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乡土树种黧蒴栲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
2020-10-30张凌宏向红艳唐娟李江
张凌宏 向红艳 唐娟 李江
[摘 要] 本文在对湖南省怀化市乡土树种——黧蒴栲生物学特性和林木长发育规律进行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树种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和总结黧蒴栲引种栽培管理的一整套技术措施,旨在为该树种大面积营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黧蒴栲;乡土树种;引种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6-81-2
黧蒴栲[Castanopsis fissa(champ. ex Benth)Rehd. et wils],为壳斗科栲属常绿乔木,常为次生林的先锋树种之一,在我国南方各地广泛分布,多散生或呈小片纯林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也有部分地区分布于海拔1 000 m以上[1]。黧蒴栲在湖南省怀化全市均有分布,是怀化市的一种优良乡土树种。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于1985年开始实施,当年11月于天然林中采种进行育苗试验,1986—1988年连续3 a采种进行育苗试验;1987年春季进行栽培试验,共造林5.3 hm2。苗期和造林后对林木进行连续跟踪观测,并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促进苗木和人工林生长。同时,对项目资料数据进行整理、研究和分析,并进行补充调查,根据试验结果并参考野生林分调查资料,以实用和便于推广应用为原则,归纳和总结从采种育苗到造林及抚育管理直至采伐的全套技术措施。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供試种子采自怀化市通道县木脚乡溪上村黧蒴栲天然林,1985年11月采种20.5 kg,1986—1988年连续3 a采种180.0 kg。试验地位于怀化市鹤城区城北近郊怀化市林科所境内,地理位置东经109°53′~109°57′北纬27°34′~27°36′,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3.4~17.0 ℃,日照时间1 400 h,无霜期292 d,年降水量1 300~1 700 mm,相对湿度82%。该地区自然环境适宜多种林木生长。
2.1.1 育苗试验地。育苗试验地位于林科所倒冲湾苗圃地,海拔324 m,土地为板页岩发育的山地红黄壤,肥力中等,排水良好,坡向东南,地势开阔,阳光充足。
2.1.2 栽培试验地。试验地面积5.3 hm2,分为2块。一块位于林科所祠堂坳,西北坡向,坡度17°~22°,面积1.7 hm2,成土母岩为紫色砂岩,海拔360~400 m,土壤疏松,土层厚23~70 cm,肥力一般,个别地段土层瘠薄;另一块位于倒冲湾,东南坡向,坡度10°~20°,面积3.6 hm2,成土母岩为板页岩,海拔330~380 m,土海疏松,土层厚50~90 cm,肥力中等。两块试验地试验前均为灌丛地,分布有白栎、麻栎、胡枝子、白桎木、映山红及白芒等。栽培试验于1987年春开始,其中祠堂坳试验地于1987年春造林,倒冲湾试验地于1988年春造林。
2.2 试验方法
2.2.1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观察。通过在黧蒴栲人工林中设立固定样地,同时结合天然林调查,观察和测定该树种的形态特征、经济性状、生长量等,掌握该树种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为研究和制订人工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2.2 苗木繁育技术。通过对黧蒴栲采种、种子贮藏、播种时间、播种方法、播种量及苗期管理等技术要素的研究,掌握该树种的苗木生长规律和繁育技术要点,为人工栽培打好种苗基础。
2.2.3 栽培技术措施。根据黧蒴栲生长发育规律,研究和制订适宜的培育管理措施,包括造林地立地条件选栏、栽植密度、林分抚育培管、病虫害防治以及成林采伐期的购定等,从而促进人工林速生丰产。
3 结果及分析
3.1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观察
3.1.1 黧蒴栲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通过对人工林及天然林的调查和观察,黧蒴栲具备下述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常绿大乔木,天然林木最高可达近40 m,胸径近70 cm,树干通直,树皮厚3~5 mm,暗灰色,纵裂,幼枝具棱,被脱落性红褐色粉状鳞片。叶互生,薄革质,长椭圆形至倒披针状长椭圆形,长7~46 cm,一般24 cm左右,宽4~17 cm,一般宽12 cm左右,先端短尖或园钝,基部楔形,叶缘具钝锯或波状齿,无毛,下面被红褐色鳞片,侧脉8~22对,叶柄长1.5~3 cm。雄花序直立,单性,雌花1朵生于总苞内。壳斗卵球形,全包坚果或包坚果2/3,不规则开裂,外被褐色鳞片,苞片瘤状,坚果单生,圆锥形。花期5月,果11月上中旬成熟,千粒重1 200~1 300 g,1 kg种子770~830粒。人工林培育10 a左右开始结果,12 a进入盛果期。阳性树种,喜光不耐阴,在郁闭度不大的萌生林中生长旺盛,天然下种更新良好;在密生的复层林中生长缓慢,长势差;喜湿热气候,耐寒性较强,较耐水湿;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抗风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坡度陡峻土壤瘠薄地及紫色土上也能生长良好。
3.1.2 黧蒴栲幼苗生长特点。试验表明,黧蒴栲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4个特点:第一,播种后发芽较迟,从播种到开始发芽出土要50 d左右;第二,发芽不整齐,从开始发芽到发芽终止时间可延续60 d左右;第三,苗木生长以6—7月和9月为速生期,其中6月和9月为生长最快时期;第四,幼苗分化现象严重,一年生苗高15~70 cm不等,苗高平均值约40 cm,平均地径粗0.53 cm左右。
3.2 造林技术
3.2.1 采种及种子贮藏。每年11月上中旬当坚果种皮带红褐色时即可采集。贮藏前先将种子置于60~65 ℃的温水中浸泡一两个小时(浸泡过程中不必保温),去掉空粒和不饱满的种子,浸死害虫,再摊于通风处晾干表皮水分。贮藏方法以室内湿沙混藏效果好且简便易行,需要注意的是,黧蒴栲种子不宜干藏,干藏种子不能发芽。
3.2.2 育苗。黧蒴栲幼苗喜湿耐阴,宜选择交通方便、较为庇荫、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及排水良好的地块建立苗圃。播种前用湿沙贮藏催芽,以春播为主,早春2月即可下种,最迟不超过3月底,点播和条播均可,每667 m2播种量40 kg左右。播后覆细土,圃面再盖一层薄草(以不见泥土为度)。苗期管理主要内容是防止鼠害、除杂草、施肥、抗旱等。
3.2.3 造林栽植。①造林地选择。黧蒴栲适应性强,耐瘠薄,在酸性、微酸性、中性土壤和紫色土上均能生长,但以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H值5.5~7.5,土层厚度50 m以上,坡度25°以下的造林地最为合适。黧蒴栲因枝叶浓密、叶片大、枝干脆嫩等,易产生雪压危害,应尽量避免在海拔800 m以上山地或冬季迎风坡面造林。②整地。宜采用带状整地,即根据造林株行距开挖1.0~1.5 m宽的等高环山栽植带,带内全垦,清除杂草、根蔸、石块等杂物,再定点挖0.5 m×0.5 m×0.5 m的栽植穴,将带内表层肥土填入穴内,如有条件施放有机肥或磷肥效果更好。栽植带之间保留1 m以上的生土带作水土保持隔离带,并清除杂灌。造林第2年后,根据林木生长情况逐步垦挖隔离带。如此可大幅度减轻因一次性全垦整地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③栽植。以庭院和城镇绿化美化为目的的园林造林,要求冠幅大而不求干形通直,采用4 m×4 m的株行距为宜,且不需早期密植;以绿化土层瘠薄荒山为目的的造林,力求尽快覆盖裸地,因此需加密栽植,以2 m×2 m的株行距为宜。造林宜选用苗高40 cm、地径0.5 cm以上的两年生经过移栽的粗壮苗木。起苗时应将叶片全部摘除,栽植时间1—3月均可,最好选择阴天、雨后初晴或毛毛雨天气植苗。栽植时做到“穴大根舒、深栽压实、苗木端正”栽植时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原则。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根系舒展,不窝根,苗正,深浅适当,不积水。
3.2.4 幼林抚育。①松土除草。造林后前3 a每年要进行2次松土除草,第1次在5—6月杂草生长旺盛时进行,用锄深挖约15 cm,将杂草埋入土中;第2次在10月杂草尚未结籽时进行,锄挖10 cm浅抚。为节省劳力和生产成本,可采用栽植穴内及树冠周边松土除草,其余林地结合刀砍除草。如造林时采用隔离带整地,则应在当年冬季或第2年冬季一次或分次将隔离带垦挖,清除杂灌根蔸和石块等杂物,为林木扩大生长打好基础。②幼林刀抚。造林3 a后林木高度在1.5 m以上,冠幅已开始形成,此时一般杂草不会再对林分生长构成大的威胁,抚育方式可由松土除草为主改为刀抚。刀抚每年一两次,刀抚2次的抚育时间与松土除草抚育时间相同,刀抚第一次抚育时间宜在6—7月,第2次宜在10月。
3.2.5 中成林管理。林分进入中成林阶段后,林地开始郁闭,杂灌很少或基本消失,此时林分管理的重点主要是修枝、除萌、抚育性间伐等工作,应根据林地条件和树木长势及郁闭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
3.2.6 补植。由于不良自然条件、树种自身原因或其他破坏因素,常常有林木出现缺株现象,此时需及时进行补植,补植工作应在当年或第2年春季进行。补植苗木的年龄应与补植林分的年龄相同,用移栽苗,并按照原来的造林密度、株行距进行补植。
3.2.7 病虫害防治。据多年观察,黧蒴栲对病虫害有很强的抵抗力,病虫害较少出现,即使发生往往也难以构成大面积危害。目前,已发现的主要虫害有3种,即白蚁、栗实象甲和天牛等,可根据虫害发生发生情况针对性采取措施。
3.2.8 林木其他保护措施。主要做好防火、防鸟兽害、防雪压、冰冻、霜害及防人畜破坏等工作。
4 结语
黧蒴栲是一种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具有速生丰产、适应性强、抗病虫害、木材用途广泛、树冠常绿和树形美观等特点。其既是培育闊叶树丰产商品林的理想树种,又是用于造林难成活地特别是紫色土的绿化以及城镇园林的优选树木。本项目研究成果为黧蒴栲的广泛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南方林业生产结构调整增添了优良种源。
参考文献
[1]刘克旺.通道侗族自治县珍贵树种[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