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刻艺术在中国宗教建筑中的作用研究

2020-10-29王隽彦WangJunyanYangQio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8期
关键词:道教道家雕刻

■王隽彦,杨 琼 Wang Junyan & Yang Qiong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福州 350118)

中国宗教建筑以寺、庙、宫、观为主,在这些宗教建筑的建筑构件及家具饰件上,随处可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工艺精湛的雕刻艺术作品,让人叹为观止。中国宗教建筑雕刻艺术作品表现形式与功能作用灵活多样。一方面,它作为建筑的装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是一门实用型艺术;另一方面,这些技艺精湛的雕刻也是反映宗教精神世界的独特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寓意性,能够更加灵活、直接、生动地表达出宗教建筑想要表达的精神意境,进而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1]。本文以宗教建筑雕刻艺术为研究对象,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基础上,尝试多学科、多视角地对宗教雕刻艺术进行全新解读,通过举例分析这些雕刻艺术图式内容、情境建构与文化内涵,指出其在中国宗教建筑中具有境界营造与精神传达的作用,进而论证宗教雕刻对中国宗教文化传播的重大意义。

1 宗教境界营造

宗教与艺术同为上层建筑,都是人类灵魂的情感源泉。艺术活动与宗教传播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宗教赋予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艺术家提供了宽阔的想象和创作空间,是艺术作品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另一方面,艺术活动通过主动地在想象中去构建一个外在的对象来完成,将宗教文化形象化[2],进而在宗教活动中,通过艺术化的宗教形象营造出一种神秘庄严的宗教氛围,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宗教情感。从艺术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可以说人们不仅把自己消融在视觉艺术中,更将自己沐浴和沉浸在一种心理仪式之中[3]。在这种意义下,雕刻作品的宗教境界营造就凸显重要。

1.1 佛教“净土”的营造

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名山古刹众多。在众多的佛教故事雕刻中,时常伴有仿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的楼阁宫殿雕刻,结合各种排列整齐的天妙香树香花,美丽的山川河流等,这种场景境界的营造与佛经中西方极乐世界极为相似。佛教认为佛、菩萨所居国土,无染无杂,庄严清净,称之为净土。“净土”又是具体怎样一个境界?佛教“净土三经”之一《观无量寿佛经》中有详细描绘:“十方诸佛净妙国土……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也对东方药师净琉璃世界进行描绘:“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

例如福建万佛寺《药师琉璃光佛会》雕刻(图1),以线雕手法表现了一幅药师琉璃光如来讲法的故事。画面中心位置,药师琉璃光如来端坐于华丽庄严的坛城之上,诸大菩萨、诸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恭谨围绕,闻佛说法,皆大欢喜。画面背景空间城阙楼宇层层叠叠,天妙香树而为行列,天妙铃铎随处悬布,如意状的祥云穿插其间,营造出一种广博严静、天妙香华的佛国世界,渲染了宗教气氛。当然现实中,画家、工匠自然没见过什么真正的“净土”,能够让他们联想的最匹配的就是古代帝王的宫殿。因此,我们看到的许多佛教“净土”境界的营造,完全是宫廷的规模再现[4]。

1.2 道教仙境的营造

《道德经》中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道教对自然有着十分崇敬和向往之心,洞天福地则是道教仙境的重要标志。东晋《道迹经》就载:“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因此,道家宫观的选址多以名山为主景,群山壮丽、峰峦奇峭、洞壑幽奥,或是世外桃源,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景色宜人。道家认为在这样优美浪漫的环境中,必然为神仙居住的场所,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祈福,则可得道成仙。

在这样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指导下,道教宫观的雕刻艺术必然格外重视情境的刻画营造,极富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画家、工匠们将神仙文化与地域文化、自然风光融合在一起,将艺术创造追求的理想境界同自然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无论是山水风景、亭台楼榭、花草树木,都构思巧妙、精致古雅,避免世俗的过度夸张修饰,充分体现了道教艺术终极之“道”朴素的本性[5]。在此基础上,搭配人物、神兽、花鸟,共同营造出一组生动的道教仙境画面,浑然天成、自然真实、奇幻浪漫。

例如福建古田临水宫门楼泥雕横枋(图2),表现了一组道家仙人聚乐的场景。画幅为长卷形式,分为三段刻画,场景衔接得当,疏密布局十分巧妙。左边以自然山水为主,两位仙人正悠闲自在地骑着马,来仙宫参加聚会;中间仙宫为画面视觉中心,各路神仙三五成群,有的在聚精会神地下棋,有的在目不转睛地欣赏画作,有的在陶醉地弹琴,还有的站在高楼远眺美丽的风景。他们形态生动、表情各异,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聚会氛围;右边为仙宫的后花园,两位仙人正在水榭观赏仙池中的鲤鱼。该雕刻山水风景秀丽清幽,人物情态恬静优雅。尤其安静质朴,典雅谦和的道家思想为雕刻增添了一份宁静舒适的意境氛围[6],让人身临仙境一般。

例如江西龙虎山上清古镇天师府道观院浮雕(图3),画面中一块山岩上屹立着两棵苍劲挺拔的松树,树头攀坐着两只灵猴,树下三只梅花鹿在岩石上追逐嬉戏,一群蜜蜂在桃花林中飞舞,两只仙鹤从远处飞来,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如梦如幻,带有丝丝空气的流动感,营造出一个自然祥和的道家仙境。这些细节刻画即是对客观自然的尊重和观照,同时又是大自然的升化和提炼,体现美好隐逸环境和道家清新脱俗情操。该幅雕刻注重氛围的营造,手法细腻,使古朴敦厚的雕刻艺术更加栩栩如生,呈现出一种生机盎然、和谐共存的自然之美,使艺术回归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状态,从而体现了道教追求超然世外的精神境界[7]。

综上所述,宗教境界是人们的一种体会和感悟。外在的“物境”以及内在的“心境”都非客观的存在,它们都是人们审美认识的反映。雕刻作品中宗教境界营造使得审美的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更好地相互联想和交融[8],进而有利于宗教精神的传达。

2 宗教精神的传达

传播宗教文化是宗教建筑存在的核心本质。参与其中的雕刻艺术和宗教建筑是具有一致的精神诉求,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9]。宗教雕刻艺术作品本身就强调一种环境或者氛围的营造,特别突出了精神性的追求,或作为佛教冥思的对象,或反映于道家物质和精神间的密切关系[10]。

佛教艺术是中国古代佛教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意在通过艺术形式,把佛教的经典故事形象化地表现出来,起到“观者听,听者悟”的作用,从而达到宣传佛教的目的。雕刻作为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充分起到传播佛教精神的作用。它与其他佛教宣教形式相结合,使得原本枯燥艰涩的佛经变得通俗易懂,为广大信众所接受。信众在礼佛过程中,把“彼岸”的无限与“此岸”的可能积极地联系在一起,开始了从物像到心灵探索与转换,唤起人们的欢喜心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并从中体会出:把现实中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幸福,也就达到宗教里所说的“净土”,这也体现出宗教终极关怀的意义所在。

与佛教相同,道教的艺术思想亦和其宗教哲学相辅相成。“清静自然”是“道”的核心。这种“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1]。道教雕刻的表现手法正是这种思想的艺术体现,它所刻画的境界具有一种超脱世俗的自然之美。同时,这些弥漫着庄严神性的雕刻艺术还具有很强的宗教仪式感,传达着道教高深玄妙和庄严静穆的宗教气息。雕刻甚至可以作为修道者和信众了解道教真谛的媒介,有助于启发他们对道家哲学思想精神的理解,其中画面境界的营造集中体现了道教试图脱离世俗社会的“彼岸”性追求,使观者对神灵、仙界产生自然向往之情,引导其归隐山林,清静修道,以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总之,道教宫观中的雕刻是道教文化的艺术形象化的表达,体现了“精神追求”和“现实需求”在道教中的和谐统一[12]。

3 结语

中国宗教建筑雕刻艺术是中华民族宗教文化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艺术性是在把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融合并升华,使信徒们在朝圣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体会到艺术作品展现出来的宗教境界和精神内涵,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源动力[13-15]。它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艺术本身的价值体现,在中国宗教文化的传播上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国宗教建筑雕刻,无论是灵活多样的图式语言、丰富的内容题材,还是独特的境界表现、深刻的精神追求,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中国宗教文化哲思,体现了中国人对宗教、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蕴。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也愈发重视民族文化和审美自信,我们只有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让国人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发扬与传承。

猜你喜欢

道教道家雕刻
On art
西夏道教补议
雕刻树叶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漫画道家思想
雕刻时光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