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峨奥区”的“三苏”密码
2020-10-30曾勋
曾勋
廉政瞭望·官察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苏”的时代,眉山是什么样的?
刘小川:我的老家距“三苏”的老宅也就一百米的样子,苏家的宅院在改为“三苏纪念馆”之前没有封闭。苏东坡曾在自家院子里栽过一棵荔枝树,这棵树现在还活着,小时候,我还去苏东坡老宅摘荔枝。可以想象,当初“三苏”生长的环境,城里有街道、田地、书院;远一点有峨眉山、瓦屋山等名山;东门外有宽阔的岷江和繁忙的水码头,这样富庶而重文的环境十分重要。另外,宋代皇权、相权、谏官相互制衡的体制,让范仲淹、王安石等大学者能进入权力核心,这在世界历史上都不多见,对读书人是极大的鼓舞。
王晋川:陆游评价眉山是“千载诗书城”,眉山地方志评价这方水土是“坤维上腴,岷峨奥区”。 眉山刚好位于神奇的北纬30度,历来沃野千里。一边有都市的繁华,一边有水道的交通便捷,所以世家大族多,家学渊源深厚,有了重文教的传统。寺庙、道观、书院林立,儒释道相互包容发展,这样的环境中,不出“三苏”也会出“三刘”“三王”。环境、家风和自身的“奋力有当世志”等综合因素,造就了“三苏”。
刘清泉:苏轼《眉州远景楼记》说,那里的士大夫看重学习经术并重视宗族亲戚,那里的民众尊重官府而惧怕犯法,那里的农夫合作耕种以互相帮助。这些都是汉、唐时的朴厚遗风,其他各郡都比不上。乡风民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让苏轼在内心形成了仁爱的力量。可以说,眉山是苏轼的理想之根、仁政之根。
廉政瞭望·官察室:苏东坡这样的传奇人物,经过流行文化的演绎,容易变形。到现在普通人眼中的苏轼其实是模糊的,比如他的形象。
刘小川:不少地方的苏轼形象留着大胡子,其实不是那样子的。宋人笔记有记载,东坡尝笑秦观多髯,所以说他本人的胡须应该并不茂密。后人有的描绘苏轼偏胖,甚至有大肚子,也不对,米芾在苏东坡的挽诗中说他“玉立如山老健身”,可见他的身材匀称,精气神很好。相较于苏轼的形,我们更应该关注他的神,他留给后人的形象,就是阳刚、豪迈的,雄姿英发,就像他的诗词一样,一扫靡靡之音。从某种意义来说,历史就是接受史,从苏轼生活的时代开始,就形成了一部长达九百年的苏轼接受史,我们已经接受了那个有才、勇敢、豪迈而又生动有趣的灵魂。
廉政瞭望·官察室:如今,我们应当如何现代性地传承东坡精神?
王晋川:历史有时是残酷的,不能笑眯眯地看待,特别是苏轼,他命运坎坷,一生在政治漩涡中颠沛流离,不太可能告诉后代怎么清廉为官怎么读书正业。我们更多的应该从他的人生经验中总结有益的东西。我觉得苏轼留给后人的品质是:奋厉当时,循理无私,厚人薄己,洁身自好。
刘川眉:苏东坡是通才,人格具有独立性,昭示我们应培养独立人格,不跟风,不盲從。他心怀敬畏,逆境中依然乐观,顺应、融入自然,昭示我们应该准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苏轼不贪财不贪功的品质也值得大力弘扬。他在凤翔做官,一小偷听说苏轼护卫魏王墓葬得到了一笔钱,连续两夜光顾苏轼家,结果啥也没有偷到,因为苏轼从不蓄钱财,所得到的数千缗赏赐早接济穷苦了。在徐州治水成功了,父老乡亲十分感动,要感谢他,苏轼却说:“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
刘小川:说苏轼没有缺点,也是不客观的。他浪漫多才,没有弟弟苏辙的谨慎,有时不免杜撰,连高考的时候都敢杜撰典故。然而,这才是真实的苏轼,他能看见生活,从柴米油盐,到国家、历史,看见了普通人眼中的生活,又能看见普通人看不见的生活。他是真诚的生活大师,对生活热情,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他的丰富启迪着我们消除自己的贫乏。今天,我们研究苏轼,并不是要神化他,而是试图更靠近他。
刘小川、王晋川、刘川眉、刘清泉等苏学专家认为,眉山出“三苏”,离不开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眉山滋养了“三苏”,他们则反哺了眉山人乃至中国士人的精神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