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山:让绿水青山成为脱贫“靠山”
2020-10-30左琳
左琳
重庆市东部的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扼守长江巫峡起端,素有“渝东门户”之称。2018年以前,这里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但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巫山县便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打好精准帮扶“组合拳”。
2018年脱贫摘帽后,巫山县依然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这“四个不摘”,通过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于2019年实现1204户3481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14%。
“2014年,巫山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35元;2019年,这一数据增长到11229元,年均增速10.6%,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在9月21日重庆市脱贫攻坚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目前,巫山县已累计完成120个贫困村、2.46万户8.9万名贫困群众脱贫。
以生态为底,促产业发展
巫山县内多山地,坡陡山高、峡谷幽深,经济基础薄弱。然而,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巫山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在抱龙镇青石村经营神女苑农家乐的易光琼,就是依靠着巫山的好风景,过上了好日子。
易光琼开办的农家乐位于神女峰对岸的山腰上,恰在神女溪的入口处,站在农家乐的观景平台上,脚底是滔滔长江,身侧是潺潺溪水,眼前是翩翩“神女”……“只要是来过我们农家乐的客人,80%都会成为回头客。”易光琼介绍,枫叶红的时候,这里最多一天接待600人以上,室内室外、楼上楼下,摆满了流水席。但在此前,易光琼的日子并不好过。
2002年,23岁的易光琼从培石乡嫁到了青石村,当时三峡工程蓄水位还不高,土地也很少,她和丈夫宋清贵就靠打鱼为生。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易光琼和丈夫作为后靠移民安置在此,并于2005年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收入两三万元。
长江三峡岸畔,巫山脆李飘香。
巫山脆李是当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后来,到巫山来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特别是在2007年巫山红叶节举办之后,作为观赏红叶和神女峰的最佳地点,易光琼的农家乐成为中外游客,特别是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几年时间,夫妻俩逐步扩大规模,每年仅红叶节一个月的利润就高达15万元。
易光琼说,近年来,政府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开办农家乐的商户提供补贴,巫山机场的通航也让生意越来越好,“多亏了县里政策好,让我们山窝窝也变成了金窝窝”。
易光琼是巫山县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康养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巫山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在生态旅游方面,巫山县以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长江三峡(巫山)李花节两大旅游品牌为载体,打造了1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四季乡村旅游格局;按照“一城两轴三片十一廊道”和“一心三线”旅游空间布局打造大景区,现已形成一个5A景区、3个4A景区等一批精品景区集群,201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902.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22亿元,辐射全县17个乡镇(街道),占全县乡镇(街道)总数的65.38%,让绝大多数群众吃上“旅游饭”。
在巫山全县120个贫困村中,依托大景区辐射带动实现脱贫的贫困村有45个,占比37.5%;92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3351人实现脱贫,占脱贫总人数的37.2%。
推行特色农业,破解增收难题
在生态农业方面,巫山县确定了“1+3+2”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据巫山县委副书记、县长曹邦兴介绍,“1”指脆李,“3”指中药材、柑橘、核桃等特色产业,“2”指烤烟和生态畜牧业。目前,全县经济作物比重接近70%,产业覆盖率达92%,其中,巫山脆李已成为带动村民脱贫增收的“金果果”,今年全县脆李种植面积达23.5万亩,覆盖22个乡镇135个行政村,全部进入丰产期后,可年产30万吨。
曲尺乡朝阳村三社村民王祖保就是靠脆李种植脱贫致富的。
王祖保今年50岁,家有4口人。2014年,家庭人均收入仅2700元的王祖保一家有两个孩子需要上学,因难以支撑学费,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乡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王祖保积极参加乡、村以及部门组织的脆李种植培训,并享受了县农委给予的免费巫山脆李种苗以及免费的技术服务,他认真按照县农委编制的《巫山脆李种植技术规程》开展标准化种植和管护,于2015年实现收入3万元,到2015年底脱贫销号。
巫山恋橙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果实品质逐年上升,已成为巫山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又一主导产业。
脱贫后的王祖保没有停止,他不断提高种植水平、扩大种植面积,种植的脆李于2017年全国优质脆李品鉴会上获得金奖,个人还被评为全县脆李种植能手。2019年,王祖保种植脆李20亩、草莓5亩,实现产值16万元,家庭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由于学到了真技术,他还成了当地的“土”专家,被巫山一家科技服务公司聘为朝阳村的脆李管护员,带动周边一两百人共同发展脆李產业,迈上脱贫致富之路。
巫山县发展的是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现为规模化种养,基本实现“县有主导、乡(镇)有特色、村有骨干、户有基地”;科技化管护,实现“1+3+2”产业技术服务到村、到户、到田块全覆盖,优质集中管护率达到83%;品牌化打造,巫山县被评为“中国脆李之乡”,“巫山脆李”品牌估值位居全国李品类第一;市场化销售,建成农村电商网点305个,培育电商主体2000余家,建成冷运干线35条,实现脆李运输一线城市24小时到达、二线城市48小时到达。
同时,巫山县还培育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5个、家庭农场示范场13个,实现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农民参合率超过50%,并构建土地流转、劳务输出、订单种养、入股分红、项目带动5类利益联结模式,指导各类主体与贫困户缔结合作形式。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16万亩,流转率达25%,涉及贫困户3000余户。
适村适人,精准施策
巫山县的脱贫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县委书记李春奎坦言,自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巫山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因地制宜实行“六个一批”,实现贫困群众全覆盖——从产业、生活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社会公益事业和保障工程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精准到人,通过教育资助一批、医疗救助一批、搬迁安置一批、产业脱贫一批、转移就业一批、低保兜底一批,确保帮扶适村适人、有的放矢。
以王祖保为例,曲尺乡政府因户施策,通过教育资助帮助其子女解决了就学难的问题。同样受益于教育资助的,还有双龙镇黑龙村7组的贫困家庭姚和树。
姚和树原居住在黑龙村海拔最高、最边远的山坳里,家有7口人,除了有老人要赡养,还要供4个孩子上学。经本人申请,村委会通过比对、公示、公开,将姚和树一家于2014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两免一补”政策的保障下,4年来,4个孩子上学共享受教育资助3.4万元。
不仅如此,姚和树还举家迁到黑龙池安置点,在这里建起了现代式的农村宜居房。房屋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家补贴,自己只花了少部分资金进行内部陈设的添置,客厅宽敞、卧室规整,就像一座“别墅楼”。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初期,全县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就有2.5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28%——比如双龙镇安静村人刘敬春。
2010年,刘敬春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但由于儿子患有先天性唇裂,做手术花了不少钱。一年后,他本人又得了腰椎结核,导致椎体骨质破坏,因治病欠债20余万元。
2014年,刘敬春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享受大病医疗救助政策。2017年,随着病情好转,刘敬春在双龙镇产业发展政策的感召下,积极参加了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学到葡萄种植技术后,他看准机会,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把邻村一个管理不善、面积110亩的葡萄园盘了过来,最终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带着5户贫困户,成立了一个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多亩种植柑橘。
针对像刘敬春一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巫山县着力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医疗体系,实现村村建立标准化卫生室,配置合格村医;开展“千名医务人员‘一帮一救助贫困家庭患者”攻坚行动,实现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同时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采取医保报销、医院减免、政府补助、患者自付“四个一点”治疗费用结算模式,保障贫困户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施医疗救助7.7万人次,累计金额3.5亿元,患者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
衔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不仅要体现在当前能脱贫,更要注重长远能致富。目前,我们正促进深化脱贫攻坚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李春奎表示。体现之一就是巫山县各乡镇正全面升级基础设施。
曲尺乡朝阳村背山靠江,由于海拔落差大,山高坡陡,水源紧缺,蓄水保水不易,村民严重缺水。过去群众吃的是“望天水”,水质很差,旱季散发恶臭,雨季则是浑浊不堪。
巫山县水利局在了解实况后,对老百姓饮水情况进行全面的排查走访,认真做了专题研究,积极筹措资金,陆续投入新建一处提水工程,从朝阳1社鸦雀沟抽水;投资300余万元新建饮水池9口,整修饮水池3口,安装管道4.2万米,并将饮水池有序连通,现基本上户户通水,不仅保证水量,而且保障水质,在让村民有水吃的同时,也为贫困户产业脱贫增收提供助力。
包括该工程在内,巫山县共新建、整治饮水工程3500余处,铺设管道2.23万公里,99%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除此之外,巫山县还新建、改建公路3500余公里,实现村村通畅、组组通达;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增添垃圾收运点900余处,累计实施农村户厕改造10.7万户、公厕改造64座,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除此之外,巫山县还对识别出的420户1130人边缘户、406户1295人监测户,采取技能培训、发展产业、外出务工、本地就业和兜底保障,制定精准防贫措施,确保不出现一户致贫返贫。
为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巫山县还建立贫困劳动力信息台账,进行动态关注、精准调度、精细服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人人稳岗就业,截至目前,全县返岗务工贫困人口39865人,实现“应就尽就”;积极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3720个、临时公益性岗位1189个,切实解决无法外出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进一步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力度,对符合条件、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应贷尽贷”,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1712户3.87亿元,贫困户覆盖率47.5%,今年新增386户1508万元,为贫困户办理延期和续贷1069户4161.8万元;积极支持涉农带贫企业达产增效,及时兑现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县13家扶贫车间3月底前全部复工,吸纳就业人员332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李春奎说,巫山县将立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主动对标对表,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更好推进脱貧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