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你家鞋店在哪个阶段?
2020-10-30龙翔
龙翔
后疫情时代,一些品牌业绩逐步恢复,虽然没有出现“报复性消费”,但业绩环比持续在增长。尤其是一些有较强品牌力、商品力的品牌,随着国内疫情的进一步好转,消费信心增长,业绩完全恢复也是大概率事件。
这次疫情,倒逼大部分零售企业高度重视自身的数字化建设。
在非常时期,多数零售企业迅速构建了小程序微商城能力、直播带货能力、分销能力、社群运营能力、线上内容输出能力(如短视频、文案等),及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线上线下新零售能力,把以前可能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做到的事情,因为疫情缘故,快速地得以完成。
到目前为止,数字化能力的建设已成为国内零售企业标配,且逐步在企业内部深入。
我相信,一开始大部分零售企业都是在摸索,处于一个无序、粗放,没有明确负责人,没有有效方法论的阶段。经过这三个月的建设和积累迭代,局面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并慢慢纳入到了企业日常运营节奏中,成为了一种常态在推进。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
数字化的本质是连接外部的能力,如连接下游消费者、上游供应商,把上下游通过数字化都连接到一个系统内。
在这样的一个系统里,信息透明,速度加快,边界消失,倒逼企业在很多方面做出改变。这是和以往我们所熟悉的信息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关注的重点是内部的流程改善,效率提升,借助IT系统(典型的有ERP系统、OA系统),把线下的业务迁移到线上,在系统里进行业务过程沉淀与留痕,转变为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业务和管理的问题,再予以解决。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让企业具备了直接连接客户和消费者的能力。在这个时期,数字化的价值核心是连接企业内部和外部,加快企业获取客户信息、产品反馈、营销渠道的能力。
数字化的核心方法是用户旅程,以用户为导向,从过往的以商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用户来组织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和营销活动,提供给到用户的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场景,一个解决方案。成交完毕不是结束,而是用户旅程的开始,强调的是用户留存、用户复购、用户裂变、用户经营。
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基础,而数字化“连接”的关键属性,让企业更快地连接到更多的客户,触达更多的消费者,对接更多的供应商,从一个企业变成一个平台乃至一个生态,从而能够更大规模地组织生产。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
信息化让企业的内部数据得以建立和完善,数字化让企业连接外部数据。无论信息化还是数字化都累积了大量的数据,数据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进行串联和融合,就是一堆无用的垃圾,尤其是企业有新零售后,线上线下数据更需要整合。
数据中台应运而生,它把这些数据串联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数据算法,把数据里的规则挖掘出来,再用数据驱动业务,构建数据和业务的一体化闭环。
现在数据中台的火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希望从数据中心实时获得更加智能的洞见,更加精准的决策指引,用数据去驱动业务。
这个时候,智能化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智能化的价值定位是让业务系统更加的智慧。
比如,原来的零售门店的补货,是店长根据自己的经验,辅助以数据仓库系统的报表,来制定一个补货策略,然后给系统下指令,完成补货,这是典型的人驱动业务的场景。
智能化的补货过程,完全没有店长的参与,系统直接根据本店历史销量、全局的单品销量、市场的宏观情况,在考虑产品推广策略,结合财务情况,自动就会给后端实时提出补货需求。在这个时候,店长这个角色已经被取代了,只需要有人把货品根据陈列设计摆到对应的货架即可。
智能化是信息化和数字化积累下的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走向智能业务的基础。
智能化的代表有智能配补调,从更大的层面来看,比如红领的工业化定制系统也属于智能化的应用。而如何做到智能化,如何能够让企业做到智能化生产,从市场直接驱动研发、设计生产,这一切都依赖于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现在这么火的数据中台就承载着这样的愿景。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异同
与信息化“连接”的本质不同的是,智能化系统的核心工作方法是机器学习。
信息化和数字化相同的工作方法是设计流程,调研用户旅程,然后BA(业务分析师)根据这些流程,拆解用户故事,最终开发成系统应用。
而智能化系统的核心工作方法不是这样,智能化系统产出的是模型,利用机器学习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从数据中获取洞见,然后驱动应用软件执行相应的行为。
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总结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区别。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和趋势,那就是“打破边界,全局优化”。
信息化的边界很明显,大边界是企业外部和内部,营销和运营管理。比如,时尚鞋服行业内部的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分销DRP系统、财务系统、WMS系统(仓储管理系统)、PLM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数字化希望把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连接起来,把企业的业务、管理和技术连接起来,但数字化依然解决不了全局优化的问题。这是因为企业内部还是有组织结构的划分,各个业务部门有自己的定位和不同的绩效指标。
只要业务有不同的指标,那么就无法做到全局优化。这也就是我在行业里一直在讲,“业务流程是有屁股的”而如何打破这个边界,做到全局优化呢?
‘数据是没有屁股的”,数据的关联性决定了不融合就没有价值,数据的关联性决定了你无法将数据割裂。
智能化要消灭的就是组织结构、部门墙,让业务决策站在全局优化的角度,数据驱动,而不是人员驱动。
智能化如何推动企业全局优化?
站在全局优化的视角来看企业经营管理、业务运营,数据智能化在很多方面可以推动企业做出全局优化的改变。
站在业务运营视角来看,有三个典型的基于数据的全局优化场景。
1、全渠道的商品运营
商品不再区分线上线下,而是基于库存共享,哪个渠道销售得好,商品资源就分配得越多;也不再区分代理和自营,在智能化的助力下,总部统一管控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最终实现全国货品一盘棋。在智能化机器学习的强大纠错能力下,这种运营的效率也会不断迭代和提升。
2、全渠道的会员运营
企业提供给到會员统一、无差异服务的方式,会员能随时随地随心地享受到企业的服务、提供的产品。在总部后台,可以全域全链路地看到会员的数据。
今后和一些外部企业数据平台打通,基于统一ID,纳入更多外部会员的行为数据,会员画像会越来越清晰和丰富,对会员的洞察会越来越深刻,由此会推动企业的会员运营更加精准,企业会员经营变现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3、全渠道的推广/内容运营
企业所有的图片和内容都可以通过统一的后台一键分发,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内容和渠道、产品的匹配性。
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服务器上云,是计算存储网络的基础设施全局优化的方式;共享服务中心,是企业的运营服务全局优化的方式;数据中台,是将企业的数据进行统一规划整理、加工利用的全局优化的方式。
当下及未来的企业,要想提高在市场的竞争力,和面对不确定性的快速反应能力,就必须要站在企业全局优化的视角,基于智能化来推动企业的数据深层次地应用起来,摆脱过往以人为主的决策方式,打破企业内部部门墙和组织架构的约束,让数据在企业内部流淌起来,推进数据驱动决策和运营的转型,让企业可以走得更安全、更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