能就业即完成任务,不跟踪不重视学生、企业反馈,也不完善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流水线”式作业培养的模式老旧,不能满足培育新时代的人才诉求。由于培养体系的建设方面没有完善化,存在错位的现象,这就必然影响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最终效果。培养内容设置没与实际的需求紧密结合,学科知识以及岗位任务没有深度融合,培养体系结构上存在失衡的問题。这些层面的不足都会影响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具体表现在:没有明确的职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法单调;缺乏互动与体验。

3.师资不足,培养的软硬件投入不够。

目前,一些高校的师资不足,对口的专业教师数量贫乏,而且,高校老师非双师型人数占比较多,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上言传身教的能力有限,使得实践教学不够深刻、流于形式。高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硬件受到成本和使用时效的限制,使得对学生的培养不全面、不能紧跟社会的需要;设备的软件不及时更新,使得学生学与用脱节。

4.考核机制、评价体系欠缺。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与考核,对掌握实际培养质量与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但是,目前的考核及评价更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其他阶段基本不加考虑。此外,评价更多是定性的,连续性不佳,无法进行系列地比较与细致地分析;在考核、评价时更多地关注各课程老师的评价,其他主体的评价权重几乎未加以体现。

四、基于基础职业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的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大环境。要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就需要具有知识型、技能型及创新型的人才强势补充到建设国家、发展经济的各个行业中去,这比以往来得更迫切。对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及接续性而言,人才的支撑及“补给”尤为重要。这些压力一大部分都转嫁给了教育。为了完成新时代党和社会的要求,各个院校都需要行动起来:不断创新培养方式、方法,坚定不移地提升大学生的基础职业素养,锻炼其职业生存能力,培育出符合国家和社会诉求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人才。下面是从政府、社会、学校、学生等角度及职业素养培养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多层面共同发力

1.政府层面。

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导向。对现阶段发展高校教育,特别是在培养大学生基础职业素养方面,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确保有知识、有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2.社会和企业层面。

社会及企业要适度地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建设、培养过程中去,对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给予支持和监督。积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学校开展各类型的合作,如“学徒制”“1+X”认证制度等。这对企业和学校而言,能有效构筑双赢的局面;对于社会而言,也是有效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尝试和动力源。

3.学校层面。

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晰基础职业素养的价值与定位。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科研攻关工作。着力打造符合新时代诉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的模式及途径。建立健全评价考核体系及方案,使之符合学校教育及企业的人才需求。关注企业的用工需求,与之签署项目合作,并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

(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1.职业生涯规划,规划职业未来。

学生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系统地规划,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等几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的特点,考虑当下主客观条件,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付出努力。

2.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鼓励参与“考证”。

现在的大学生主体是“95后”“00后”,在学习力、自制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虽然不同学校学生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大多表现出很难进行自我约束、管理与提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管理与引导,提前为就业储能,夯实其自身基础职业素养。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具“目标性”,在将来更具有竞争力,可以鼓励学生多实践,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并考取行业认可的资质证书。在学习与“考证”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及坚实自我的职业素养。

(三)基础职业素养培养工作重要抓手

1.完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职业素养教育的体系需从培养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设计或优化,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在培养体系中,需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相关课时。考虑到培养工作的阶段性及进阶性,针对不同年级需“量身定制”,使得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层层推进,渐渐深入,促成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重视师资及教授环节。

实施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重点是学生,关键是一线教师。但是,在开展职业素养培育工作过程中,出现了专业师资不足的现象。所以,需要引进大量硕士、博士等高素质人才,也可以从企业引入职业素养较高的资源。同时,需将专业师资进行培训、去企业考察、挂职等,提高该群体的职业素养教育水平,保持其“战斗力”。

为保证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质量,需要教师有能力开展各项工作。同时,需要教师有师德有师风,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有科研能力,有教育教学方法。在教授及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大学生各阶段的职业素养表现。使学生能在课上课下积极思考、行动,理论与实践并行发展,从而锻炼并培养出“能吃苦、能务实主动、能管理时间、能有效沟通、能持续学习,有敬业精神、有诚信品质、有团队意识、有积极心态、有创新意识”的时代新人。

3.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与评价应该涉及学生入学前、求学中、毕业后三个阶段,包含学生、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系部、高校、企业等主体对学生的过程性、阶段性的考核与评价内容。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其各个阶段的发展与变化,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结合不同主体对考评对象的评价及意见,整理并加以归纳、分析、考评学生的基础职业素养。为了客观公正,需对考核与评价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与检查;为了公平起见,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及反馈渠道,允许合理的质疑与答疑申请、申辩等。此外,在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时,关键的工作是将相应的指标量化,统计好相关数据并加以分析。

五、总结

简言之,基础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是新时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复兴“中国梦”的强有力支撑。但是,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的是各方力量全方位的各阶段思考,共同努力,协同“作战”。上至国家政策的法律、规章,下到一节课里的具体一个环节(细节)。同时,需要从培养模式、内容等方面,全方位考量并加以设计。教育的各个阶段都需一以贯之地重视培养学生的“三观”和职业态度,同时,把职业素养培养的各项工作融入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体系等各个范畴中去,促成人才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稳步实现。

参考文献:

[1]虞希铅.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其培育路径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35(03):55-59.

[2]梁贝妮.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J].林区教学,2019(10):39-41.

[3]闫永霞.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3):230-231.

[4]付蕾.从职业能力的培养到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为例[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6(01):16-19.

[5]胡楠,李春赫,薛媛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建构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7,31(10):56-57.

[6]陈刚.核心素养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养成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3):94-95.

[7]牛影影.論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当代教研论丛,2020(02):17.

(作者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①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新时代下“5能+5有”基础职业素养培养研究》(18YB415)。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大学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我爱的职业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