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雄州彝族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2020-10-30苏仕林周楠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6期

苏仕林 周楠

摘要:为了解楚雄地区常见传统医药知识和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传承本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知识文化和开发利用、保护药用植物资源,通过走访记录、实地勘察、文献搜索等方法对楚雄州彝族民间传统医药知识和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记录、整理,该文总结了民族民间医药传统文化、药用植物功效、药用植物种类和民族植物学知识,讨论了楚雄州药用植物的发展,指出了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楚雄地区;传统医药知识;药用植物资源;民族植物学

中图分类号 TS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 (2020) 16-0045-05

彝族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利用彝药医治动物疾病。《彝族献药经》中记载,彝族人善用动物脏器、肉、骨、血、脂等医治疾病[1]。云南彝族自治州具有多种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从太和江河谷到轿子山顶,蕴藏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其中多种药用植物在彝医药典中均有记载。随着当地对药用植物的大规模开采和不合理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开始出现濒危状况,主要表现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枯竭、药材品质下降、道地药材数量减少等,因此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笔者通过走访记录、实地勘察、文献搜索等方法对楚雄州彝族民间传统医药知识和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记录、整理,挖掘出丰富的民族民间医药传统文化、药用植物功效、药用植物种类和民族植物學知识,为楚雄地区民族植物学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推动楚雄地区民族民间药用植物的保护。

1 资料与方法

1.1 地理位置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高原内腹,道路内展外通,立体地形和立体气候优越,“三山鼎立,二水环流”、“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楚雄地区地形的主要特征[1]。

1.2 气候条件 楚雄州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天气多变[1]。全州冬夏日短,春秋日长;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

1.3 自然资源 楚雄州森林综合覆盖率60.69%,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已有10万多种记录在册,主要为中草药、野生食用菌、矿物药等。

1.4 调查方法

1.4.1 文献调查法 查阅楚雄州图书馆数据库和彝族特色文献,如《楚雄彝州本草》、《彝药志》、《云南天然药物图鉴》;搜寻民间相关古籍名著,如《滇南本草》,整理彝族药用植物的历史、文化和配方,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了解楚雄州彝族药用植物的特点和疗效[7]。

1.4.2 实地调查法 在双柏、姚安、南华、禄丰4县开展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拜访当地彝医,采集当地药用植物制作标本并拍照记录药用植物的当地名、采集方法和时间、制备方法、使用部位、使用方法、用途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用植物资源 调查结果显示,彝族常用药用植物有34科55种。其中,芸香科2种、五加科1种、蔷薇科4种、石竹科1种、百合科3种、菊科5种、秋海棠科1种、伞形科3种、葡萄科2种、景天科1种、卫矛科1种、透骨草科1种、茜草科3种、瑞香科1种、藜科1种、龙胆科1种、豆科3种、蓼科1种、兰科2种、石松科1种、毛莨科2种、荨麻科1种、萝摩科1种、远志科1种、杨柳科1种、锦葵科1种、大戟科1种、茄科2种、壳斗科1种、唇形科1种、胡椒科1种、三白草科1种、杜鹃花科1种、浮萍科1种。采用民族植物学编目大纲形式对当地彝族常用药用植物分类整理(见表1 )。

2.2 药用植物的分类 《神农本草经》把药物按功效分为上、中、下三等[9]。医学上一般按药物性能和药理作用分类,中医学按药物性能分为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理气药等[9],药用植物学按药用植物的亲属关系来分类,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等一般是按药用部位分类,分为全草、叶、果实、花、根、根茎、皮、种子等[9]。

2.2.1 按药用部位分类 (1)根:九里香、万寿竹、红萆蘚(无刺菝葜)、土三七、火草(钩苞大丁草)、奶浆草(还阳参)、乌血藤(三裂蛇葡萄)、五爪金龙(狭叶崖爬藤)、六万藤(昆明山海棠)、红大戟,鸡屎藤(鸡矢藤)、夜关门(马鞍叶羊蹄甲)、土大黄、心慌藤(山木通)、大栓麻(大蝎子草)、古钩藤、鸡根(荷包山桂花)、三分三、波罗栎、岩龙香(灯笼花)。(2)根茎:心慌藤(山木通)、杨柳条。(3)皮:六万藤(昆明山海棠)、土沉香、波罗栎。(4)叶:九里香、夜门关(马鞍叶羊蹄甲)、三分三。(5)花:夜蒿花(山合欢)。(6)全草:三桠苦、七叶莲、小石楠藤(小叶石楠)、火把果(火棘果)、龙牙草、刺茶(黄果悬钩子)、小被单草、玉带草(吉祥草)、土三七,马蹄草(肾炎草)、白牛胆(羊耳菊)、山海棠(水八角)、川芎菜(旱芹)、天胡荽、杏叶防风(杏叶茴芹)、五爪金龙(狭叶崖爬藤)、瓦花(佛甲草)、爪地龙(透骨草)、牛毛草(松叶耳草)、鸡屎藤(鸡矢藤)、土荆芥、小儿腹痛草、必火丹(马棘)、石仙桃、石楞腿、过江龙(地刷子石松)、利尿药(钝齿铁线莲)、大栓麻(大蝎子草)、芪菜巴巴叶(冬葵)、小桃树(云南土沉香)、刺天茄、白毛夏枯草(紫背金盘)、爬岩香(石南藤)、鱼腥草(蕺菜)、浮萍。

2.2.2 按药效分类 (1)清热药:主要有火把果,瓦花,鸡屎藤等,有些性温、味甘、酸而涩,有些性凉,味甘、辛,有些辛微苦、平等;主要适用于收敛止泻、内无积滞的里热证,消食化积,健脾胃,清热解毒,祛风湿,消疳,止痛解毒,消食导滞等,(2)祛风湿药:主要有石仙桃、石楞腿、爪地龙、六万藤、杏叶防风、川芎菜、玉带草、万寿竹、小被单草、七叶莲、岩龙香、爬岩香、三分三、夜关门、土荆芥、鸡屎藤、三桠苦、九里香、五爪金龙等。此类药物药性温和带凉、味清甘;有性平、味甘,有性平、味淡,有性温、味苦涩、有毒等;主要功效有补脾益气、平气喘、驱邪祛风、强身健体、祛暑消炎、养津去淤等。(3)理气药:又称行气药,代表药用植物有小石楠藤、山海棠、红大戟、土沉香、波罗栎、天胡荽等。此类药物药性有性寒、味苦,有性平、味腥、味苦酸涩,有多辛、苦、气味芳香等;主要功效有活血止痛、调和气血、行气止痛、温中理气、温肾降气、健脾生血、利水消肿及嗳气吞酸、平肝利湿等。(4)利水渗湿药:代表药用植物有小儿腹痛草、白牛胆、刺茶、红萆蘚、马蹄草、利尿药等。此类药物药性有味苦、性寒,有性温、味苦、无毒,有味甘、味苦、性平,有性微寒、味苦,有性平、味淡等;主人膀胱、脾、肾经,主要功效有利尿通淋、行气活血、祛风止痛、通畅小便、利湿消食、泻肝明目、增加尿量、解毒生肌等,药性下行还有下死胎、行滞通乳、湿热痢疾、清热逐痹等作用。(5)止血药:主要有土大黄、龙牙草、白毛夏枯草等。其药性有性苦、味寒,有性微温、微苦、涩,有性寒、味苦甘等;主要功效有止咳化痰、化瘀止血、去腐生肌、解读止痛、清热凉血、消肿,收敛止血、止泻、通便、行瘀、杀虫、解毒等[1]。(6)活血化瘀药:药性性平,味苦涩。主要治疗膀胱积热、偏坠下气、乳结肿痛、出血、消散瘀滞、骨折、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等。这类药多可内服外用,如乌血藤:鲜品或干品10~15g,水煎服或煎水外洗,可治疗痈疽疮疡、无名肿痛;鲜品或干品30~50g,水煎服,外用鲜品捣敷患处,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痛、跌打损伤[1]。(7)化痰止咳平喘药:主要有奶浆草、刺天茄等[1]。此类药物大多药效较强,不可过度使用。其药性多为温和苦辛。主要功效有滋阴止咳、消炎生肌、消炎解毒、镇静止痛、燥湿化痰等。如用奶浆草鲜浆片点于小舌,再用干品5g,用水冲服,可治疗发热、咽痛、小舌红肿;本品10g,开水泡服,可治疗咳嗽、百日咳。(8)安神药:主要有夜蒿花、心慌藤等。主要功效有镇静安神、舒筋活络、止痛、心神解郁等。以夜蒿花为例,本品30g炖肉服,隔日1次,可治疗头晕心悸、失眠消瘦。(9)收涩药:该类药药性性温,味甘。主要功效有止血接骨、消肿下乳、排脓生肌、补气敛汗等。以芪菜巴巴叶为例,本品干根50~100g,炖猪肉食,可治疗子宫脱垂、气虚脱肛、贫血、水肿、月经不调;本品40~50g,水煎服或泡酒服,可治疗自汗、盗汗、头昏失眠;本品40~50g,水煎服,可治疗血尿、血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