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从小“学会”说话
2020-10-30刘律廷
刘律廷
主持人语:
一个人的教养与素质,最直观地体现在说话方式上。有教养的人说话礼貌得体,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没教养的人说话尖酸刻薄,狂妄自大。但如今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说话方式不太注意,甚至把毒舌刻薄当伶牙俐齿,把口无遮拦当童言无忌。
大嗓门闺女,第二次学说话
(陈女士,33岁,服装设计师)
我家丫头外号“小音箱”,声音极具穿透力,但她自己浑然不觉。有时在公众场合,她的大嗓门会招来别人鄙夷的目光,让我觉得特别尴尬,也特别难过。
我读过梁文道的《常识》一书。书中有段话,大意是:是什么让香港人把自己在餐桌上说话的音量降了下来?答案是富有,是文明,是人均接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是修养。修养越高,在讲话时越顾及别人的感受,越会控制说话的音量和语气。
我与家人达成一致意见:要帮助丫头第二次“学说话”——学习何时闭口、何时降低音量,如何顾及听者的感受。
生活中,我教她观察身边人,并学习好的说话方式。
一天中午,空调师傅来安装设备,我示意家里有病人在午休,但那两位师傅仍大声说话。事后我问丫头:“师傅帮我们装好了空调,但是奶奶被吵醒了。你怎么看?”
过了几天,一位外卖小哥来敲门送餐,恰好也是中午。小哥极力压低声音,让丫头喊大人过去签字。随后他轻轻关上门走了,几乎没发出声响。我对丫头说:“这个小哥可能是个大嗓门,所以才故意压低声音,恐怕吵醒午睡的人。”
我引导丫头观察人们讲话的方式,她渐渐明白,人的说话方式会随着场合的变化而变化,人的修养很明显地体现在说话方式上。比如,女儿去高档小区亲戚家玩,发现保洁与物业人员都轻声细语。在西餐厅、音乐厅、美术馆等地方,她很难听到有人高谈阔论。而大排档十分喧闹,食客们推杯换盏,尽情谈笑。
不压抑天性,给她一个尽情言笑的场合。
在买新居时,我们选择了带阁楼的户型。顶楼的阁楼四壁装隔音棉,丫头可以在里面纵情歌唱,释放激情。小朋友们来玩时,她会提前讲好只有阁楼是嬉笑喧哗的地方,要求小伙伴们上阁楼以后才能大声讲话。楼下有常年卧床的奶奶,丫头知道奶奶最怕吵,她不但自己说话很小声,也要求别人说话时压低声音。这让我意识到,孩子的修養与性格无关,与善良有关。
给孩子找到榜样,引导她去观察优雅女士如何说话。
宋庆龄15岁时进入美国一所女子大学读书。在历史课堂上,一位美国学生说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宋庆龄用一贯柔和的语调说:“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不会永远睡下去,总有一天它的吼声将震惊世界。”宋庆龄的说话方式是淑女修养的体现:有理不在声高,语气柔和,思路清晰,充满力量。
单位搞亲子团建活动,我带丫头参加。同桌吃饭的有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领导何女士,还有一位高考落榜的男孩随父亲参加。有个同事跟自家孩子说:“你要向何阿姨学习,当年参加高考,她可是全省文科状元!”那位高考落榜男孩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变得很不自然。何女士留意到了男孩的表情变化,压低声音说:“现在的年轻人综合素质比我们高多了,比如编程吧,现在很多孩子都很拿手……”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到了那位男孩擅长的编程上,缓和了对方的尴尬。之后她又鼓励男孩不要气馁,复读一年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
事后我跟女儿讨论:这位阿姨在职场上受人欢迎,除了综合素质高之外,“会说话”也是一个加分项。她在很多人畅所欲言时仍能察言观色,顾及别人的感受,以合宜的方式及语言圆场,给人台阶下。
刀子嘴,真没什么好炫耀的
(王先生,33岁,电子工程师)
我父母之间的沟通方式我觉得很不好,我爸常被我妈怼得张口结舌。比如我爸说某样东西好,我妈立即会说:“那是骗人的,你也信!”我爸夸奖某人,我妈就反驳:“就你喜欢他!”我常忍不住责怪我妈好怼人,她不以为然:“我刀子嘴豆腐心,以实际行动对你爸好。”
去年暑假,我小姨子来省城参加教师培训。与我们同住的两个月里,她跟我6岁的儿子建立了深厚感情。我儿子说:“小姨,我想去你家。我奶奶和爸爸都是刀子嘴,爱骂人。”我小姨子被逗笑了:“你爸怎么刀子嘴呢?”儿子说:“我被鱼刺卡了,我爸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吃个饭都不让人安生!”
我听了无言以对,因为儿子说的是事实:我的愤怒莫名其妙,对妻子常不耐烦,动不动就“怼”孩子。而我儿子小小年纪,已经得我“真传”,经常粗暴地威胁幼儿园的小朋友。
小姨子培训结束我送她去火车站,临别时她说:“习惯怼人的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一定不强。好好说话这件事,学校不教,人生必修,只能靠父母言传身教。”她建议我用手机录下自己在家里所说的话,分析一下哪些是负面消极、批评指责的,哪些是正常的表达,哪些是鼓励的正面话语。
作为理工男,我善于数据分析。一份话语统计表让我意识到问题很严重,而我毫无察觉。于是我请妻子监督,只要我每天说出10句以上负面的话,就对我进行经济处罚,以此来约束我好好说话。坚持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发生了改变。比如孩子回家晚了,我不再说“你干脆住在外面永远别回来”,改成了“你回来这么晚爸爸很担心你”。在儿子笨手笨脚时,我不再说“眼瞎啊!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而是说“没关系,慢慢来”。
2020年春节,我们回妻子娘家的探亲因疫情而延长了三个月。小姨子家与我岳父母一墙之隔。小姨子的女儿灵灵跟保姆说:“阿姨,你收拾东西时看到我的书了吗?可以帮我找一下吗?”妈妈出门时她会说:“路上小心哦,拜拜!我想吃巧克力,如果你去超市,可以给我买一个吗?谢谢!”我惊讶:这小孩这么会说话,真是招人喜欢!再看我小姨子与她老公,也是这样说话的,常用询问的语气:这样可以吗?好吗?你方便吗?在小姨家待久了,我儿子也变得文质彬彬起来,会说:“灵灵,你帮我把水果拿来好吗?谢谢你哟!”
一个人说话的方式会成为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往往源于家庭,源于父母的沟通方式——父母沟通方式健康,孩子会受益终生;反之,孩子也会形成不健康的沟通方式。一旦语言习惯定型,再矫正就不容易了。因此,应在家里营造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并尽早教孩子“学会”说话。
教孩子好好说话有技巧
(董教授,儿童心理专家)
随着二孩政策实施,多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父母们都希望孩子们在相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尊重,懂得体贴与宽容,能善解人意、有同理心。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示范,教孩子们好好说话呢?
要教孩子多用“我信息”,少用“你信息”。
“你信息”是对事物加以猜测、评价、判断的信息。“我信息”注重表达自己的情绪、经验和感受,不包含对他人的评价。“你信息”容易给对方造成自尊心伤害,引发争论、反抗、对峙。
介入手足之争时,如果父母劈头盖脸责骂:“你是哥哥,就不能让着弟弟?”或者训斥弟弟:“哥哥在学习,你去打扰他是你不对!”这样的“你信息”会让孩子们感到委屈,甚至仇视对方。聪明家长会多用“我信息”,为冲突中的孩子们做示范。比如说:“我听到你们刚刚在争吵。”单纯地描述事实,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听到弟弟哭、你吼叫时,我有些担心,不知道你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样,当弟弟说“哥哥打我,哥哥坏”的时候,家长也要提醒弟弟多用“我信息”,每一句话以“我”为主语。比如:“我来找哥哥玩,他打我的时候我很难过。我不是想一直缠着他……”這种说话方式容易唤起对方的同理心,促进兄弟俩好好说话。
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评判性语言。
儿童容易主观化,心里有情绪时会夸大其词。父母要帮助他们学会客观描述事实。
妈妈在厨房做饭时,听到小女儿在客厅哭,接着传来大女儿拍桌子的声音,小女儿哭声更大了。妈妈克制着,竖起耳朵听动静。接下来。妹妹与姐姐陆续来告状。妈妈温和地看着,用“哦”“嗯”“我听到了”回应。姐妹俩情绪平静后,妈妈用描述性语言把事情复述一遍,不评判、不贴标签、不臆测。妈妈对姐姐说:“你妹妹刚才说,你推了她。你不希望画画的时候被她打扰。妹妹说得对吗?你有没有要补充的?”姐姐会补充妹妹的“罪状”。妈妈再让两个孩子用描述性语言把刚才发生的事情讲述一遍。两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体悟到自己怒气中的所见并非全部真相,并学习换位思考、好好说话。
多用启发式提问,或让兄弟姐妹彼此提问。
鼓励孩子对刚刚发生的事以及造成的结果进行观察、推理和判断,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自主思考、解决冲突的能力,培养责任感,还能营造出更具鼓励性的家庭氛围。比如上文姐妹吵架的案例,妈妈继续问姐姐:“下次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怎么做会更好呢?”或鼓励姐姐向妹妹提问:“下次我不想被打扰的时候,你能不能不要吵?”妹妹也可以向姐姐提问:“除了拍桌子吼我,你能用其他方式告诉我你生气了吗?”
多用幽默的语言和比喻。
当孩子们处于不良情绪中时,游戏的方式和幽默的语言有利于化解冲突。比如,剑拔弩张之际,家长可以扮演“情绪检测仪”,对孩子们说:“我检测到一个快要爆炸的大气球,小主人还在吹气,预计5秒之后,大气球就会爆炸……倒计时,5、4、3……”家长轻松的语调,再带上一丝快乐的傻气,会让孩子们摆脱对立情绪,重现欢笑。而且,幽默有趣的氛围中,兄弟姐妹之间会更加愿意合作而不是竞争。
父母在处理孩子间的冲突时应态度温和,冷静沟通。这样孩子更容易有样学样,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说话习惯,成为真正“会说话”的孩子。
〔编辑:冯士军〕
脑筋急转弯答案
1. 脑海 2. 是屁股
3. 鳗鱼 4. 黑锅
5. 紫烟 (日照香炉生紫烟)
6. 锁上了 7. 吃一堑长一智
8. 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