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0-10-30赵昶旭
赵昶旭 刘 生
(沈阳市化工学校,辽宁 沈阳 110122)
1 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2 中职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对沈阳市化工学校学生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调查,共向一、二、三年级的机械、药剂、中药、种植、工业分析与检验等专业在校生随机发放问卷1 000 份,回收问卷1 000 份中有效问卷为992 份,有效回收率达99.2%,具体调查数据见表1。
表1 沈阳市化工学校部分学生职业规划调查数据表
从表1 可以看出,19%学生有清晰的长期目标,39%学生有清晰的短期目标,但也有3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4%的学生没有职业规划。通过对沈阳市化工学校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5%以上,但对口就业率,由5年前的80%以上,下滑到不足50%;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由85%以上,降低到67.5%;学生中职业规划目标不够清晰的仍然占多数。经过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2.1 企业用人标准提高
以沈阳市化工学校近几届毕业生为例,由于石油化工类企业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要求逐渐提高,学校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使得对口就业下滑明显;医药类专业、珠宝加工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营销工作,较少从事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生产、加工类岗位。
同时,沈阳市化工学校就业指导处对企业进行调查也显示,60%以上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排序依次是专业技能、吃苦耐劳精神、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并且有50%以上的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够具备积极进取精神和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2 学生自身定位不准
由于免试入学,中职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对中职学生入学条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和人文职业素养等。学生虽然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但是学不会,实践能力虽为优势但掌握熟练程度仍不足,对自身的定位也不准确。只有20%学生有清晰的长期目标,80%学生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从学生心理上看高不成、低不就,缺乏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训练。
2.3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沈阳市化工学校来说,化工类专业同护理类专业一样存在下列问题: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始终是学校办学的短板,导致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校内实训基地环境缺少企业元素,如企业氛围、企业文化、企业规范、企业标准等,缺少完整的真实环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企业实习环节。化工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就业指导课时安排过少,就业信息量过少,岗前教育落实不到位,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工作需要,顶岗实习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不甚了解,多数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明确,功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较为严重,也就是说我校实习生就整体素质而言没有达到企业要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不健全等,也对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困难[2]。
3 提升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针对当前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如何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解决之道须通过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
3.1 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做实产教融合,解决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存在的差距
建立“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订单培养一体化机制,来实现企业用工制度与学校招生制度的有机衔接,实现招生即招工,订单式校企共同培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教学内容,构建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学校从企业聘请师傅参与实践教学,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既实现校企统筹利用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通过建立学校、学生与企业间的契约关系,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来实现保证各自的利益,调动校企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校企双方共赢的局面,提升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度[3]。
3.2 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采取校企“双导师”制,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学校要根据企业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最优化设计。适当降低专业理论课难度,提高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特别是让企业参与进来,解决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差距问题。
一是在校内实训基地环境加入更多的企业元素。如企业氛围、企业文化、企业规范、企业标准等,营造逼真的岗位工作环境,营造企业实践环境。体现完整的真实企业环境,使学生体验真实的企业情境。
二是通过沈阳市化工学校与海尔集团深度融合,共同投资在学校创建S-CENTER“双创”实训基地的典型成功案例,可以借鉴推广实施三阶段递进式的岗位技能培训,即校内仿真实训、企业跟岗训练、企业顶岗综合实习三阶段。第一阶段:校内训练,学生可以较好掌握岗位通用技能及基础专业知识,缩短了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的时间;第二阶段:跟岗训练,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使学生的岗位技能得到了实际锤炼和升华;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学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已基本具备胜任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能力,通过顶岗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岗位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缩短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实际的差距。
三是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派“精品班”教师,形成优势互补的组合师资团队。有计划地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进行锻炼,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企业派专业高级技术人才、工程师来学校交流学习理论专业课程,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建立企业专家、校内名师工作室等,实施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同时,使学生尽早向企业师傅学习生产技术,接触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格。以达到双师育人的标准。
3.3 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
学校要将职业生涯与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中职教学的各个阶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一年级培养可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爱劳动的美德和职业认同感;二年级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不但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同时要对学生的求职与面试进行培训等。
针对学生对就业岗位认识不明确、功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较为严重而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工作需要的问题,可以通过强化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加强岗前培训与教育,使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同时,帮助学生增强岗位认知,确定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明晰职业目标,适应社会的需求。
4 结语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应当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根据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1],实施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同时多方式多通道地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