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网络舆论风险研判应对
2020-10-29景俊美
[摘要] 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论风险研判十分重要。基于疫情网络舆论多主体参与、传播环境复杂、传播方式多元、舆论风险加剧等现状分析,建议利用大数据建立舆情研判机制,有效调控信息发布的时机与策略,积极回应民意关切,营造共情语境,以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方式做好宣传引导,实现凝心聚力共促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 新冠肺炎; 舆论风险; 大数据; 共情语境; 宣传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 R184;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09-0079-03
今年2月23日,習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1再次强调网络舆论应对的重要性。就新冠肺炎疫情产生以来各种舆情的表现看,在危机环境下当下舆论应对能力呈现出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一些细节或某些事件上,依然存在对突发事件、突发舆情的应对不足问题,应尽快加强风险研判机制研究和建设。
疫情网络舆论呈现特点
多主体参与,传播环境复杂化。传播技术的变革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社会话语权。不同组织、机构、个体通过赋权均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传递自己的声音,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事实、表达观点。一方面,这种汇聚而成的“参与式新闻”力量促进事件的明晰化;另一方面,受众的一些非理性表达也会造成众声喧哗,从而加大网络空间的治理难度,使传播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传播方式多元化,极化与反转成为常态。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新媒体所起的作用令人瞩目。对广大网民来说,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头条等成为重要的获取信息渠道,直播、语音、漫画、短视频也开始取代传统的信息编码方式,同时社交媒体的属性也使得信息通过亲人、朋友等强关系进行涟漪式传播,并呈几何式扩散。当然,总体看这些信息泥沙俱下、真假难辨,增加了真实信息传播的难度。在这样的态势下,社交媒体传播使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舆情出现两种趋向:一是群体“极化”2明显,大量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事实或虚假信息与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相结合,使网民的情绪极端化,产生过激言论与情绪。如对一些防疫商品涨价、防疫物资被挪用等行为的愤慨,一些民众要求立法判重刑,这种情绪化声音实际上已脱离法治范畴。二是反转成为常态,大量不实信息与舆论传播使网络舆论一边倒,而后续报道可能呈现出完全相反的事实真相,舆论随之又纷纷反转。如对封村、断路前后完全不同的态度,停课不停学也经历了从支持到质疑的转变过程,这些变化都体现出“后真相”的特点,而这样的传播语境与范式,也给新闻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总体看,传播方式越多元,舆论的稳定性越弱,不利于对社会情绪与意见的整合。
舆论呈现叠加扩散态势,舆论风险加剧。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其不可估量的复杂性。从1月下旬到2月下旬,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不断产生的变数与引发的次生舆情让大众情绪变得焦虑,人们将新冠疫情与社会问题相关联,产生了诸多的次生舆情,舆情态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如与新冠病毒相关的病毒传播、病毒防控、病理分析等,传播过程中与野生动物养殖立法、振兴中医、社会公平等,甚至与国际国内形势相关联的诸多话题,呈现出各种舆论叠加与扩散的趋势。当这些不同舆论再与民粹主义思想、地域歧视等因素相互叠加时,所产生的问题则更为严峻。
舆情产生的问题分析
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与新传播环境之间存在冲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舆论的引导机制发生改变:一是双向性。传统的舆论引导机制中,政府与媒体往往自上而下传递相关信息,而新媒体的出现则赋予用户更多的权力,实现了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模式,网民之间信息的横向传播与情感交流成为重要的传播模式,舆论的引导与整合难度加大。二是多元性。新媒体的发展使用户拥有了信息的传播者与生产者身份,疫情事件中大量的讯息、短视频、直播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政府与主流媒体独家传播的局面被打破,舆论引导变得更为开放,但意见多元化也可能消解政府与传统媒体的说服力与引导力。三是群体性。疫情期间很多居民居家隔离,社交媒体又将他们聚集在虚拟空间。社交媒体将个人的兴趣、偏好与群体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使个人的情感、情绪与行为受到群体影响,以知乎为中心所形成的“高知精英圈”,以豆瓣为中心形成的“文艺圈”等,对疫情的舆论呈现各有不同,在参与讨论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诉求。舆论与饭圈文化相结合,与社会原本存在的矛盾相结合,“极化”便成为舆论的常态。如何将政府和主流媒体的舆论与个体性、群体性的信息传播相结合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方向。
媒体舆论引导有可提升空间。新媒体的发展,使用户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直播与社交媒体传播更大大提升了时效性,几乎做到了“此时此地”与“此情此景”相融合。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工作制度,用户在第一时间无法接触到权威信息,就很容易被碎片化、情绪化的信息与场景所影响。媒介包括政府的网站与APP,是政府与公众交流的桥梁。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与自媒体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因而进行舆论引导时,政府需要整合除自身的传播渠道外,还包括传统媒介及其新媒体终端、社交媒体平台及各种自媒体。在这次疫情中,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与媒体沟通不畅、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与传媒的新闻传播机制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关舆论收集与处理的技术性与专业性存在欠缺。
对网络舆论风险防控的建议
面对上述时代特征与网络现状,尤其需要审慎而精准的施策,需要积极探索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舆情引导机制。
利用大数据,建立舆情研判机制。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参与讨论。社会各群体通过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平台进行不同形式的参与,话题热度高,参与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既有主流媒体进行着各种新形式新探索的规模性报道,也不乏各平台下的自媒体从各自领域出发展开的话题讨论,除此之外,还充斥着海量的个体信息和情绪。因此,面对这样的多平台海量信息,大数据相较于人力会提供更合乎时宜的办事效率。应当注意的是,在对舆情进行大数据分析时,既要讲求对重点区域、重点事件的掌握,同时也要在数据与人文关怀、人情温暖之间取得平衡。例如,瑞莱智慧(RealAI)联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发,推出的“新冠肺炎疫情AI话题分析平台”,快捷地帮助用户随时获取疫情的最新变化,同时该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和AI建模,能自动识别出近期的热点话题,进而进行新闻追踪和话题导向分析,特别是其分析的地区关注度变化可以为正确的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与研判依据。
有效调控信息发布的时机与策略,积极回应民意关切。舆情应对讲究时效性,注重在最短时间内对事实真相进行告知,这样才能挤压谣言、假新闻等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在海量信息高速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真相不能跟上技术传播的节奏,往往会引起网民的过度理解或是误解。面对这样的舆論现实,需要建立快速回应与告知事实相结合的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对事实进行及时核查,另一方面对核查动态做到实时更新,及时调控信息发布的时机与策略,以期实现信息发布的最大化效果。只有及时准确地宣贯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坚定决心、应对策略、重大举措和最新进展,才能理顺民意、安抚民心,避免舆论的发酵与升级。同时,党和政府通过主流媒体所要回应的内容需要精准对接民意,回答其关注的痛点,不可回避问题或是转移焦点,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
营造共情语境,讲好抗疫故事,避免盲目煽情。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人文关怀不仅能抚慰人心,还可以激发出防控阻击疫情的坚定决心。但需要注意的是,共情的前提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渲染情绪,否则就会得不偿失。共情语境首先是建立在受众认可的基础之上,其背后意味着尊重与理解。因此,在舆情引导中,一方面需要通过共情语境获得广大受众的认同;另一方面,一定要避免盲目的煽情,以免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建立宣传引导机制,传递正能量信息。以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方式做好宣传引导,传播真实信息,传递正能量,形成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舆论氛围。这既需要中央媒体、政府平台、自媒体机构的协同,还需要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共振来应对不同的传播环境。增强真实信息的音量与范围,促进准确信息广泛而有效的传播。同时,我们不仅要利用好报纸、电视、广播、宣传展板、LED显示屏等传统宣传方式宣传好疫情防控的重要性;而且要利用好微信、微博、论坛、短视频等社交网络平台、微媒体等新媒体传播工具,发挥好新技术、大数据、5G技术等技术支撑作用。在内容上拓宽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以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全覆盖、多元化的方式营造推动发展的浓厚氛围。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智库一般项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支庭荣,罗敏.后真相时代:话语的生成、传播与反思——基于西方政治传播的视角[J].新闻界,2018,(1).
[2]喻国明,侯颗,郭超凯.舆论场转向与政策松绑[J].教育传媒研究,2017,(2).
[3][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景俊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