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研究
2020-10-30陈迎春
陈迎春
[摘 要] 本文立足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构建起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其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预测,并提出推动两者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
[中图分类号] F320.1;F299.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6-48-3
1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效缓解了农村人口多、土地少的压力,为农业大规模、工业化、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带动了农业及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条件,长期以来为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不断满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日益多样化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农民收入的提高进一步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开辟了市场空间。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滞后性日益突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导致一系列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近年来,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多,但大多局限于对其内涵、特征和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即使在定量分析的情况下,大多数研究仅仅简单研究了农业现代化或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的影响。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缺乏。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程度,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的时间序列特征和区域差异特征,明确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演变情况和薄弱环节。
在物理学中,耦合被用来描述复杂开放系统中的许多子系统通过自身和外部作用相互作用的现象,协同是指各子系统之间协调或同步的整体效应和集体效应,耦合协调程度恰恰是衡量各子系统之间协调程度的一个尺度。根据这一定义,本文将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高度开放、复杂和不确定的大系统中的2个子系统,如果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则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良性耦合和互动关系;如果其相互制约、相互摩擦、相互竞争,表现出“1+1<2”的协同效应,则表明其相互脱节,难以形成发展的合力,存在恶性耦合的互动关系。
2 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在合法、自愿的情况下重新劃分土地资源,改变农村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农村生产经营体系,尽可能处理好农业和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充分对当地的粮食安全进行保障,发挥农业的其他经济和社会功能,如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探索不同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产业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1]。
近年来,山东省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均生产总值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整体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发展与当地经济难以实现协调发展等问题。
3 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3.1 指标选取
由于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所以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更为科学地构建评价体系,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即综合性、动态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原则是指农业现代化和新城市化是两个系统,有几个层次或相对独立级别,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考虑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要区分两个系统的性质。动态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现状,又能充分反映两者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和各自的发展特点。科学性原则是指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态度构建指标体系,在客观、科学的标准基础上选择指标。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城市化评价指标的选择过程中,会出现指标不能量化、指标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因此不仅要确保指标选择的完整性,而且要选取一些清晰、有代表性、能准确量化的数据,保证有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2]。
最终根据上述原则构建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入水平、产出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其中,投入水平反映农业发展得到的社会各界支持力度的大小,包括耕地有效灌溉率、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产出水平是指农业活动获得的实际经济效益,其中包含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业产出增长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社会发展水平是指农业发展为农村人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生活环境带来的改变,主要包括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林水事务支出所占比重。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
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同样分为4个部分:人口发展水平、经济城镇化水平、社会城镇化水平和生态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程度的基础衡量标准之一就是当地城市居民人数。经济城镇化水平主要反映在人均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3]。社会城镇化水平反映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程度和公共服务质量,如图书馆、车站等公共服务场所的建设水平。生态城镇化水平主要体现在城市绿地面积变化、城市扩张建设规划合理性等。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3.2 模型构建
充分获取当地的相关信息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并且通过熵权法对不同指标的权重进行较为客观的确定,最后进行模型的构建。
通过计算得出,在起初几年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落后,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农业现代化并没有与城镇化一样呈现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今后,增加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3.4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关性分析
在此模型基础上,对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较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提升可以推动城镇化发展,而城镇经济状况和生态状况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3.5 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预测
本文采用RBF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预测,使用MATLAB软件构建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合适的神经元节点个数,能实现对两者协调耦合程度的预测,最终得出未来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未来两者的耦合协调程度仍呈现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山东省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两化建设力度,实现两化均衡、协调、快速发展。
4 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今后为推进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推动农业结构深化改革,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借助科技援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耕地质量;其次,重点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中型企业,优化城镇产业结构,激活区域经济发展活力[4];最后,必须适度平衡城乡公共资金,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城镇职工安置制度,解决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人口流离失所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宁.贵州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11):242-245.
[2]邱书钦.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5(10):2542-2546.
[3]丁生喜,王晓鹏.柴达木盆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度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6(3):503-506.
[4]赵颖文,吕火明,刘宗敏.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测评与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