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2020-10-30唐波
唐波
[摘 要] 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当下各类学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教学内容抽象化、教学方式单向化、教学信息滞后化等问题,其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深化教学内容的知识素养,缺乏适应网络时代的教学能力,缺乏克服青少年享乐主义的教学方法。教師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采用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情景体验法等教学方法,才能克服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 理想;信念;青少年;教育
[作者简介] 唐 波(1966—),男,四川岳池人,本科,四川省岳池县凤山学校教师,副高级职称,主要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2-0270-02 [收稿日期] 2020-03-1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为当代青少年构筑未来愿景,支撑国家和民族同心同德创造美好未来的思想基础。如何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合青少年的教育方法,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当下青少年德育中的重要课题。我国各类学校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大力创新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的表现
当下各类学校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抽象化。青少年的认知活动是由兴趣导向的,强烈的认知兴趣会激发青少年探究的欲望和享受收获的快乐。这种认知特征要求教师要将理想信念的教学内容设计得主题鲜明,才能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才能触发青少年的探究动机。
2.教学方式单向化。青少年的认知活动较为活泼,易于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疑问并在释疑的互动过程中接受教育。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说教式的单向传播,部分教师开展的有限的、形式化的问答式互动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强。这种教育方式仅仅把理想信念当作理论知识传授给青少年,而忽视了还应该把理想信念当作思想观念来诱导青少年,使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变成了单向的知识传播,背离了德育的导向性、疏导性原则。
3.教学信息滞后化。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前瞻性、导向性,是对青少年人生方向的指引。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情景中,能够站在思想理论的前沿,全面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路作用。但是,新媒体衍生出来的多样化交流工具帮助青少年便捷地掌握了相当多的社会知识和科技信息,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教师掌握的信息量。而部分从事德育课的教师年龄偏大,接受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或者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历背景,缺乏捕捉抗震、救灾、抗疫等重大热点问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敏锐性,导致授课中存在信息滞后的困境,无法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二、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的原因
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的三种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教师缺乏深化教学内容的知识素养。优秀的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面向青少年、面向社会、面向现实解读教学内容的能力。但在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缺乏深化教学内容的知识素养,导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环境有违和感,与青少年成长有距离感。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教师解读教材能力不足。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内容是根据全国青少年成长而科学设置的,具有宏观性、普遍性,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学习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生动化、个性化的解读,才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而部分教师囿于个人的认知水平,缺乏构建个性化教学内容的知识素养。二是部分教师紧跟时代能力不足。科技革命和社会变迁日新月异,不断地为理想信念注入新的内涵,拓展新的外延。这需要教师紧密跟踪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用党和国家的新思想、新观念解读教材,赋予理想信念新的时代内容,展现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现实性。而部分教师囿于教材,缺乏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挖掘的知识储备。
2.教师缺乏适应网络时代的教学能力。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的方式。青少年的成长就是逐步深入地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受到了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强力冲击,诱惑青少年淡化理想信念,在思想行为上出现了精神娱乐化、消费随意化、价值多元化的不良倾向,陷入了虚幻的网络生活。而部分教师常常消极地对待网络,不能深入研究网络信息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
3.教师缺乏克服青少年享乐主义的教学方法。市场经济衍生出来的消费主义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倾向,在青少年身上畸变为享乐主义。他们在物质上追求吃穿用的高消费,在精神上陶醉于游戏的感官刺激和瞬时快乐,沉湎于娱乐主导的网络虚拟世界,把物质生活享受和精神生活刺激作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对努力奋斗的人生历程、对国家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漠然视之。缺乏教师的积极、正面诱导,在消费主义影响下青少年必然陷入享乐主义。而现今各类学校的大多数德育课教师并没有为国家教育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境界。这是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清贫的教师也与其他人一样面临着“欲望恶性膨胀与有限满足带来的人格分裂”[1],从而在需要对学生开展积极教育、正面教育的德育过程中动力匮乏,不愿意去探究也不能向青少年阐明未来理想信念与现实物质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
三、突破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的对策
1.运用榜样激励法突出理想信念对于青少年的激励作用,克服教学内容的抽象化。提高教师解读教材能力的关键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案例,用具体的事实材料对青少年产生激励和示范效应。因此,运用榜样激励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克服教学内容的抽象化。青少年的认知心理逐渐成熟,对榜样的思想行为已经具有了理性的判断能力,正在从崇敬榜样的行为事迹向提炼出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行动指南转变。由于“榜样教育只有得到青少年内心的认同才能够真正实现精神的培育”[2],所以教师运用榜样激励法,必须引导青少年对榜样产生自觉认知、自我型塑、自我强化。
2.运用自我教育法强化青少年践行理想信念的主体责任,克服教学方式的单向化。青少年具有独立、自主的心理特征,这是培养其成长的内动力、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在青少年德育中,教师通过唤醒其内动力,使其在“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3]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征使他们具备了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自己成长需要来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理想信念是青少年对自己成长的心理动机,运用自我教育法能够充分体现青少年德育的主体性原则,其教育目的是强化青少年在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实现个人理想的主体责任,成长为担负时代使命的主体力量。
3.运用情境体验法激发青少年践行理想信念的内在动力,克服教学信息的滞后化。情境体验法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易于青少年感受的学习场景,使青少年在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情感体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
通過上述教育方法,教师可以生动活泼地开展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使理想信念真正成为青少年的指路明灯。
参考文献
[1]侯才.构建当代哲学主体性[N].人民日报,2015-11-2(15).
[2]岳彩.“泛偶像”时代青少年榜样教育困境与出路[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2):16.
[3]刘若懿.浅论新形势下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教育[J].科学大众,2017(1):50.
[4]程景丽.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9(11):84.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temporary Youth's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TANG Bo
(Bureau of Educ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ports of Yuechi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Yuechi,Sichuan 638300,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teenager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educ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such as abstract teaching content, unidirectional teaching method and lagging teaching information. The reason lies in the facts that teachers lack knowledge literacy to deepen teaching content, lack teaching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network age, and lack teaching methods to overcome teenagers' hedonism.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enagers, teachers should adopt th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example demonstration method, self-education method, situational experience method and so on,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ilemma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teenagers.
Key words: ideal; belief; teenagers;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