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有温度

2020-10-30朱松琳

决策探索 2020年21期
关键词:智慧数字

朱松琳

随着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大数据的采集与应用,到深度学习算法在医疗、自动驾驶以及安全等多个领域的突破和创新,不经意间,智慧应用已经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正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城市里的各个角落,为市民带来许多不易察觉又智能舒适的生活体验。

综观全球智慧城市先进案例,伦敦以数据创新和信息科技赋能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市长战略为核心推动伦敦智慧城市建设和数据挖掘应用;新加坡用数字技术为市民赋权、为企业赋能、为政府提效,通过数字经济、数字治理和数字社会构建智慧国战略的核心能力。

而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卓有成效:在苏州,费时费力的治水难题,找到了智慧解决方法——在平江河上建设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构建视频输入—算法识别—取证录入—工单派发—处理反馈的工作机制,从而实现了对商家、个人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取证、执法处理,减少了垃圾污水入河的数量,提升了水环境面貌;在深圳,通过“一网通办”可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实现办事信息零填写、申请材料少提交,目前实现“秒批”事项200多个;在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可使全区单一部门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的比重达到95%以上,使政务网上可办率达到90%以上,实现企业开办注销0.5个工作日办理、智能审批系统“秒批”,审批时限压缩75%、填报表单减少了60%。

还有很多地市正在持续深化城市大脑应用,通过数字赋能强化城市治理,为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注入强大动能,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创造更多可推广的经验。

智慧政务:让社会治理现代化

今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考察时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杭州市萧山区宁围街道的“宁聚蓝”智慧治理平台,借助大数据实现了对信息的完善统一、收集交办和实时指挥。平台在村社统一配备“社区微脑”平台、“宁聚蓝”APP的基础上,建设集网格工作室、警务室等职能于一体的“宁聚蓝”社会治理服务站,力图打通治理和服务基层一线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基于大数据还可以及时掌握辖区内事件的热点区域和热点类型,实时呈现事件热力图,有效调度网格力量、下沉机构开展各类专项治理,以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动管理服务能力提升。

目前,宁围街道拥有一支由160名专职网格员组成的队伍,依托智慧治理平台、智慧通手机、对讲机、微信群等媒介,完善街道统一的信息收集交办和实时指挥系统。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内的帮扶对象,宁围街道在“宁聚蓝”智慧治理平台中凸显了“民生服务”模块。通过网格员和社工定期走访收集相关需求,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对接的“订单式服务”。从需求发起到调度匹配,再到上门服务和满意度评价,全流程跟踪和督导,不断提升帮扶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据悉,平台正努力探索构建以“大党建统领、全网格覆盖、多数据集成、大联动治理”为目标的社会治理新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智慧化、精细化水平,把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打造,着力构建数字化为基础、大数据协同的城市数字治理现代化体系,助力政府数字化转型和城市数字化工作。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有更多城市落地实践智慧政务新模式,“一网办、零跑腿”将成为常态,以助力政务服务更加高效化、人性化。

智慧交通:让交通出行秩序井然

“附近高科技企业众多,过去一到早晚高峰期,就堵成一锅粥。”在北京市中关村西区一家高科技企业就职的庄先生说,“如今,西区的交通就是上下班高峰时期,也基本能做到有序通行,感觉上下班的心情都好了很多。”

交通信号灯根据实时车流“智能变脸”,智慧停车系统帮你快速找到停车位,行人闯红灯、车辆不文明鸣笛抓拍并警示……给“庄先生们”带来好心情的,就是中关村西区正借助科技手段打造的智慧交通示范区系统。据介绍,这个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實时分析车流、车距、车速等参数,一旦出现拥堵,可将分析结果共享给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调整信号灯时间进行疏堵。

“车流多的时候,可以调整绿灯周期达到40秒,车少则调整为30秒或15秒。”海淀城市大脑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大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陈晨介绍,目前,北京市海淀区备案的近500个公共停车场、12万个停车位以及1.3万个路侧停车位信息正在陆续录入系统,而系统通过大数据研判分析技术,对各停车场的周转率、饱和率及对周围道路交通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用“互联网+”手段、“错时共享”理念,将停车信息及时共享至路面诱导大屏、导航应用、微信小程序等,可帮助驾驶员以最佳路线找到停车位,减少无效行驶,提高通行效率。

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的今天,北京正积极开展智慧城市治理,让群众享有品质生活,切实感受高效与便捷。

智慧城管:让城市管理“耳聪目明”

轻点几下鼠标,数以万计的城市数据就能一图展示、互通共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城市管理也从过去的简单粗放变得“耳聪目明”。

“截至上午12:08,双拥广场的公厕异味状态正常,烟尘等级为1,男女厕客流量分别为99人次与198人次。”近日,通过贵阳市城市管理大数据市容环境监管系统,技术开发人员任许东轻点鼠标,便轻松定位调取出了观山湖区碧海社区双拥广场公厕的各项监测数据。

这套监管系统主要由应用系统支撑平台、物联网支撑平台2个支撑平台和13个不同的业务子系统构成,能实现对人员作业、垃圾清运及处置、公厕保洁等各类环卫数据的实时多维度可视化监测。

“以公厕监测为例,以前我们如果开展针对其运行情况的分析,要部门工作人员深入现场实地检查,往往需要花费一天甚至更多时间,而现在通过与系统连接的公厕智能传感设备,不到一分钟就能实现所需数据的精准采集。”贵阳市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欧阳熠介绍。

事实上,市容环境监管系统仅是贵阳智慧城管系统建设中的一环。以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为支撑,贵阳市发挥省会城市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围绕环卫、市政、渣土、园林以及应急指挥调度体系等打造的智慧城管一体化系统预计将在今年内陆续投用,可实现全市城市数据资源“一图”可览。

“来自数据系统的海量信息反馈形成了推动部门工作优化提升的基础,不仅能帮助我们精准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对下属城市管理单位形成良好的约束,保障城市管理质量与效率。”欧阳熠说。

目前,贵阳智慧城管系统已实现了与数据铁笼、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市级平台的横向数据共享,同时打通了与国家级、省级部门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为未来城市管理工作跨区域智能联动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智慧医疗:让医生救治及时高效

有人受伤,救护车还在赶来的路上,而伤者却需要立刻救治,怎么辦?

在重庆,借助于智慧医疗,过去常见的危急场景有了新对策——使用“急视救”App。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与重庆急视飞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急视飞救”)联合研发的这款App,可以实现120视频报警:手机一头是呼救者,另一头则是专业的急救医生,1分钟内即可接通;医生可以通过视频,实时观察现场情况,指导在场的人救助伤者。

“我们曾多次在线指导救助高速路、工地等区域的伤者。”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诊科主任黄健介绍,“急视救”App还有定位、导航功能,自2018年11月上线以来,目前已覆盖中心城区的大部分区域。

截至2020年7月,“急视救”App共视频接警8万分钟,指导400多人次脱困。其中,2019年智博会期间保障参展80万人次,视频成功急救指导41例。

据介绍,未来,“急视救”将与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智能手机等厂商合作,让智能设备检测到用户生命体征异常或重大事故发生后能主动拨打120,使市民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目前重庆市共有25家“智慧医院”在不断为患者提供更及时、舒适的就诊体验。仅在市妇幼保健院,全院平均在线预约率就达76.7%,患者就诊全流程仅需“刷脸”,院内停车、点餐、导航等均可通过手机完成。

结语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有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一系列的概念,涉及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市政管理、经济产业和社会民生等城市运营系统核心信息的感知、传输、处理、分析和共享,最终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资源整合并得到反馈控制。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如何让数字化、智慧化的技术褪去“炫技”的外衣,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让市民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科技和发展带来的红利,感受到生活在城市中的温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让我们期待,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可以从方方面面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成为城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使我们居住的城市更智慧、更温暖。

猜你喜欢

智慧数字
数字
成双成对
有智慧的羊
成双成对
智慧派
数字变变变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2)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