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朽 老兵伟大
2020-10-30付晓康李瑞辉
付晓康 李瑞辉
编者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950年10月,优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旗帜,入朝作战,同朝鲜人民一起,历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这场可歌可泣的正义之战中,志愿军将士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今天,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我们特地采访了在豫的部分抗美援朝老兵,和他们一起回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90岁巴流海:
开着火车抗美援朝
巴流海是郑州人,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他是郑州铁路局的一名火车司机。当时,铁道部从全国各铁路局抽调部分火车司机赴朝鲜战场运送给养,巴流海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一辆火车有一个司机、一个副司机和一个负责烧煤的司炉,我们开着火车从丹东横跨鸭绿江就到了朝鲜。”谈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巴流海仿佛又回到了70年前,很是激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向前线运输枪支弹药和给养,抗美援朝期间,不知道往返了多少趟。”
虽然只是开火车,但是危险性并不比上战场低。巴流海回忆,有一次从丹东往前线送武器,临出发时,又在最后加了一节装面粉的车厢。途中,我们遇到美军飞机轰炸,最后一节车厢被引燃,火苗呼呼地朝着装有武器的车厢蔓延。如果不把这节车厢丢掉,前面车厢的武器就保不住了。
危急时刻,巴流海站了出来。他站在最后一节车厢和前面车厢的连接处,尝试着把连接车厢的挂钩脱开。就在他弯腰拉起挂钩时,忽然感觉左肩膀一阵凉凉的,接着,挂钩脱开的同时他也坠落在了铁路旁。“看火车安全了,我就顺着铁路旁的稻田追火车,等战友们返回来找我时,发现我肩膀上全是血。那时我才知道自己被飞机扫射的子弹打中了。当时我还以为是在稻田里蹚水弄湿的。”巴流海说,幸运的是,他经过救治很快就康复了。
抗美援朝结束后,巴流海回到熟悉的铁路系统,在和平年代里依然像战士一样坚守岗位、冲锋在前,还帮助两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找到了工作。
87岁孔庆超:
见证“三八线”上的交锋
“十二军三十五师一零四团二零六连重机枪班。”87岁的老战士孔庆超接受采访时,仍清楚地记得自己70年前所在的部队。
孔庆超的老家在新乡原阳,抗日战争期间参军。1951年,年仅18岁的他奔赴朝鲜战场,见证了“三八线”上的激烈交锋。
“三八线”是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二战日本投降后,成为韩国和朝鲜的临时分界线。1950年10月,美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向北进攻,朝鲜处境危急,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决定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三八线”因此成为战场上争夺最激烈的前沿。
“当时我们部队在三八线坚守,战争很残酷,我们装备也没人家好。”孔庆超说,那会儿是敌人来了就打仗,敌人不来时我们就挖山洞,等敌人飞机轰炸时我们就躲进去。
“1952年4月,在坚守七六四高地时,我们在山上,敌人在山下,子弹在耳边嗖嗖飞过,空中还有敌机轰炸。”孔庆超告诉记者,在那种危险情况下,随时都有可能牺牲,但那会儿根本顾不上想,就想着把眼前的敌人消灭掉。
一次战斗中,他突然感觉右腿一疼,随后就失去了知觉。担架队及时将他抬进了山洞。负伤之后孔庆超从朝鲜回到了国内,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留下了终身伤残。“一九五二年四月在朝鲜北三八线七六四高地受伤。”孔庆超的残疾人证上也记录了伤残时间、地点及原因。
从朝鲜战场上回来之后,孔庆超回到老家务农。让他欣慰是,在他的影响下,他家族里有十个人陆陆续续当兵,孩子、兄弟、几个侄子都参军投身保家卫国的行列。
去年,在老战士之家负责人张爱兰的组织下,孔庆超还和战友们一起重回朝鲜,看了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祭奠了没能魂归故土的战友。
88岁孙耀书:
决不能让伤员在运送途中受到二次伤害
孙耀书1950参军,1951年2月随部队一起奔赴朝鲜战场。
孙耀书回忆,接到支援朝鲜的命令后,部队立马启程,步行20多天进入朝鲜。“那个时候战争正激烈,战士们只能晚上行军,白天隐蔽。”进入朝鲜战场后,孙耀书被任命为“战斗小组长”,负责往前线运输弹药、用担架抢救伤员。
“树林变成了一片火海,江面都照红了,稻田里、水沟里到处都是尸体……”孙耀书回忆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的惨烈景象时说,“当时我们的战斗装备跟美军相比差距太大,但战士们特别勇猛,没有一个后退的。”
在朝鲜战场上,没有负过伤的战士很少,孙耀书是其中幸运的一个,但他也经历了很多惊险时刻。“有一次在运送伤员的途中,我们突然遇到了敌机扫射,子弹刷刷往下落,我趴在伤员的身上,然后找准时机,将伤员拖到旁边的稻田里暂时隐蔽。”孙耀书说,在战场上根本顾不得害怕,遇到危险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决不能让伤员在运送途中受到二次伤害!
像这样危险的时刻,经常出现。“有一次我刚解完手,裤子还没提呢,一颗炸弹落在我前面不远处,我的一名战友被炸掉了一条胳膊。”孙耀书说,他当时被吓得发抖,如果他早站起来一会儿,那颗炸弹的弹片就会击中他。
还有一次,在执行任务途中,孙耀书和战友遇到了敌机扫射,当时周围很空旷,没有掩体。孙耀书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条干涸的小河沟,急忙和战友跑过去趴在河沟里。但河沟太浅了,坚持不了多久。危急中,他看到几十米外的地方有一棵大李子树,便俯身朝李子树爬去。
终于到了大李子树下,他们却被敌军的飞机发现了。于是,四架飞机一齐向他们扫射,大李子树的树枝被打落了一地。为了吸引敌军飞机的火力,战友拿起枪朝飞机打去,边打边绕着树跑。“飞机往西打,我们就往东跑;飞机往北,我们就往南跑。当时火力太猛,我心想这次肯定要交代了,谁知飞机打了一会儿,竟停止了攻击。”孙耀书抓住时机,赶紧朝不远处的防空洞跑去,一路上又遭到了攻击,“子弹、炮弹纷纷落在我旁边,我最终跑进防空洞,躲过了这一劫,现在想想还真是命大”。
回忆起战场上的日子,孙耀书说,很多战友不像他那么幸运,都受了伤,还有许多战友永远留在了朝鲜。“我现在年纪也大了,就想多去朝鲜看看老战友们,给他们扫扫墓。”
83岁朱彩云:
在生死难料的战场,我只想着怎么照顾好伤员
1948年,年仅11岁的孤儿朱彩云参加了解放军。1950年,13岁的朱彩云跟随部队前往朝鲜,在同行的数千名战士中,她是年龄最小的。
“大闷罐子车连续开了7天7夜,我们才下了火车。”朱彩云回忆,那趟列车上有数千人,他们四五十个人挤在一节车厢,没有座椅,白天席地而坐,晚上互相靠着睡觉。她和另外一个女孩因为年龄小,受到了“特殊待遇”:战友们在行李架上给她俩腾出了一点儿位置,让她们可以躺下来。于是,那7天7夜,她们一直躺在上面,只有吃饭和上厕所的时候才下来。
火车到了齐齐哈尔,过鸭绿江的桥被敌军炸断了,战士们于是下车稍作休整,计划走临时搭建的浮桥过江。
朱彩云随着队伍刚刚走过浮桥便听到连长大叫:“飞机来了,快趴下!”紧接着就是敌军战斗机一通猛烈的轰炸。“朱娃子(因为年龄较小,大家都叫朱彩云“朱娃子”)过来了没有?”第一轮轰炸过后,连长连喊了两次,朱彩云才惊魂未定地答:“过来了。”
进入朝鲜后,朱彩云所在部队立即投入了战斗。作为一名卫生员,朱彩云的任务是照料伤员。
战场上生死难料,战斗异常惨烈,每天送到医院的伤员超过千人,每名卫生员要照料的伤员多达50余名。“我在的是重伤队,这些战士大部分是炸伤、烧伤,不能自理。”
朱彩云每天一口一口地给伤员喂饭、擦洗、清理伤口,甚至还要端屎端尿。
那些战士很多都只有十六七岁,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大有人在,看着真的很残酷。但身处那样的环境中,年仅13岁的朱彩云顾不得那么多,只想着怎么照顾好伤员。
“有一次我去给山上的伤员们送饭,途中遇到了敌机轰炸。趴下的时候,我用身体死死护住怀里的饭菜,生怕弄撒了。”朱彩云说,等她跑到伤员们身边的时候,大家都惊讶饭菜竟然还完好无损。“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想着完成任务,不能让伤员们饿肚子。”
谈起战争的惨烈,朱彩云说,让她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10月16日。“晚上7点,医院的位置被敌人发现,敌军的飞机、大炮对医院进行了长达半个小时的狂轰滥炸,我们一个连死了31个人。有的医护人员被炸得连尸体都找不到,还有一个和我相熟的卫生员怀着3个月身孕,也未能幸免。”
谈起那段经历,朱彩云说,她如今还常常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和他们相比,她已经是最幸福的了,因为,她还活着。
85岁蔡国琮:
想戴着纪念章去朝鲜抗美援朝纪念馆看看牺牲的战友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0月份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陆续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曾亲历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志愿军战士蔡国琮,就属于此次的纪念章颁发对象。
生于1935年的蔡国琮,老家在四川省江油市。1951年初,蔡国琮入伍,年底在丹东集训两个月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军直炮兵团宣教股,成为一名文化教员。
说起坐火车入朝鲜,蔡国琮说她永远也忘不了当时的场景:“敌人封锁很厉害,火车一晚上才走十几公里。进入朝鲜后,到处都是废墟,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后来在一个山沟里,我们才见到一位朝鲜老太太,她上来就抱住我们,哭着说她的亲人都被美军飞机炸死了。”
蔡国琮所在的宣教股虽然不直接上战场,但经常要下连队鼓舞士气,从一个连队到另一个连队,要过好几道封锁线、交通沟,危险性一点也不小。“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有炮弹袭击,我就跟在我们领队后边,他第一个冲,我就第二个冲。”
在连队,蔡国琮为战士们唱歌、唱戏、跳舞,还把在战场上搜集到的英雄故事编成歌舞激励大家。表演之余,她还和团里另外一位女同志给战士们洗衣服、做饭。
入朝第19天,蔡国琮所在的炮兵团机关遭遇空袭,他们躲在防空洞里避险。轰炸过后,清点人数时,发现3个作战参谋牺牲了。当时大家心里特别难受,到了吃饭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吃得下去。“团里的领导看到这种场景,就命令大家必须吃饭,说只有吃饭才能保存实力,才能为牺牲的战友报仇,于是大家就一边流泪一边吃饭。”想起当年那一幕,蔡国琮仍无比感慨。
1953年,從朝鲜回国后,蔡国琮转业被安排在安徽省原皖北矿务局工作。生活中,她常常以志愿军的精神教育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如今,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她跟着小儿子生活在郑州。
采访结束,蔡国琮说,她还有个未了的心愿,就是去朝鲜抗美援朝纪念馆看看,她说她已经和小儿子说好了,等到了10月份,她就戴着纪念章,去看看牺牲的战友。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