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S”管理与工匠精神在一体化教学中有机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2020-10-30郭巍
郭巍
摘 要: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制造业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也是实现就业并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條件。本文介绍了哈尔滨技师学院(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在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融入“7S”管理理念和工匠精神,对接企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7S”管理;工匠精神;一体化教学;职业素养
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一体化课程,是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装配、维修、精度检测与调试等方面的能力有关键作用。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企业对就业学生也不满意。“7S”管理是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制度,而工匠精神又是企业员工必须具有的职业精神。“7S”管理是制度层面的,工匠精神是个体意识层面的。“7S”管理理念和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路径,适应高端制造企业需求的有力抓手。把两者有机融入一体化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适应高端制造业企业的迫切需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就谈一下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一体化课程面临的问题以及“7S”管理理念与工匠精神在教学中有机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一、面临问题
(一)组织纪律方面
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自己约束也不够。迟到早退,课间打闹,上课睡觉、玩手机、不着工装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理论学习方面
学生不认真听讲,不能按照教学要求仔细研究装配图样和工艺。对装调任务的典型结构、工作原理、具体技术要求都不清楚。
(三)实践操作方面
学生们对拆卸很感兴趣,很愿意拆机床,但是操作起来毛手毛脚,一会儿就把部件拆得七零八落。对于结构、原理、技术要求一无所知,其结果是零件拆了一大堆,等到要装调时,才发现不知道怎样装,有什么技术要求。学生不能正确规范使用工量具。在拆装过程中出现暴力拆卸问题,造成零件丢失、零件或工具损坏。工量具和零件随意摆放,操作无序,现场混乱。机床即使勉强装配上了往往也达不到精度要求,无法满足功能需求。
(四)课堂管理方面
由于学生处于无序工作状态,问题频出,教师疲于应付各种问题,顾此失彼,课堂纪律不好,教学效果也达不到预期。
(五)安全方面
由于无序不规范操作,有时也会出现零件或工具掉落砸伤、学生操作不小心划伤手的情况出现。
二、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结合对“7S”管理理念和工匠精神的深入学习,笔者探索尝试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提高组织纪律性
上课前和下课后都组织学生排列站队。课前排列站队有四个目的。一是检查出勤。要求学生按照分组名单排列站队,每个人的位置固定,不允许窜位置,便于老师及时掌握没出勤的学生。二是整理工装,提高安全意识。三是促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四是明确装调任务。课后排列站队的目的:一是检查学生是否有逃课的;二是指出存在问题,持续改进;三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点评;四是严格控制学生的活动范围,只允许其在自己学习区或操作区活动。
(二)落实责任
所有的设备、工作台、工具箱、桌、凳都有编号,标记各种安置摆放区,按照实训室位置图中指定位置摆放。所用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不允许随意摆放,现场井井有条。学生使用设备工量具要填写《设备工量具使用记录单》(见表1)。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责任落实到人,出现问题总能找到责任人。
(三)转变理念
一是教师转变教学模式,由原先老师教、学生学,变成老师提供学习资料和学习平台,制定相应规则和流程,巡视指导并实时监督学生学习。
二是学生的转变。让学生知道拆和装不是目的,而是要在拆装的过程中了解结构,知道原理,掌握技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工匠精神,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完成类似工作,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学生实践操作前能力评价机制
学生操作前必须分析装配图,了解部件功能,明确装配关系,掌握装调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填写《实践操作能力评价表》,内容涵盖零件名称、规格、数量、所使用工量具、装调技术要求等。只有在学生具备了相应的理论技术基础时,才允许其进行机床的实际拆装实践。
(五)规范操作
一是规范操作细节。要求每操作一步,都进行拍照、记录拆装过程,并填写《机械装调工艺卡片》(见表2)。内容包括:序号、装调步骤、零件名称、数量、规格、零件编号、使用工具等。二是要求工具使用完及时放回指定位置,拆装的零件按类别摆放在托盘中。三是工具或零件落地、耗材浪费等要进行扣分。四是要求学生操作完成后,整理工作台面,工量具、零件等要在指定位置摆放,工作环境要及时清洁。五是每个任务只给一次评分机会,督促学生必须认真完成任务,在检查无误后,才能举手示意请教师检测打分。
(六)引入监督检查
将2~3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每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工作班组,分别设为A小组和B小组。在操作时,同一个工作班组中A小组先进行部件拆卸,B小组进行装调。然后B小组进行部件拆卸,A小组进行装调。这样两个小组既有协作又有竞争,同时起到互相监督检查作用,监督检查对方小组工量具、零件摆放是否规范,零件是否有损坏或丢失,装调部件是否满足要求。这样既替代以前教师的一部分工作,又促进了对方小组学生确保完成任务的质量。学生看到别人的不足能够警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逐渐养成严谨、规范的良好操作习惯。
三、效果
通过以上的措施,用“7S”管理理念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用工匠精神培养了学生认真做事的态度、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学生遵守纪律的观念增强了,迟到早退现象持续减少,课堂纪律明显好转。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学生不再被动,而是主动地做,参与性增强,主动性提高。分组协作与监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监督意识。根据企业的反馈,学生岗位意识比较强,适应“7S”管理要求,具有工匠精神意识,职业素养较高,得到社会和企业认可。
四、反思
一是今后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效率。二是知识和技能随时间不断更新和升级,所以要培养学生持续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三是教学设备并不适宜反复进行拆卸,会出现螺纹孔损坏、轴承失效等情况,所以需要开发专用教学设备。四是在任务考核中除了考核装调质量外,今后还要考核装调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丽君.“7S”管理在职业院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实践及效应[J].职业技术教育,2017(20).
[2]王彦梅,李佳民.工匠精神培育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融合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9(12).
[作者单位:哈尔滨技师学院(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